- +1
“生命美丽”,看90岁宋遂良文献里的青春复旦
1999年12月31日这天,宋遂良在文章里写道:“……我的心已澄明,情已欣悦,提笔写下了本世纪以来我最早写下的几个字:生命美丽。”
今年90岁的宋遂良是1961年自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来到山东的,1980年起成为山东文学的重要推动者,也是中国新时期文坛最活跃的评论家之一;曾作为第一、二、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初评委,是最早在《文艺报》《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等报刊推荐山东作家作品的评论家。
在宋遂良教授从教从文七十年之际。12月5日,“清气·宋遂良文学文献展”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志和堂对外展出。展览以文献形式展现了宋遂良先生从教从文七十年的人生历程,其中既有他的读书笔记、手迹,也有发表的文学艺术评论、生活照片、物品,以及写给老舍等人的书信往来。
“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既是宋遂良老师的青春,也是当时的社会横切面。”此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王帅说。
1956,宋遂良初入复旦时
宋遂良,1934年生于湖南浏阳,曾就读于浏阳金江中学、南京第一中学、江西樟树中学;1949年考入华中人民革命大学湖南分校,后分配至军委民航学校学习报务,1952年整编入空军,次年任文化教员;1954年10月转业至中国人民银行海宁分行;1956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59年在《诗刊》发表文学评论处女作;1961年毕业分配至泰安一中任语文教师,1981年被评为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1983年调入山东师范大学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任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教授;系第一、二、三届茅盾文学奖初评委;出版有《宋遂良文学评论选》《一路走来》《足球啊,足球》《在文言文》等;1994年离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散文学会顾问,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顾问。
今年是宋遂良教授从教从文的第七十年,为表祝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青岛)中心、青岛文学馆和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92级同学联谊会共同策划主办了文献展巡展“清气”。澎湃新闻了解到,展览由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担任策展人,阿里巴巴荣誉合伙人王帅担任联合策展人,首展于6月17日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图书馆启幕,呈现了文学评论家宋遂良从教从文七十年的人生历程;9月1日,展览转赴烟台,在鲁东大学博物馆推出“宋遂良与胶东文学”单元,回顾了宋遂良与文学鲁军的多维互动,通过“张炜文学周三十年”的单元展陈,对“人文精神大讨论三十年”作了回应与思考。
宋遂良在开幕现场
而现在,这一巡展来到了宋遂良的母校复旦大学,开启的是“宋遂良的青春复旦”单元,以寒暑耕读、艺文时光、课堂内外、奔向学术、时代淬炼、师友情深六个板块,近五百件由课本、研究报告、文章手稿、书信、老照片、日记、电影票、剧照、订报单、生活单据等集合而成的文献资料,回顾宋遂良1956至1961年在复旦大学求学的经历, 探看个体、校园、家国与时代的关系,真实呈现历史的育化、无声的教诲、精神的感召,以及人格力量与生命热量的传递。
对于回到母校的展览,宋遂良在开幕式上表示,“回到母校,感到非常温暖亲切,也令我想起了很多师长。这个展览不是我个人,而是复旦中文系的那一段难忘的历史。我个人经历过战争的苦难,经历过新中国成立的欢欣鼓舞,也经历过多场运动。我有过童年的欢愉,有过读书的快乐,有过青年时期的激情,有过爱情的美丽,酸甜苦辣,人世间悲欢都经历过。我觉得我的一生都是在爱的过程中生长,我希望分享我这样一个老人的经历,可以让青年人过得更好。”
