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俞宣孟论文选》发布,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讨论会在沪召开
哲学家俞宣孟长期致力于西方哲学,尤其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今年10月,《俞宣孟论文选》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倡导开展新一轮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近日,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和《哲学分析》编辑部共同主办了“《俞宣孟论文选》发布会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讨论会”。会议邀请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以及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十余人做了主题报告。
哲学所原所长方松华在致辞中说,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是哲学所的传统特色,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即开始进行,目前仍有“中西文明比较研究”创新工程团队在延续这一传统。俞宣孟的思想发展,起始于海德格尔哲学,后来进一步研究西方传统哲学,之后投入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近年来在集中思考哲学开端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姜佑福在发言中说,海德格尔哲学是俞宣孟思想的底色。在俞老师看来,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要义,在明白了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之后,才能体会中西两种不同形态的哲学。进而言之,哲学形态的不同在于对不同生存状态的分析。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杨泽波教授直言受《俞宣孟论文选》启发,尝试为哲学下了个定义:哲学是人类对形而上学问题追问的反思。据此,他认为人性是建立在生长倾向基础上的伦理心境,因此儒家的道德本根并非绝对的超时空,而是可变的。杨泽波从孔子那里分殊出与道德相关的三个要素:欲性、仁性和智性,这一划分可以破解西方的感性和理性的固定的二分模式。欲性大致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感性,智性大致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道德理性,而仁性则为中国哲学所独有并有极其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振华教授表示,他对俞宣孟的生存状态分析方法尤感相契。郁教授概括道,俞老师从海德格尔的“在世”(being in the world)结构或庄子所说的“彼-我”结构出发,提出生存状态分析方法,并将其与唯物史观相发明。他用生存状态分析来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揭示了中西哲学的重要差异:西方哲学从日常的生存状态中转换出一种特别的生存状态,此在转变为逻辑主体或先验主体或理论主体,从中开发出一种追求普遍知识、本质知识的形而上学,即以ontology为核心的形而上学;中国传统哲学以得道为目标,试图通过修养工夫,追求彼我相契的状态,这是一种非ontology形态的形而上学。郁振华进而指出,清华学派的领军人物金岳霖先生的《论道》具有非常清晰的问题意识,即为形式逻辑奠基、为现代科学作辩护。因此,从生存状态分析来看,清华学派的哲学工作是否可视作中国心灵一次可贵的远征?
俞宣孟回应了郁振华教授提出的问题,明确表示不同意金岳霖先生《论道》建立概念理论体系的做法:如果哲学放弃“本体论”,那么哲学究竟是什么?俞宣孟老师认为,哲学应该寻找最根本的根据,以应对当下的问题。中国传统没有西方本体论那样形态的哲学,所以才有二十年前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讨论。面对如此诸种问题,我们怎么办?如何实现中国学术的现代化?他认为,需要研究哲学的开端问题。哲学的开端不是哲学史的开端。哲学就在于不断的探根寻源,追问根据。开端就是根据,就是“无”,“无”就是无名,但不是绝对的空无。但对于“无”要进行描述说明,从此开端处就可能开出中西两种不同形态的哲学。无论是老子讲的“域中四大”,还是很可能受到《道德经》影响的海德格尔讲的“天地人神”四重结构,都触及到了哲学之开端。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