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圆桌|数字文化、生成艺术如何运用于博物馆文创
当下艺术与“数字文化”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复杂。近期,“未来艺术设计视觉语言研究”研讨会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召开,与会的艺术界与文博界的专家学者就“生成艺术在博物馆文创数字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共同讨论“数字文化”和博物馆之间的问题。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曲健雄谈道,当代艺术设计的价值,不在于你借用了什么样的媒体材料技术,做出了多么令人赞叹漂亮的行为,而在于你思考了什么样的当代问题。通过艺术设计作品试图去追寻观念与媒体、语境与立场、创造与意义、语境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况下,一件作品不遵从其属性,其含义可以被任意解释。一件作品脱离超级所指飘到能指领域,从而置换为观念材料,作品便从创造到了意义,并使意义从模糊到了明确,其语言与媒体便成为了新形式的媒体与语言。
研讨会主讲人刘沛文分享道,在当下,未来艺术的类型众多,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医疗、生物、人工智能等,并且其类型之间的关系也是多重共生的。基于未来艺术视觉语言的视角下,此次研讨会,试图从生成艺术于博物馆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未来艺术视觉语言的价值,以及与博物馆、美术馆、文创产品、策展、展陈、研教之间的关系,从而追寻未来艺术最新的发展方向。
从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出发,文创产品本身是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而被界定的一个商品概念,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是将美术馆中所展示的内容进行文本延续。而随着数字文创产品的出现,购买者通过互动式应用程序与展览进行互动,获取虚拟物体及信息,从而加强了文创产品的叙事性。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跨界展览”的概念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例如,2023年4月1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策划了“阅壤——月壤科研成果主题艺术展”。此次展览由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组成的科研团队,对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月壤”,进行了多种技术的显微成像和数据融合,以艺术装置、显微摄影、音视频、文献等多元化方式完成了艺术再创作和展览展示。根据此次展览衍生的作品《白玉盘系列》,即是围绕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月壤”研究的科研成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显微镜下真实的月球土壤进行的艺术再创,通过“细胞的桥梁”,思考生命与再造生命的关系。
刘沛文,《白玉盘系列no.8》,数字藏品,2023
四川美术学院教师郝锐昌介绍说,当下未来艺术设计视觉语言,在艺术和技术方面碰撞出了不同的火花。利用ue4的高级图形渲染和物理引擎使创作者能够建立更逼真的虚拟世界,利用实时渲染能力使虚拟影视创意制作更高效。还可以利用可视化模拟和数据的可视化创建高度逼真的数字孪生模拟,以直观的形式分析和理解数据,利用技术支撑元宇宙实现“虚拟艺术”在元宇宙中自由流通。
元宇宙博物馆提供了更为沉浸式的“艺术文本”体验,利用虚拟现实重组重新构建视觉空间,以模拟实际博物馆的布局,通过虚拟现实头戴设备游览虚拟博物馆,在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的同时,与现实博物馆形成有效的叙事延续,通过与现实世界形成镜像和交互关系的永续性数字空间,为观者营造多维度的观展体验。
郝锐昌,《超元域:时空之桥》,元宇宙博物馆,2022
郝锐昌,《超元域:时空之桥》,元宇宙博物馆,2022
针对当下数字文创产品未来发展中的问题,是否每一件数字作品都适合在元宇宙博物馆中进行展示呢?
