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桂梅》⑧|培养一个女孩,能改变三代人的命运?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5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的故事,本书以充满穿透力、感染力的文字,全方位揭示了张桂梅不平凡的心路历程,真实讲述了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助力少数民族女孩成长的故事,生动再现了张校长坚如磐石的人生。让我们共同阅读这本书,了解真实的张桂梅的故事。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储杨
十点人物志原创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人物故事——《张桂梅》。
昨天,我们读到张桂梅将大家捐给她治病的一万多块钱,又拿出来捐给学校。
在她心里,自己的事,都不是最重要的事,她觉得钱要用到最该用的地方。
张桂梅在身体极度糟糕的情况下,做了第二次手术,为了节省开支,她不仅以最快的速度出院了,而且拖着尚未康复的病体,继续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
对于张桂梅而言,遇见差生不可怕,可怕的是看见班级里突然出现空座位,因为,这意味有学生要辍学。
为了找回这些学生,张桂梅开启了家访之路,在生与死的旅途上,张桂梅还有很多想做的事,究竟是什么事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我有一个梦想
张桂梅的梦想是在华坪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此之前,她已经是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院长(不领薪酬)了。
在贫困地区办一所免费女子高级中学,尚无先例,现实远比梦想复杂得多,张桂梅亦是无知者无畏。
最开始,张桂梅觉得,办一所免费女子高级中学,一是需要资金,二是需要教师,资金向县、市申请,找一个旧厂房改造装修一下,再招聘教师,就可以开课了。
可当张桂梅一趟趟跑教育局,说出自己的梦想,许多人听后认为,这简直是一个童话。
教育局领导倒是挺客气地对她说:“张老师,你就打一个报告,往县里报一下吧。”
张桂梅信心满满,把多年酝酿的梦想写进了报告中,包括资金的预算、师资的招聘、教学的规划等详之又详。
教育局领导看了报告,十分谨慎。
张桂梅是全国十大女杰之一,又是全国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她的话语权不能被轻易否定,教育局把报告送给了县委、县政府。
县里也很重视,邀请了相关教育专家、心理学者专门召开了论证会。
让张桂梅失望的是,论证会全盘否定了她的梦想。
主要理由是:当时,华坪县总人口数不足16万,县城已经有一所高中,第二所高中因为招生人数不足、师资力量不够,办了没几年就关闭了,再办一所女子高中只怕会蹈前车之辙。
更何况办一所高中需要的资金数额太庞大,免费高中的经费来源无法解决。
虽遭打击,但张桂梅的梦想没有因此而破灭。
2002年暑假来临,张桂梅安排好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把历年来所获得的荣誉奖章、证书装在包里,出门直奔省城。
在繁荣的省城,张桂梅像一个小商贩,在热闹的街头铺开一块塑料布,把自己历年获得的奖章、证书摆得满满当当,立起“筹资办学”的纸板。
一开始确实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围观人群中有人好奇,有人冷漠,有人不屑,有人指指点点,有人摇头不置可否地走开。
张桂梅宣讲得精疲力竭,可惜,大山离城市太远,人们像在听一个寓言,张桂梅只募捐到些小钱,最大面额是10块。
很多人都劝张桂梅:你已经拥有了那么多荣誉、做出了那么多成就,养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再揽那么多事了。
也有朋友劝说,国家现在鼓励上职高,没有钱,可以上职高啊,国家还有补助,建什么免费女子高中,出力不讨好。
甚至还有人在会议上说,张桂梅拿着荣誉去社会上骗钱,这种误解让她痛心无比。
张桂梅忽然觉得自己很无能,很无奈,5年假期,她筹得的钱不到2万元,算起来,要75年才能凑足她一甩手捐出的30万元兴滇人才奖的数额,可她还能活75年吗?
张桂梅曾乐观想着每一个人都会和自己有一样的金钱观。
猴年马月才能筹够一所学校的钱,张桂梅该放弃吗?
梦想破茧而出
2007年10月,张桂梅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县委办给她送去7000块钱,作为她参加会议的费用。
张桂梅在领款条上签完名后,县委领导郑重地对她说:“张老师,你去买一套像样的衣服,你代表的不仅是我们华坪,也代表丽江,更是代表云南。”
接通知,张桂梅需要在10月13日到达昆明,由驻昆办工作人员陪同购买正装,但就在当晚,她接到市委办公室电话,说给她准备了一套纳西族服装出席会议。
纳西族服装很漂亮,张桂梅是个爱美的女人,有了这套纳西族盛装,她就不用再考虑买什么样的衣服了。
那7000块钱怎么用?张桂梅开始打这笔钱的主意了。
办免费女子高中的梦想已经在她心中盘桓了多年,这笔钱,可以为梦想添置一些什么东西呢?
当时电脑已经开始普及,也许应该为学校添置一台电脑,它可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张桂梅不知道一台电脑多少钱,但她知道留1000块钱备用足够了,另外6000块钱她就可以拿去买电脑。
等到销售人员将手提电脑带到她面前时,她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张桂梅动心了,决定买一台配置比较好的台式电脑。
没想到价格却大大超出了张桂梅的预算。
“8600元。”销售员报价。
张桂梅还是咬牙买下了它,她觉得自己买的是信息时代,买的是与时俱进!买得值!
