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现代化和现代性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丁长艳
2023-12-05 22:01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要符合本国实际,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等专栏后,2023年10月起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对其理论体系、战略安排、实践部署等进行知识总结和理论解读。

这一期的关键词是:现代化和现代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现代性和现代化是一对相互伴生、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两者构成了描述和阐释人类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属性、模式和特征,并成为塑造一个现代性国家的主导逻辑。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性趋势,现代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本质属性及其表现形态的集中表达。

何谓现代化和现代性?

从概念看,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性概念。所谓现代化(Modernization),广义范畴上,是一个描述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演变和转型的总体性概念。按照马克思划分生产方式的标准,“中世纪”前的历史可以叫作“古代”,“中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大体上是“近代”,而西方资本主义(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狭义范畴上,现代化主要是指1500年以来、特别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以民族国家为主体、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变革,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知识增长、政治变革、文化变迁、价值重塑和心理适应等方面的全方位、系统性巨变。从语义学看,现代化既是一个动词,表示过程或行为,具有“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的”的基本内涵;同时,现代化也是一个名词,表示状态和结果,用于描述人类社会从公元1500年大航海时代以来出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

从历史看,世界现代化起步于18世纪,现代化一词出现于18世纪中叶,“现代化”当时更多被看成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理论的现代化,则是从20世纪开始的,这主要是与二战后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和探索本国现代化道路紧密联系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的现代化理论主要经历了多元视角的分化和发展。一是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等从经济增长角度界定经济现代化的内涵。二是西里尔·布莱克从知识增长的技术角度解释现代化的起源和动力。三是帕森斯、艾森斯塔特等人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阐释现代社会的分化和整合。四是阿尔蒙德、亨廷顿等人从政治结构分化、政治参与扩大等方面阐释社会现代化的转型。五是亚历克斯·英克尔斯、安东尼·吉登斯等人从人的现代化和自我认同角度,探讨社会现代化的演变。当前大概有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性现代化理论、全球化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比较流行,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现代化的特征和机理。

从结构看,现代化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演进发展的一种趋势的结构化状态,从一种传统社会的结构形态向现代社会的结构形态转变。要素上,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进程已经催生和形成了诸如生产的社会化(工业化)、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世俗化、社会的法治化、组织的理性化、生态的绿色化等现代因素。标准上,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理性化、法治化、城市化、绿色化、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知识化等指标,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实现现代化和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指标。价值层面上,自由、民主、平等、独立、正义、科学、理性、进步等成为现代社会价值的应有之义。

所谓现代性(Modernity),就是指在世界现代化运动进程中形成的阶段性成果所构成的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它是一种能够将传统和现代区分开来的诸多属性化特质。关于现代性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观点认为,现代性早于现代化。这主要是与16世纪文艺复兴的现代性启蒙相关,该过程主要贯穿于16世纪至18世纪。现代性的核心特征是追求理性化,马克斯·韦伯将其描述为一种摆脱愚昧、迷信专制而追求理性、科学和自由的“祛魅化”过程。另一类观点则认为,现代性是伴随现代化实践逐步产生和演变的一些新特征或新特质的“集合”,现代性是现代化结果的抽象化表述,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等人将现代性视为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主要包括从世界观(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态度)、经济制度(工业生产与市场经济)到政治制度(民族国家和民主)的一套架构。现代性也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它包括人类社会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到精神层面等各方面因素于一体的体系。现代性并不是多种要素的简单叠加和排列组合,而是由各种错综复杂的要素聚合和融合而成的。

不同国家的现代化方案丰富了现代性的内涵

西方现代化最早语境是工业化,西方社会经过工业革命率先进入现代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这种现代化不仅推动了西方传统社会向工业化和都市化转型,而且也推动了以商品为中介的普遍交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并进一步推动全球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人类社会被大规模地卷入了追求现代性的现代化过程。250多年前的英国工业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第一现代化浪潮,卷入人口近4000万;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美、日、德和苏俄引领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则有5亿多人口涉及其中;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大规模发展中国家步入现代化进程,第三次现代化浪潮则覆盖人口近40亿。

现代化发生在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追求和探索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世界现象。虽然各国在追求现代化和塑造现代性方面,具有需求一致性和方向趋同性,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却各不相同,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由于各国的经济基础、自身条件、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实践中各国探索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不同类型、不同模式和不同特点。当前主要有两类典型的现代化道路和实践形态。一类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代表的现代化道路,通常称为“早发型现代化”,也被称为“内生型现代化”;另一条是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现代化道路,也被称为“后发型现代化”,通常也称为“外生型现代化”。也有学者将世界现代化区分为“前现代国家”“现代国家”和“后现代国家”。

从人类社会现代化整体性视角看,现代化与现代性之间是一种手段和属性、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现代性是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现代性支配着现代化的方向和路径。现代化是塑造现代性的路径和方式,实践中不同国家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现代化实践路径和探索模式,丰富和拓展了现代性的时代内涵和实践形态。即使是发达国家内部,也存在现代化的多元分化。西方国家受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以及全球形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各国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也是同中有异。例如,英国和美国的现代化由民主化和工业化同时推动;法国的现代化是先有民主化后有工业化;德国的现代化则是先有工业化后有民主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既具有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也有后发国家自身的具体特性。马克思曾经指出:“工业化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来未来的景象”。但不同国家迈入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时机和发展路径不同,因而,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具有非同时性、非同步性等特征,同时也具有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上的非一维化和多元分化的特点。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不同逻辑和模式,为丰富和拓展现代性的内涵和形态提供了可能。正如英格尔斯所指:“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和延伸,它一方面全力吸引了以往人类历史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一方面又以传统所从来未曾有过的创造力和改造能力,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始终面临二重性问题。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必须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吸收早发国家的现代化经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具有地区性和民族性的政治主体,必须在探索本国现代化进程中有所坚持和有所取舍,实现传统和现代、外来与本来的有机结合。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蒋晨锐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