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复旦通识·东西交流|韩嵩:全球医学史的历史分期
2023年11月9日晚,国际知名医学史学者韩嵩(Marta Hanson)应邀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医学的社会文化史”课堂上,作了题为“全球医学史的历史分期:中国、欧洲和世界”的讲座,历史学系高晞教授主持本场讲座。韩嵩此次讲座涉及跨文化医学史、科学、技术和医学史方法、医学史方法和医学史历史编纂学等内容,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知识盛宴。
韩嵩(Marta Hanson)
讲座现场
韩嵩(Marta Hanson),曾执教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1995-1996)、玛卡莱斯特学院宗教研究系(1997)、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1997-2004)、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医学史系(科学和技术史系联合任命;2004-2011任助理教授,2011-2021任副教授),并担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客座教授(2019)、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访问学者(2021.10-2022.10、2023.06-09)。她在国际与国家专业协会方面也承担了多个关键职务,如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ISHEASTM)主席(2015-2019)、国际占卜批判研究学会副主席(2023)、美国医学史协会(AAHM)理事会成员(2017-2022)、乔治·罗森图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2023)等。同时,韩嵩教授也在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编委会中担任职务,如Asian Medicine: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Asian Medicine副主编(2017至今)、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编委(2021至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vination and Prognostication编委(2023至今)等。韩嵩教授的研究兴趣集中于东亚与中国的科学及医学史、中医身体史、公共卫生及流行病史、晚清社会文化史、中医身体及助记法、东亚疾病地图等领域。她关注跨文化的医学史研究,并在教学中注意整合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的研究资料、理论与方法。已出版专著《说疫:中华帝国晚期的流行病及地理想象》(Speaking of Epidemics in Chinese Medicine:Disease and the Geographic Imagin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London:Routledge Press, 2011.)参与编著席文(Nathan Sivin)教授的Sourcebook for Chinese Medicine一书,并计划编著资料册Medicine and Healing in Premodern East Asia。韩嵩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书评数十篇,并注重与中国医学史研究者的合作,《医疗、社会与文化读本》及《从医疗看中国史》皆收录其研究论文。目前,韩嵩教授正从事关于中国古典医学中的技术型身体观的研究,并计划出版专著Grasping Heaven and Earth (Qian Kun zai wo 乾坤在握):The Mind in Hand in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意图从中国传统医生对身体特别是“手”的巧妙利用来进行助记并增强认知能力的角度入手,展现中国古典医学史中不为人注意的新问题。
一、引言
我将讲述2020年春季到2021年春季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设的三门课程。起初我在线下教授中国的医学史,直到三月上旬疫情突然到来,我们不得不把课程移到线上。从线下课到线上课的转变是艰难的,但我们别无选择。2020年秋季和2021年春季的另外两门课程自始至终都是线上课程。我的中国医学史课有大约二十名学生,而另外两个班级加起来有超过五十名学生,所有教学转移到线上,个中艰难可想而知。但是,我认为这是我上过的最好的课程,我会解释我们做了什么,以及我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我用多年的教学时光反复打磨出了三门课程:“中国医学史”、“医学史:从古代到科学革命”、“东亚公共卫生史”。其中第三门课程聚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现当代的中国公共卫生情况,所以它更关注现代医学,本质上也比另外两门课更加全球化。我会具体讲解在教授第一门课程时我如何安排每周的教学内容,介绍我们在开展后两门课程时制作的网站,同时强调我和我的同事们如何促使医学史研究转向医学全球化研究。
