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话|旅美青铜器藏家范季融:两代上博捐赠者的传灯往事
上海博物馆内,有一间“暂得楼陶瓷馆”的展厅,陈列着上博第一代捐赠者胡惠春捐赠的藏品。“暂得楼”是胡惠春的斋名。民国时期的收藏家、金融家胡惠春(1911-1995)与其女婿范季融(1936-)结缘上海博物馆逾70年。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胡惠春先后两次向上博捐赠陶瓷器359件。2005年,上博举办“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展”,质量之高,海内外少见。范季融曾是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院长,1990年代起拜师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多年来,范季融向上博捐赠了商鞅铍、晋伯卣、秦公鼎等珍贵青铜器,同时他也向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捐赠。
近期,澎湃艺术在纽约采访了87岁的青铜器收藏家范季融先生,听他讲述翁婿两代上博捐赠人的传灯往事。本文配以完整视频访谈。
在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克伦老师的牵线下,澎湃新闻近期在纽约曼哈顿拜访了华人青铜器收藏家、上海博物馆捐赠者范季融先生。
胡惠春(1911-1995)、范季融(1936-)这对翁婿的收藏往事长达一个世纪,他们与上博的姻缘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上博建馆之初。胡惠春先生的收藏堂号“暂得楼”,也郑重地被写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舍)内——暂得楼陶瓷馆。
右起:胡惠春(1911-1995)、范季融(1936年-)
上海博物馆暂得楼陶瓷馆
金秋十月,纽约中央公园里,排队等候泛舟湖上或湖畔午茶的游客,足有百米。从中央公园南面公寓俯瞰,只有不见尽头的满目葱绿。87岁的范季融,每周两天,从市郊别墅来到公寓办公。耗时七年编撰的乾隆《西清古鉴今访》便完工于此地。
《西清古鉴》由清代乾隆敕令纂修,共四十卷。著录清宫所藏古代铜器1529件,每器绘制一图,图后以楷书系说。另附《钱录》十六卷。乾隆内府刻本《西清古鉴》传世稀少,书内虽收录部分伪器,但因器物均深藏于清内府,为世间所罕见,因而此书对后世的青铜器研究影响很大。
由范季融、胡盈莹基金会组成的团队耗时七年搜寻、编目和编辑而成的《西清古鉴今访》,厘清了《西清古鉴》铜器收藏及流散过程,在故本基础上,增加了高清器物图、铭文拓片及其它信息,有助于全面了解《西清古鉴》收录铜器的前世今生。《西清古鉴今访》分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卷》《台北故宫博物院卷》和《宫外卷》三卷,共收录青铜器254件,其中171件为有铭文的青铜器。
采访约定在工作日的午后。身高一米八的范先生除了听力略有下降,精神十分饱满,脸色红润。尽管少年去国,前往美利坚,一路攻读到斯坦福博士,又回香港在中文大学工程学院担任院长,但听说范先生平日最喜欢上海阿姨操着家乡话调理他的上海胃。
他的中国胃也能从对青铜器的情有独钟而窥知。范季融与夫人胡盈莹是上海博物馆的老朋友,捐赠的青铜器等文物是馆藏珍宝。晋伯卣、商鞅铍、秦公鼎、《项圣谟 山水花鸟册(十二开)》……除此以外,他们的捐赠足迹遍及故宫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海内外文博机构。
西周早期 伯禾憂鼎 胡惠春、王华云1950年捐赠
战国 商鞅铍 范季融2015年捐赠
相比爱好收藏、注重来源、讲求品相、看中投资回报的新一代藏家不同,范季融早早地另辟蹊径。“我差不多完全受了外国的教育,我只想了解一些中国的东西,所以我是用学习的态度来研究。我不一定要收漂亮的东西,而是收我觉得重要的。”范季融说,“我对这些东西没有很重的感情。这东西看过、学习过,我就放在仓库里了。我觉得得失都是无所谓的。”
给予范季融这份底气的正是已故的上海博物馆老馆长、青铜器鉴定家马承源(1928-2004)。1975年,范季融和马馆长在纽约相识,之后为办理暂得楼陶瓷馆捐赠之事,他又与上博副馆长汪庆正(1931-2005)以及陶瓷部的同仁成为朋友。最初,范季融只知道马先生是一位知名的青铜器专家。
“1990年7月,我和马先生一起在香港的一家小古董店里买到了晋国的鼎。他讲了青铜的历史和这个鼎的意义。”自那以后,范季融用了一周时间,购买啃读中英文青铜书籍。1990年下半年和次年,他从香港回到上海过周末,当面请益马承源,学习如何从“器形、纹饰、类别;铭文;制造法和锈的成形”三个方面研究。记者提问范季融先生,普通人走进博物馆看青铜器,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表示:“铭文”。几十年前,马承源馆长也是这样指导范季融的。“他曾对我说,纹饰和铭文,二三十年就有变更,早晚是可分的。”2005年,在追忆马承源的文章《师友马承源》中,范季融记录了拜师的点点滴滴。
右起 马承源 李朝远 范季融
范季融、胡盈莹捐赠的西周青铜鼎 图源:上海博物馆
范季融、胡盈莹捐赠的西周青铜鼎
范季融、胡盈莹捐赠的西周青铜鼎 铭文
马、汪两位馆长的提携离不开胡惠春的青眼有加。胡惠春1911年出生在一个银行家的家庭,父亲是被称为“中国十大银行家”之一的胡笔江。胡笔江聘请名师在家教胡惠春四书五经,使其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和艺术熏陶。胡惠春在燕京大学攻读地质学,同时醉心文史和艺术。喜欢陶瓷的他,从大学时期开始收藏。27岁时,父亲胡笔江遇难,胡惠春继承家业掌管中南银行之余,从未停止过收藏的脚步。1945年,胡惠春被聘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门委员。1950年,他受聘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将珍藏的200多件文物捐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52年,上海博物馆创建,胡惠春捐赠的这一大宗珍贵瓷器,对于筹建当时文物基础极为薄弱的上海博物馆,可以说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根据相关记录,胡惠春两次捐赠的陶瓷藏品数量达到359件,“以清代景德镇官窑瓷为大宗,而清官窑器中的单色釉成对佳品更是其收藏的精粹”。用马承源老馆长的话说,这其中“有许多是不可再得的国家瑰宝”。移居香港后,胡惠春于1960年创建敏求精舍,并担任了八任主席。敏求精舍至今保持着很高的收藏层次,集中了香港地区品位高雅的收藏家、鉴赏家。
胡惠春 1960年代.