1956年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后,宋遂良成为了一名评论家,1959年即有“郭小川诗论”发表于《诗刊》。在复旦大学读书期间,他留下了完整的日记《复旦大学五年求学日记(1956-1961)》,既是复旦大学校园生活史的一份旁白,也是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更是一段家国与时代的投射史。
宋遂良先生的复旦五年日记
值得一提的是,宋遂良在复旦读书期间的日记《复旦大学五年求学日记(1956-1961)》由山东师大中文系92级的数十名同学做协作录入编校。该项目也成为了此次文献巡展的平行项目。这份珍贵的留存将为一代文学青年的心灵史刻写佐证,也应会成为复旦大学120年(2025)办学历程中的一段学子旁白。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场整体为一个“国”字,以显现宋遂良这一代知识分子浓郁的家国意识。展场四围以宋遂良的手书连陈,入口处特辟有楹联一幅:“念兹在兹清气源母校,朝斯夕斯苍鳞偿少年”,表达宋遂良对母校的一片深情。而从其读书笔记、文学评论手稿中,则可以看到他笔下端正、整洁的自己,反映出的是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品格。
宋遂良手稿
宋遂良手稿
宋遂良手稿
宋遂良手稿
策展人王帅告诉澎湃新闻,“展览根据宋老师在复旦求学的经历展开,包括了学习笔记、写的文章,以及他在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包括在戏曲社的表演,他所珍藏的戏票、粮票,买书票等,以及在学生时代与老舍先生的通信,在《诗刊》上发表的处女作等,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既是他的青春,也是当时的社会横切面。”
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的宋遂良落户山东,1980年起成为山东文学的重要推动者,也是中国新时期文坛最活跃的评论家之一;曾作为第一、二、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初评委,是最早在《文艺报》《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等报刊推荐山东作家作品的评论家,对张炜、王润滋、矫健、左建明、尤凤伟、李存葆、刘玉堂、毕四海等取得更大的文学影响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自1983年调入山东师范大学后,他成为山东当代文学学科的构建者,曾力助田仲济先生构筑人才体系,并与孔范今等共同发起“新世纪文学评论奖”,为“王光东、吴义勤、张清华、施战军”等文学评论“四小名旦”命名,成为文学评论力量的培育者与鼓舞者。
1954,致信路翎
1956,在复旦剧社《阿Q的大团圆》 一剧中 担纲主演(中光头者)
1959,《诗刊》评论处女作及手稿
1961,老舍来信 (原图复制)
当然,宋遂良的人生实践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段坎坷遭遇。策展人臧杰写道,“以路为书”关涉的是先生的人生实践。自1954年3月21日致信路翎表达读《洼地上的战役》时的不同感受至今,已翩然七十年矣。两年后,宋遂良入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鼓舞起了一个青年评论家的梦。而后,因言成祸,使得他的大学生活铺上了不断思想改造的底色。其间,“反胡风”余绪、“反右派”斗争、“大跃进运动”、“三年自然灾难”,都是推不开的时代难途。他试图用一手才情文章拯救并照亮自己,但发表政审又吹灭了那盏灯。1961年大学毕业,北上寄身山东泰安一中的宋遂良,在中学语文教学岗位上乍暖还寒后,又迎来了更为艰难的岁月。直至1979年,他才重新披挂上阵、小心翼翼地投稿,在《文艺报》发表了“周立波柳青风格论”,其时已距他在《诗刊》发表“郭小川诗论”过去了整整二十年。一场十年大难,让他由黑发人成了白头翁。
1979,复出之作,《文艺报》发表周立波柳青风格论
1986,新时期文学十年座谈会资料
1990,文学评论选及目录手稿