二、历史的多视角解读: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是我今天要谈论的第一门课程。在这门课程开始时,我们会问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学习中国医学史?我获得了各式各样的回答。有的人认为中国医学的历史知识是有用、系统化的、内部紧密关联的,有的则不然。在2020年春,我和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助教一起发表了一篇关于东亚医学史创新教学方式的教学论文。论文的题目经过仔细斟酌:让学生在学习中国医学史的过程中学会思考。作为一名教授,我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让我的每个学生都成为更好的思考者和作家。我们用中国医学史培养每个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个人写作能力,用每周五的讨论课锻炼大家在公众场合发言的勇气。这是我希望所有学生都要学会三件事情。
我在课程上,主要用到两本教材:Chinese Medicine and Healing: An Illustrated History(中译本《中国医药与治疗史》)和A Flourishing Yin: 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中译本《繁盛之阴》)。第一本书是对中医及其疗法的精彩概述,另一本是费侠莉(Charlotte Furth)对性别在中国医学史的开创性研究,是一本非常专业的著作。我假设所有学生仅仅掌握英语这一门语言,所以所有教学内容都是英文的,但我常常惊讶于我的学生所掌握的语种之丰富。
同时我的课程是写作密集型的。我要求学生每周都练习写作,延伸阅读,写作书评或者完成独立写作报告。每周五参与讨论,同时列出关于亚洲诊所、药店、学校、展览或教学大纲中列出的额外课程的摘要。我希望在写作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思考,启发他们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国史料,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他人的学术研究,学习系统地研读学术著作,并在讨论课上自信地进行表达。
撰写学术书评是我教授这门课程的核心要求。我引导学生从五个方向展开思考:著作的结构、观点、内容的主要来源、理论贡献和局限性。通过撰写书评,学生们将会更深入地投入到他们所感兴趣的相关中医学研究领域。学生们从参考书目中,选择一本与其感兴趣的课程主题相关书籍,或者咨询课程教师或助教选择其他书籍。他们常常从阅读中收获颇丰。
我对学生们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他们都非常具有创造力。另外一种考察方式是独立地完成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可以是短片、漫画、博客、课程计划、历史遗址指南等。在2020年春季医学史课程伊始,我要求每个学生用一个词来总结他们对课程主题的兴趣。答案就像我们学生自身的背景和兴趣一样多种多样,从“历史的”到“无用的”,“普遍的”到“另类的”,“相关的”到“不同的”。我们的学生从第一天起,就作为一个集体,帮助我们预测中医多元形式中暗含的矛盾,而不是一次性地向学生说出“具体化”的某个词,促使他们交流各自对单一主题的看法。
第一周和第二周,我用人类学方法教学生如何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整理出抽象模型。19世纪70年代,凯博文(Arthur Kleinman)在台湾地区提出了地方保健卫生体系的内部结构,并提出了研究医学领域的三个基本要素:大众医学(popular sector )、专业医学(professional sector)和民间医学(folk sector)。他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概念:大众医学是影响百分之九十的人对待自己和家人、朋友的最主要因素。这激励着我带领我的学生对历史上的大众医学展开研究。而专业医学总是与政府相关,政府颁发行医许可证以确保医学在政府的掌控之中。专业医学在20世纪取得较大进步。最后,民间医学总是在师徒关系和家庭内部得到传承和发展。古克礼(Christopher Cullen)在他研究早期现代历史的文章中对凯博文的图像进行了修改完善,并运用到对《金瓶梅》的研究中。他认为《金瓶梅》没有涉及专业医学,没有出现政府的干预和行医许可,但是,医学要素之间也存在重叠。
凯博文的模型
现在学生们熟悉了这种分析工具,了解了它的历史、内涵以及具体应用范畴,可以将其应用至课程安排的写作任务中。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我希望学生们描述一个在我推荐他们看的纪录片里看到的临床遭遇(clinical encounter),而第二周时,我则要求他们探讨小说如何被用作史料。每个星期五都是我们的讨论课,我们在课上讨论并把想法都写到黑板上。课堂上,我需要确保每个人都能明白我想让他们干什么。这就是我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的开始引入研究方法和模型,让学生学习后应用于自己对学术内容的研究写作中,并在周五进行讨论分享。