郝锐昌回应:“我认为数字作品不是与文本无关的一场游戏。数字艺术、虚拟现实体验和在线媒体内容,天生适合数字化,它们可以通过互动、多媒体和即时互联的方式呈现。而非同质化通常是基于区块链技术而产生的一种陌生的‘数字凭证’,把其应用于博物馆中的绘画、雕塑、手工艺品等作品中,数字化作品可能无法完全传达相同的观感。同样数字文创作品与观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试图通过NET追寻数字文创作品的应用场景,或者基于数字媒体的互动元素,探索与实物之间交互性的对话方式,进而分析数字文创作品与博物馆、文本、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北京SPURS画廊杨铎更多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角度分析了本次研讨会主题,试图探究生成艺术于博物馆文创产品中展览展示领域的未来发展。
鲁迅美术学院教师聂圣轩谈道,随着互联网技术、图像生成技术及信息处理与管理技术等的融合发展,二维及三维的设计体系及生产方式面临冲击。此次研讨未来艺术视觉语言的价值在文创产品设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生成艺术与文创产品设计中,视觉元素之间的关系的视角。“我认为未来艺术视觉语言可以帮助文创产品设计在图像创新上突破边界,并可以利用高精度全景数字化采集的大数据,进行自我生成,运用CM设计法则来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元素符号,试图探索文创产品设计在审美及文化上的缺失,更进一步的解决文创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维也纳艺术学院博士刘有鑫分享道,神经美学文创产品设计,是通过将生成艺术对图像的解读方式,延伸至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中,其中设计过程、产品结果、数据反馈等方面的结合,是整个神经美学的信息闭环。基于文创产品情感化设计方面,其更多的是在审美需求的原点上,与用户精神交互的另一个层级设计表现形式,神经美学文创产品设计,是在设计反思层次方面,以表达产品信息为基础,试图追寻在情景设计中精神交互的层次,引导与用户互动的行为体验,并在过程中结合多功能干涉的方法,最终通过文创产品的物镜交互、情景交互和意境交互等方面进行实践验证。
“从本能层次的设计视角来看,影响消费者感官愉悦因素的设计要素主要包括颜色、形态、场域、光能量、微物质等方面,并充分挖掘特色的元素符号。未来艺术视觉语言为神经美学文创产品,提供了新的设计空间以及与用户产生交互的体验,以心流理论的产生、心流的渠道、实践技能和创新挑战的相互平衡为理论依据,进一步产生心流体验,从而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利用作品的文本元素多元化提高解读方式,给予使用者舒缓幽静的心灵感觉。”李文博介绍。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刘秦冉分享道,在AR技术研究的视角下,我更多的会从如何利用AR技术实现多模态交互的优化进行分享,未来艺术视觉语言可以丰富AR虚拟世界的视觉元素,通过美学风格提供引人入胜的虚拟环境,加上多传感器融合和眼部追踪技术,将被试的注视点自动映射到产品的六视图。并且未来艺术视觉语言有助于在AR应用中传达情感,利用手势识别和眼部追踪将被视点的眼动热点图和轨迹图来映射。
天津市南湖国际艺术区董玉山介绍,生成艺术于博物馆展品展示设计方面,更多的需要对位图的矢量化做深入研究,可以试图利用三角网络将整张位图进行矢量化,并通过迭代方法逐渐增加顶点,利用网格和点跟踪的方式对矢量路径进行提取,再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最终路径,这样也就优化了最终的概念设计模型,使展品展示效果图的细节过渡的更加自然。
沈佳文,木偶戏博物馆展陈概念设计,指导教师:董玉山,非遗博物馆展陈设计,2023
刘立轩,博物馆数字交互装置概念图,指导教师:董玉山,非遗博物馆展陈设计,2023
天津市小淀艺术区周文天分享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具有多元化的文化特质,是依靠创意人的审美、智慧、技能和天赋,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元素、符号语言、人文精神,借助现代设计元素以创新的方式进行二次创作。生成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设计,为二次设计给予了更便捷的创意思维发散。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克朗巴哈系数完成信效度分析,再使用Amos24.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在已经建立有效构建模型基础上,最终完成主效应检验和中介效应检验,整个过程有助于设计出富有现代感的扎染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与AR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数字非遗体验,通过定量化分析用户需求,以及感官价值维度研究一定的局限性,再结合唤醒层面和情感需求的理论,并利用其文化价值和创新价值扩展样本和范围,最终用户可以通过VR设备亲身体验非遗制作过程,在强调非遗文本性的同时,增加了互动性。
李逸琳,扎染服饰设计概念图,指导教师:周文天,扎染文创产品设计,2023
据悉,研讨会学术主持为DR.ADZROOL IDZWAN ISMAIL、曲健雄,主讲人刘沛文,学术统筹刘秦冉。来自哈佛大学、马来西亚北方大学、维也纳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滨海美术馆、SPURS画廊、天津南湖国际艺术区、天津小淀艺术区等高校、美术馆、艺术空间的二十余位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研讨会合影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