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球视野下的拜占庭外交”——记第七届国际拜占庭学研讨班

刘健昌、史伟良
2023-12-08 13:34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左传有言:“践修旧好,要结外援,好事邻国,以卫社稷。”拜占庭帝国的国祚之所以长久,离不开其高明的外交手段。2023年10月23日至11月27日,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成功举办第七届“国际拜占庭学研讨班”。研讨班采取线上会议的形式,来自法国里尔大学、奥地利科学院、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土耳其海峡大学等高校的国际拜占庭学者受邀围绕“全球视野下的拜占庭外交”(Byzantine Diplomacy in a Global Perspective)这一主题发表了学术讲座,国内外院校古典-拜占庭学方向的与会师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互动,并就相关学术热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系列讲座以“全球视野下的拜占庭外交”为主题,4位学者从各自研究旨趣与学术领域出发,探讨了拜占庭在不同历史时期下,外交政策在文化、军事和经济等领域所呈现出的诸多表现形式,以及由这些表象所反映出的,拜占庭帝国持续千年的外交传统与审时度势下的制度创新,进而揭示了拜占庭文明在时代大潮下所具有的韧性与活力,也体现出全球史视野下拜占庭外交研究的重要意义。

里尔大学的叶卡捷琳娜·涅恰耶娃教授(Prof. Ekaterina Nechaeva)对拜占庭的外交制度、外交活动,以及拜占庭与周边族群的互动研究有着深厚的经验与独到见解。她在第一讲中以《拜占庭早期礼物赠予:外交与草原民族》为主题分析了早期拜占庭对草原民族的应对。在讲座中,她首先介绍了相关研究著作与项目。在此之后,她提到了礼物赠予的等级模式,从“给予”、“接受”与“回报”中分析了礼物赠送的特点,并从“同等”、“高于”和“低于”这种外交地位出发分析了礼物赠送中的身份,也讨论了礼物的赠送-接受者身份的不同特征。她着重分析了君士坦丁七世(Constantine VII)著作《论礼仪》(The Book of Ceremonies)、普利斯库斯(Priscus)和米南德(Menander Protector)的历史作品残篇中的记载内容,并探讨了不同草原民族与拜占庭的交往。之后她给出了拜占庭同草原民族之间礼物互赠的列表内容与文献出处,并分析了其具体意涵,尤其突出了异域动物赠送的重要意义。总而言之,叶卡捷琳娜教授认为双方的交往充满了等级与文化差异,这体现了双方地位的不对等性。

奥地利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兼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客座教授的道格拉斯·威林(Dr. Douglas Whalin)是剑桥大学的博士,长期从事拜占庭与近东族群关系史研究,尤其重视对于近东地区“罗马化”问题的探讨。他在第二讲《公元654年阿拉伯人第一次围攻君士坦丁堡中的战略与外交》中首先对这一时期的拜占庭-阿拉伯外交进行简介并提及研究所用的材料。之后他着重阐述了这一时期有关双方战争战略的历史事实。他首先讨论了650/651年的和平,之后从阿拉伯人的策略,亚美尼亚地区叛乱而导致的机会和654年最终进攻君士坦丁堡的历史事实以及后续直到659年的罗马-穆斯林战争出发,以历史视角再讨论了拜占庭帝国在这一政治军事困境中所采取的决策。在完成了对上述历史信息的连贯组织后,道格拉斯博士提到了一些观点供听众们讨论。首先是当时的外交活动记载虽多,但是信息很稀疏。而这一系列历史事件集中体现的是在希拉克略去世后的十年里,罗马精英阶层中存在相当大的政治不稳定,导致了拜占庭帝国内部因东部教区省份的丧失出现了或战或和的争论与派系的形成,乃至于部分政治精英放弃了个人的政治选择,投身穆斯林的统治。他认为当时的拜占庭帝国已在长期混乱后转变为地区大国,而且在政治活动中产生了结构性的优柔寡断。但罗马在政治、军事与外交传统上仍维持了帝国的稳定,并且实施了应有的相应决策。