学生课堂展示成果
我的课程并没有那么深入。第三周课堂上,我们开始了解中国医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课程会涉及考古学和医学、医学神话,医学的核心思想:气、阴阳、五行六气。我们研究医学的考古证据——甲骨文,并开展如何翻译甲骨上医疗相关表述的讨论。当然我们讨论的话题仅仅局限于太医院医学(royal medicine),我们对医学的其他领域如家庭医疗,一无所知。新出土的简帛上的文本,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材料,其中,最出名的是马王堆,我们在讨论课上就此展开了重点讨论,每个学生挑选他们最喜欢的马王堆出土文献做分析,在课堂上展示。事实上我们把马王堆里所有的关于医学的内容都快讲完了。我们会讨论文本的翻译问题,如何从文本中读取关于过去的信息。然后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医学流派,中国早期医学思考者们通常采用什么叙述形式?他们怎么称呼这些流派?我们寻找了四种医学核心概念,让学生们任选其一进行学习讨论,并说说它们如何反映当时的中国医学情况。第四周,我们会讨论医学出土文献,第五周,我们会讨论汉代医家扁鹊和《黄帝内经》。第六周,我们会讨论汉代医学流派,包括针灸、本草等等。
第七周,学生们已经具备一些知识储备和学习理论的方法,并且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医学原典。凭借着这些原典译本,学生们学习如何在历史语境下解读文本,比较中国古代医学和古希腊医学的异同。其中,有两本最重要的书籍,The Way and the World:Science and Medicine in Early China and Greece则辨析中国和希腊不同的生理概念,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考察中国和希腊的脉搏和身体观的不同认识。
第九周的教学与全球史研究有关。佛教从南亚传到中国,引发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佛教和道教在中国本土也发生了改变。中国的医学历史深刻地与世界相联系,丝绸之路运输了大量的药物,譬如,一些特殊的地点,如龙门石窟的石头上刻着处方,经过我的同事们的翻译,学生们展开研究。此外,我们还会对敦煌石窟里一些特殊的手稿进行解读。
中国的医学在宋金元时期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宋代的医学,中央政府开始标准化管理医学。蒙古对中国的统治极大地改变了医疗实践(medical practice)、饮食结构和医疗机构。我们展开了以“变革”为主题的讨论课。宋、金、元是一个剧变的时代,儿科、妇科、产科在这个时期兴起与发展,因此学生们开始学习把性别作为新的分析工具,用于理解中国的医学历史。费侠莉关于性别的专著在该领域具有开创性,她的专著帮助我的学生们如何将正在美国开展的性别分析研究应用于中国的原始医学材料的解读。费侠莉在书中运用性别史的角度分析男性和女性,的确如此,她提到的性别和养生的知识对人们来说是很重要的。然后我们聚焦到一位特别的医生谈允贤,她将她的医案出版成《女医杂言》。我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访学的时候非常喜欢这本书,它后来被洛兰·威尔科克斯(Lorraine Wilcox)翻译成英文,因此我得以将其作为提供给学生的史料。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再次回顾凯博文的医疗三要素图像,除了简单的医患身份视角,我们还可以加入性别作为分析工具,并进一步根据新的材料展开解读。
《中医秘密》
最后我用跨文化的医疗对我们的课程进行收尾,这也是我和我的同事在过去的十年工作的重点。我们研究中国医学13世纪30年代到17世纪30年代在欧洲和波斯的转译,与清朝时传入中国的西方医学。我的同事们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多伦多地区的实例,中国的科技和医药主要由蒙古人带入西方。我展示的波斯语中国科技文本可以追溯到13世纪。与此同时,日本的学者也在对此进行研究,这是一个论证世界历史是相联系的典例。中国的医学直到17世纪才走向欧洲,当时许多翻译工作都需要听从教会的指示。《中医秘密》(Les secrets de la médecine des Chinois consistant en la parfaite connaissance du pouls)是翻译中国医学知识的第一本法语著作,作者未知。1682年出版了中国医学的最重要拉丁语译本,它最先由波兰耶稣会士卜弥格(Michael Boym)开始撰写,但他还没完成便已离世,他的同事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 )接过了这项任务。最终,一个德国外科医生克莱耶尔(Andreas Cleyer)将它在德国的医学协会中出版。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直到现在,德国医生们仍然对中国的医学知识非常感兴趣。另一个重大的翻译项目是在法国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作者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并没有去过中国,但是他几乎收录了所有通过其他耶稣会士的信件,得到了关于中国的信息,这本书也是非常重要的史料。因此,我教授中国医学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采用对比的方法,让中国医学史和南亚中亚欧洲地区的历史相联结,形成一条链条。
