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茶楼,上海人心中的一道风景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先生的《茶馆》,展示的是近代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今天,让我们穿越回当年的“上海滩”,走进阿拉上海的老茶馆。
上海的茶楼,不只是喝茶
上海餐饮历史悠久,在南宋时代便有文史记载。明朝成为东南名邑后,品种更为丰富。在清末民初,作为五口通商的重要港口,上海瞬间吸纳了多种流派的餐饮形式,仅茶室文化就包含了多种风格。
老上海茶楼兴盛于清同治初年。《清稗类钞·茶肆品茶》中记载:“上海之茶馆,始于同治初三茅阁桥沿河的丽水台。其屋前临洋泾浜,杰阁三层,楼宇轩敞。”
当时的茶室,可谓把上海的多元性体现的淋漓尽致:有极具中国传统风格的老茶馆、提供市井便利的老虎灶、19世纪出现的颇具小资情调的广东茶室,包括东海咖啡馆、外国人开设的沙利文。茶室的名字也是五花八门。有三茅桥临河而设的“丽水台”、南京路的“一洞天”,福州路(当时叫四马路)上的“青莲阁”。在南市地区,除了年代久远的湖心亭外,素负盛名的茶馆还有“也有轩”、“四美轩”和“春风得意楼”。
老虎灶
“春风得意楼”的名字来自唐诗,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听来颇有讨彩头的用意。它的前世则叫“宛在轩”,立在荷花池中央,周边景色怡人,名字则取自诗经中的“宛在水中央”。
这个老茶馆开设于光绪年间,因为屋宇敞亮,又可凭栏张望,来城隍庙的人也来到此处喝茶休息。茶楼在1898年后,竭力招徕一批商人来茶馆晤谈生意,把茶馆逐渐变成交易所或公所。从此每天清晨起,头戴瓜皮小帽的布业、豆业、钱业、糖业等各色商贸进进出出,络绎不绝。
在这些茶客中,还有一批专做房屋租赁生意的掮客,每介绍成功一笔业务,就在顶费中抽取十分之一的佣金。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他们是今天房地产中介公司的“先驱者”。他们聚集多了,春风得意楼也就有了“顶屋市场”的别称。
到了光绪年间,广东人在河南中路一带开了同芳茶居。除了茶,还供应茶食糖果,一大清早还有鱼生粥,中午则有各色点心,到了晚上,就有莲子羹和杏仁酪卖。不久,同芳茶居对面开了一家怡珍茶居,除了点心,兼卖烟酒。
至清宣统元年,上海约有茶楼60余家,上世纪20年代增至160多家。当时,沪城内外、南市北市、河沿桥旁、十字街头茶楼林立、茶客如云、茗香醉人。时人去宝善街松凤阁茗饮为“沪北十景”之一。
上海人吃茶吃出“花头精”
广东茶室中的各式点心,总让食客们流连忘返,念念不忘,在民国时期更是受到文化界名流们的喜爱。美国作家爱狄密在《上海——冒险家的乐园》一书中写道:“在这个古老的茶馆中,我们不难会见一两个有学问有身份的中国人,他们一面喝着香茗,一面神游故国,追念着这古老中国的过去的光荣,一面向往着凤凰的再生。”
《文坛茶话图》,鲁少飞作
不过,上海本土茶室也是内有乾坤。上海当地茶客逐渐不满足在茶室喝茶,要求也一点点多了起来。一开始提供炒货,例如香瓜子、西瓜子、南瓜子、长生果等。再后来,多了上海的特色小吃开花豆,也叫“撤屁豆”。
但重口难调,有人嫌弃炒货太硬,要搭配一下甜软的食物。于是有了蜜饯。橄榄、桃瓣、话梅、山楂片、葡萄干。再后来,茶室老板又搭配了一些水果。渐渐地,泡茶馆的人觉得零食吃不饱,想再来点主食。起初,主食都是由茶馆店伙计帮忙从外面买面条、馄饨或者是汤圆。时间一久,茶馆店的老板就不愿在做“搬运工”,直接在茶室内自己开炉灶,生煤球,现做。
也正因为茶室开始提供主食,上海滩最有名的生煎馒头在茶室诞生了。
看别人吵架
而诞生的“萝春阁”
黄楚九这个名字,很陌生。但上海大世界,一定不陌生。而黄楚久就是它的创始人。作为20世纪初上海的商场巨鳄,也被戏称“海上第一大滑头”的黄楚九,不仅创办了大世界,还有浴德池和“萝春阁”茶楼。
民国时期的南京路
“萝春”二字,出自唐代诗人钱起的《题温处世山居》。句云:“谁知白云外,别有绿萝春。苔绕溪边径,花深洞里人。”“萝春阁”曾经位于浙江路天津路口。黄楚九有事酒喝多了,就会在浴德池过夜。一早起来,没几步路,走到“萝春阁”吃茶。
黄楚九有个老规矩,进茶馆之前,得先在旁边的弄堂口的摊子上买四只生煎,当时的生煎都是用牛皮纸袋装的,他边吃边过马路。不料有一次,他看见生煎摊上有人吵架。走进一看,原来是生煎摊的老板嫌弃伙计在生煎里肉放得太多,让他少放一些,但他不肯,便辞退了他。但那伙计还在竭力解释。
黄楚九见此,便说“好了,不要吵了。你以后就来我的“萝春阁”做生煎,我欢喜肉多的。”于是,那伙计就成了“萝春阁”的点心师。而且他做出来的生煎,很快远近闻名,成了沪上一绝。也因为这位师傅,将原本生意并不好的“萝春阁”从此生意兴隆。
后来黄楚九谢世,“萝春阁”易主,但生煎馒头这一特色被保留了下来。再后来,“萝春阁”干脆成为了一家专做生煎的点心店。此后,又有了“大壶春”。也就是从那时起,上海的生煎馒头分成两种流派,“萝春阁”的叫“汤心帮”,“大壶春”的叫“肉心帮”。
老上海茶楼的兴盛直到抗战时期逐渐萎缩,一些晚清极负盛名的老字号茶楼因门庭冷落纷纷关门。上海解放后,茶楼茗饮一度被视为旧社会生活方式遭到批判,老茶楼所剩无几。改革开放后,茶文化复兴。一些老字号茶楼恢复营业,各种新茶楼、茶艺馆和茶室如雨后春笋遍布街市,传统茶文化进入城市的慢生活。人们在这里品茗休闲,享受浪漫和温馨。
茶楼,上海人心目中永远不会消失的风景。期待今天的茶楼能为这座城市拂去一份喧嚣,平添一份静气。
茶楼,上海人心中的一道风景
撰文 | Jane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