13号,张桂梅囊中羞涩地到了昆明,驻昆办工作人员热心地要陪张桂梅去买衣服,支吾了半天,张桂梅才终于说服她,说自己会去买,大家跟着她,她会不自在。
15号,张桂梅穿着纳西族盛装走进人民大会堂,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服装,美不胜收。
在分组讨论的时候,大家自由着装,张桂梅换下纳西族服装,穿上自带的深色西服上装、浅蓝色牛仔裤。
到了会场,才发现所谓的自由着装并不是没有限度的自由,只是大家换下了民族服饰,穿上了西装或者其他比较正式的衣服。
张桂梅低头瞥了眼自己身上那件褪色严重的西服,她甚至记不起这件衣服在她身上穿了多久了,现在它泛着一种陈旧的亚灰色,蓝色牛仔裤也洗得发白,膝盖上还有两个小破洞。
张桂梅额头背心都在冒汗,忽然产生了自卑感,县领导曾对她说:你代表的是华坪、丽江还有云南的形象。
早知道这样,借钱也该买一套像样点儿的衣服。
张桂梅做客央视,尴尬的一幕又发生了——导演看着她,皱着眉头说:“张老师,您这身衣服不合适,您赶快回去换一身正装来吧。”
会议期间,一位与会代表买了一件新西服送给张桂梅,衣服很厚实,颜色很低调,张桂梅很喜欢,马上就穿在了身上。
谢天谢地,张桂梅穿着它,参加了好几个电视频道的节目录制,会议结束回华坪时也穿着。
张桂梅穿着褪色西服、发白牛仔裤的形象被一位敏锐的记者发现了,她是党代会驻云南组的记者林红梅。
她在张桂梅下榻处采访至深夜,张桂梅把多年想说的话都倾诉给了她。
林红梅是个“快手”,第二天就和同事写了一篇通讯,会议期间在新华社发了通稿,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代表》。
之后,《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都在显著的版面上刊登。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在张桂梅心里埋藏多年、困难重重的梦想会破茧而出吗?
没能见哥哥最后一面
张桂梅的梦想产生了辐射效应,教育频道、人民网、央视网、新华网等众多媒体对她的梦想进行了报道。
回到华坪后,省委、省政府给这个梦想亮起了绿灯,各种手续很快批了下来,丽江市委、市政府和华坪县委、县政府均划拨了100万元的建校经费。
县政府立即协调土地,进行规划,并成立了女子高中筹建领导小组。
然而,就在一切进入预定轨道时,张桂梅接到来自东北老家的电话:哥哥病危,想见她一面。
张桂梅自从来到云南后,只回过两次老家,跟老家的哥哥姐姐们几十年没有相聚了,但他们一直没有忘记她这个一直在外的“小老五”。
就在张桂梅悲痛不已准备返乡时,她又接到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电话,要为她的办学梦想录制一期节目,一位想要给办学赞助的企业家也要参与这期节目录制。
张桂梅极其矛盾,她曾经自欺欺人地想让一个病危的姐姐坚强地活着,等她忙完了再回去看她,姐姐没有等她,如今,她还能再让哥哥坚强地活着等她回去看他吗?
张桂梅突然想到,去北京、回老家都是一路向北,既可以去北京录节目,也可以回去看看哥哥。
张桂梅先赶到北京,约好节目录制时间,老家的电话打了过来,姐姐在电话里哽咽着说:“哥哥一直不肯咽气,人都不清醒了,还在喊着你的名字,你快点儿回家吧!”
从北京乘飞机回家,只需要两个小时,可是,张桂梅已经约好了时间,如果回家,就要错过。
错过了,企业家还会和她对话吗?那笔钱他还会捐助吗?错过了,她又要通过什么渠道再能筹到这笔钱呢?
纠结中,张桂梅哭泣着对姐姐说:“姐姐,我真的有件重要的事儿,走不开,只要等两天......”
没等张桂梅把话说完,姐姐就挂了电话,张桂梅的心窝一阵阵绞痛,全身无力地瘫软在地上,把头伏在手臂上,由抽泣变为嚎啕大哭。
第二天,张桂梅含着眼泪走进了演播室。
企业家被张桂梅的梦想打动,捐赠给学校50万元钱。
走出演播厅,张桂梅身体无力地倚在路边,摸出电话打回老家才得知,哥哥已经被送到殡仪馆了。
张桂梅心碎落一地,不知道怎样结束的通话,从此,她不敢再打电话回老家。
张桂梅订了飞机票,回到了华坪。
负罪感使张桂梅害怕和家人通电话,自然规律使亲人逐一离去,张桂梅也会死,她害怕自己撑不到学校建成就死了。
所以,她要利用好每一次机会,让学校能尽快建成,让山里女孩尽快入学,她才死得安心。
张桂梅的梦想终于破茧成蝶,一栋五层的教学楼在狮子山下拔地而起。
学校定名为“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面向全市一区四县招生。
张桂梅站在繁忙的工地上,想象着大山里走出来的青春的女孩子们,在校园里学习、奔跑的场景,孩子们的未来,将从这里起飞,她们的命运将由此改变。
可让张桂梅没有料到,梦想与现实有着遥远的距离,她想象着山里女孩们会奔走相告、结伴来报名,结果她望穿秋水,来询问报名者寥寥无几。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张桂梅心中的梦想——为山里女孩们,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
从梦想到实现,张桂梅走过了许多年,为了成功办起这所高中,张桂梅甚至放弃了和老家哥哥见最后一面的机会。
当这所高中办起来之后,又似乎并不像张桂梅想象中那样被期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标题:《《张桂梅》⑧|培养一个女孩,能改变三代人的命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