王帅说,“宋老师主要是因为当代文学批评与创作被人知晓,但他其实更想做一个老师。他的一些教学理念,是受他的一些老师的影响。他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老师,经常会热泪盈眶。他经常怀念他的老师蒋天枢先生,而他的古诗词吟诵也得蒋先生真传,他希望我们把这些传承继续下去。即使是退休了之后,他在济南也做了各种公益文化讲座,讲李清照、水浒、红楼梦等,他把课桌和学校搬到了社会。”
“念兹在兹”座谈会现场
展览开幕当天还举行了以“念兹在兹”为主题的座谈活动及“从700号到光华楼——四代人共话复旦中文”的沙龙活动,由宋遂良与陈思和、张新颖、金理展开对复旦中文历史与现实的回望。
在“念兹在兹”为主题活动现场,90岁的宋遂良先生面对同样已至耄耋之年的同学,回忆起上世纪50年代在复旦求学时的种种往事,让人感慨,尤其是他现场学着蒋天枢、周谷城、朱东润等先生的神态以及这些老师吟诵古诗词时的往事,仿佛,那就是一位青春仍在的宋遂良。而从中,也清晰看得到中国文化的文脉传承。
此次展览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图书馆、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青岛)中心、青岛文学馆联合主办,杭州芸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提供特别支持。
展览将展至2024年1月5日。
——————————
延伸阅读:
心底澄明,生命美丽
文/王帅
1945年8月15日,就在举国庆祝抗战胜利的日子里,刚刚十岁多的宋遂良,带着一身兴奋,赤着脚(鞋子在欢乐的人群里挤掉了)回到家。第二天早上,他的叔祖父递给他父亲一封信,信里说,他亲爱的母亲在逃难中已于四个月前病亡(只有三十四岁)。
宋遂良生命中最高兴和最悲伤的一个时刻,就这样同时来到。
命运用难以接受的现实在考验着这个少年。1949年,宋遂良考入华中人民革命大学湖南分校。后分配至民航又整编入空军部队,先后学习报务和做文化教员。转业后的宋遂良,于1956年7月15日和16日,在杭州参加高考。他清晰记得作文的题目是《生活在幸福的时代里》。
展览海报
踏入复旦大学的宋遂良,在此后的岁月里,对自己的老师有诸多怀念和记忆,感恩近乎虔诚。
他因为是湖南人,所以成了湖南籍老师周谷城先生的课堂口语翻译。他记得周谷城先生说:我周某人一不靠天,二不靠地,我靠的是自己。他还记得周谷城先生说:幽默是智慧的外溢。这一切,肯定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宋遂良的内心坚毅,也让风趣和快乐像浏阳河水般流淌。
教他们那级古代汉语的是张世禄先生,张先生说,但凡老师讲的你听不懂时,有两种情形:一是你听得不专心;另一种则怕是讲的人自己没有弄明白,你听不懂的地方,也就是他糊涂的地方,你不要以为总是他学问深,你水平低。
张先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宋遂良自此从教70年,也以老师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他的自我认同就是做好一名普通的老师,一个老师应该“上课有瘾”“好为人师”。
对宋遂良影响很深的老师还有蒋天枢、王运熙、蒋孔阳、朱东润、刘大杰、赵景深、鲍正鹄、夏仲翼诸位先生。宋遂良的吟诵得天枢先生真传,可谓惟妙惟肖。宋遂良曾经说过,很想写一些追忆先师的文章,但深恐自己的一知半解,以偏概全,损害了先生们的学术光辉和人格完美。
也许正是这些先生们的言传身教,丰富了宋遂良的学养,完善了宋遂良的人格,充实了他的内心,强健了他的忍耐和坚强。否则,是什么力量,能让他度过那四十年的苦难时光?风华正茂之际,已是满头冰雪。
当他再一次获得发表作品的权利,站到新的讲堂上,他只是总结成一句:感谢改革开放,拿历史当坐标,就很容易看清时代和个人的变化,祝我们的祖国安定,科学,民主,多进步。
2018年9月,在泰安一中九级一班老同学(这是宋遂良的第一批学生)举办的毕业55周年聚会上,他说,我善意地告诉大家,一个是:生命是短暂的,要珍惜它,要爱护它。一个是:世界是不公平的,不要委屈、不要抱怨、不要攀比、不要眼红,命运既然是这样安排的,我们只有欣然接受。第三点就是:希望你们能够认识到人性的弱点,要带着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别人。
宋遂良
1999年12月31日这天,宋遂良在文章里写道:“当新旧世纪交接的时候,我看到世界的宽广,历史的浩瀚,人类生生不息的元气;我的心已澄明,情已欣悦,提笔写下了本世纪以来我最早写下的几个字:生命美丽。”
(作者系宋遂良文学文献展复旦巡展联合策展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