谢菲尔德大学的米蕾拉·伊万诺娃(Dr. Mirela Ivanova)博士是拜占庭帝国时期的斯拉夫人与斯拉夫文化融入研究的专家。她在第三讲《发明斯拉夫:罗马与君士坦丁堡间的文化书写》中重点分析了拜占庭帝国于9世纪时期创作的两部斯拉夫文化缔造者的圣徒传记,即《西里尔传》(Life of Cyril)和《美多德传》(Life of Methodios)。她首先分析了二位圣徒兄弟对斯拉夫文明文化诞生的特殊意义,并在诸多后世研究著作中分析了二者传记的关系,很多时候美多德被认为是西里尔的延续。之后,她从传记的叙事特点中提出了三个核心论点:第一,她认为《西里尔传》是基于拜占庭视角的创作,而《美多德》则体现的是罗马教宗的视角。她从两部传记中对同一大事的记载差异分析认为《美多德传》中有意忽视了拜占庭的影响,而且刻意将尼西亚大会时期的罗马主教西尔维斯特的尊贵地位。第二,她认为《西里尔传》中着重描绘的是一位“孤独哲学家”(Lone Philosopher),而《美多德》传中则强调“兄弟之合”(Brotherly Pair)。第三,她从这两部传记中把斯拉夫人这一特殊群体独立分析,进一步佐证了她对于这两部传记性质的论断。她认为在斯拉夫人派遣使节请求基督教文明的教化时,《西里尔传》强调了从拜占庭帝国遣送导师,而《美多德》传则突出了许多导师没能完成任务,需要新的导师。她认为这一话语的差异体现了双方在文化上的外交角力。总之,文化书写也是两个势力的外交角力点,拜占庭帝国同罗马教宗在圣徒传创作的文化角力深刻体现了二者的外交对抗。

土耳其海峡大学的科拉伊·杜拉克副教授(Dr. Koray Durak)是研究拜占庭与伊斯兰关系研究,中世纪地中海的经济史、地理学史等的著名学者。他在第四讲《拜占庭礼物的意义:中古早期的拜占庭-伊斯兰外交》中他首先介绍了礼物作为价值交换,文化特征等视角中的人类学含义,并列出了许多人类学的代表性著作。他还结合中国赠礼文化强调了礼物在不同场合的特殊含义。之后,他又从语文学出发分析希腊语中表达“礼物”的词汇含义,并强调了礼物词义的多元性,认为“贿赂”、“贡献”与“慈善”也可算进礼物的内涵中。在进行完这些基础概念的阐释后,科瑞博士又从拜占庭礼物的赠送特点出发,同拜占庭-伊斯兰中的礼物外交进行实证分析。他列出诸多相关研究的原始文献与参考著作,给出了拜占庭礼物赠送的种类与方式,并分析了礼物赠与对于拜占庭帝国经济的重要影响。最后,科瑞博士进行总结,从拜占庭-伊斯兰的视角对双方礼物赠与进行了对比分析。他认为除常规礼物交换外,还有如税收、贡献、贸易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礼物赠与。在完成讲座总结后,科拉伊博士回答了听众诸多问题,现场讨论气氛十分活跃,圆满完成了本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国际拜占庭学研讨班(科隆大学拜占庭与现代希腊研究中心与挪威科技大学古典学系协办)是中国拜占庭学研究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重要平台之一,始于2017年,至今已举办七届,并收到了与会学者的热烈反响。第七届研讨班保持了该学术活动一贯的优良传统,为我国拜占庭学研究进一步走向世界,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于古典-拜占庭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后疫情时代学术交流走向复苏的当下,我们期待这一学术盛会能够继续充当国内外学者交流合作的桥梁,推动我国古典-拜占庭学研究迈向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彭珊珊
    图片编辑:张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