胡惠春 王华云夫妇
2005年,上海博物馆举办“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展”。当年的上博资料中介绍:“展出的康雍乾单色釉瓷器作品,一部分取自暂得楼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藏品,另一部分来自现存美国纽约、专程运抵上海的暂得楼收藏,共计五十四件(组),质量之高在海内外都十分少见。 展品中的红釉可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高温有豇豆红、郎窑红、钧红,低温有胭脂红、珊瑚红,几乎包括了当时单色釉中的所有品种。豇豆红作品中有一对印盒不同寻常,釉色以绿为主,稍带红色,在传世品中极为少见,据传为乾隆皇帝常用的文具。胭脂红又名胭脂水,是清宫专用的瓷器名品,展出的一对胭脂水小杯,釉色洁净嫩淡如盛开的桃花,造型规整,器壁薄匀,是当时最名贵的单色釉作品之一。 康熙天蓝釉是一种较名贵的色釉,来沪作品中有一件柳条纹缸和一件水盂,两件作品釉色均十分洁净,缸的形制别致而稳重。 暂得楼藏单色釉瓷器中,仿宋代五大名窑作品占有较大比重。此次展出的乾隆仿汝器造型有花觚、瓶、桃式洗、花盆,式式具精。十件仿官釉瓷器中,两件雍正作品的造型、釉色都十分接近宋官窑作品;八件乾隆仿官釉瓷器,也都是严格按照帝王意愿仿烧的官窑精品。钧红釉瓷器是仿钧窑变釉瓷器的代表性作品。 此外,青釉瓷、茶叶末釉瓷、炉均釉瓷都是质量极高的精品。其中一对名贵的松石绿釉刻花缠枝莲纹尊,造型似石榴,刻花十分精细。 综观暂得楼所藏单色釉瓷器,可以用‘精’、‘雅’、‘美’三字加以概括,从这些藏品中可以进一步领悟胡惠春先生‘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精神境界的妙蒂。”
“暂得楼”源于王羲之名作《兰亭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范季融先生却说,老子《道德经》里的两句话“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意为过分吝惜必定会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在岳父心里更重。“他这个人很复杂,我也不敢说他怎么想法。不过他是好几次跟我说,收东西不好。有一次我晚上回家,他在我桌子上放了这几个字。”不过,胡惠春最终被范季融的收藏决心、好奇心和毅力打动,在外人说闲话范季融只是“跟班”跑腿时,胡惠春正色:“我不懂铜器,他(范季融)收是他的魄力,他的眼睛。”范季融说,“这是唯一一次他保护我”。话到此处,范老声音哽咽,眼眶泛红。然而出于一位老绅士的矜持,他收敛情绪,继续娓娓道来。
宋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胡惠春、王华云1989年捐赠
清康熙 景德镇窑苹果绿釉印盒(一对)
清康熙 景德镇窑苹果绿釉印盒(一对)
清雍正 景德镇窑仿汝釉弦纹花盆 胡惠春、王华云1950年捐赠
清雍正 景德镇窑仿汝釉弦纹花盆 底款
说起正在编撰的《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的今访丛书,范季融满怀期待。这三部与《西清古鉴》合称为“西清四鉴”,是乾隆时期编纂的记录清宫所藏古代青铜器的大型谱录。范季融早前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上海博物馆签订协议,合作出版“西清四鉴”之今访。
清 乾隆 《西清古鉴》图源:故宫博物院
清 乾隆 《西清古鉴》内页 图源:故宫博物院
《西清古鉴 今访》
这是记者第一次在海外采访收藏家,一件小事令人印象深刻。原定采访地点是范季融先生中央公园南边的公寓,然而楼下的装修声音,导致不能录音录像。记者想“买几杯咖啡请施工人员休息片刻”,未料范季融先生断然拒绝“我不可以贿赂他们。”他重作安排,移步至步行约百米的体育俱乐部(Atheletic club)传媒中心会议室。这是一家成立于1868年的私人俱乐部,建筑可俯瞰中央公园,一百多年来见证过美国历史上的体坛盛事。
体育俱乐部旧照
四十分钟采访后,范先生步履轻盈地走出了体育俱乐部的大门。俱乐部正门与广阔的中央公园之间,行走着一位中国文化的传灯者。
(感谢陈克伦先生、赵荣毅先生、石建邦先生、周泓宇小姐对采访提供的协助。本文参考资料《马承源纪念集》《汪庆正纪念集》和“上海 国宝捐赠者”相关报道。)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