我的第一门课就这样结束了,在课程的最后我询问学生们对这门课的看法。首先,很多学生认为通过经济、文化、家庭等多个视角来学习中国医学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我要引用杰弗里·劳埃德(Jeffrey Lloyd)教授的文化观点回复我的学生们:我们可以从多元视角解读知识,但是我们不能把知识从社会中剥离出来研究。第二个方面,我的学生们说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能大致梳理出社会文化现象中复杂的因果关系,并且接触到文化的本质。我认为这是这门课带给他们的非常宝贵的财富。第三个方面,学生们形成了一种认识论,从整体上认识中国医学史,即使他们的知识体系尚且不完全。最后,他们在宏观地学习医学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现代的模式,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让他们对自己有了更深层次理解,进一步明白该怎样认识自己的身体。
三、“云端化”课程:医学史:从古代到科学革命和东亚公共卫生史的教学
第二门课程沿袭了院系先前开设的课程,教授医学史和科学革命,例如十七世纪巴达维亚引入了艾灸,随后关于艾灸的译本在纽约出版,人们惊讶于这样的神奇方式能治疗严重的过度饮酒症状,好奇艾灸和艾草到底有什么用处,诸如诊脉等中医方法也有类似的情况。有关脉诊等的著作在18世纪的法国非常重要且具有影响力。欧洲人对中国的生理概念非常感兴趣,他们会主动引进中国药材、针灸疗法等等。在课程转到线上之前我们还有实践的部分。我习惯于早起并在上午完成我一天的日程以便我享受一天剩下的时光,我会把实践课开在早上八点,即使这样我还是会发现有很多学生踊跃参加。有一次实践课程我们邀请了一位宠物针灸师,我带着我的宠物狗来上课,并让它体验了针灸的感觉。
第三门课程是东亚公共卫生史。这门课程主要涵盖自约1600年至今这段历史时期的东亚公共卫生史。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早期近代、帝国晚期、殖民时代以及现当代。这门课程遵循时间线索并采用案例学习的方式来探索以下话题中的延续和流变:本土医药系统,传统流行病学,医学管控,疾病监控,现代化卫生保健,半殖民地时期中国医学,疾病污名化以及疾病。由于时间关系,韩嵩教授对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简要介绍该课程。
四、学与思:医学史课程的反思
对我来说2021年春季的医学史课程真是一次革命性的体验,事实上它确实吹响了此类课程“云端化”的首声号角。我们创建了网上学习平台。学生们通过这个平台了解不同的样本,理解他们的学习内容,并根据我给出的四段历史分期合作创作展示。这四段历史分期分别是古代、中世纪、早期近代、全球化时代。此外我特别设置了一门一学分的课程:影视记录下的东亚公共健康史。我热爱电影,尤其是关于医学和公共健康,我收藏有上百部这类电影。然而由于它与全球化关系不大,我不欲在此展开讨论。
我在教学过程中常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这门课程是关于什么的?学生能从课程内容中获得什么?
学生们通过这些课程了解身体、健康和疾病,理解医学不仅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也是医药和精神信仰的交叉融合,是患者和治疗者共同探索身体不同部分的过程。它同时也包括医学文化的影响以及医学如何传播、不同医治方法如何交流。他们将把医学文化作为一种历史进程来思考,反思西方医学理念、实践与文本,进而理解原始资料和二手资料的区别。最终他们将设计完成一个可置于博物馆展出的作品。上文所指的全球化时代,是指16世纪商品全球流动、中美洲新世界和东亚卷入世界市场的时期。针对其中的三个时期,每一个时段我都以特殊的方式呈现,以期使课程具备更加全球化的视角。我会使用人类学的一些模型,比如三要素分析法等。我们讨论中世纪阿拉伯医学的继承与包容,大航海时代物种与疾病的交换,又以经典文化全球化这一内容结束课程,正如我所做的关于十七世纪全球交流的研究。
因此,我现在正在探索一种全新的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模式,采用 Sharepoint 的模版,创建一个协作课程网站,在上面发布“2D”教学大纲,学生的作业和任务则主要包括不同时的阅读指定文献、参与正式研讨、提出问题见解、进行主题写作等,学生的文章会发布在SharePoint上,每位同学都可以阅读并进行相关讨论。从中还可以略窥中西阅读、教学与反馈模式的差异。
此类作业特别注重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要求学生能改进他人作业,提出独特见解。他们将选择一个模块,并以此为核心开展写作,其他的学生则对作业成果进行反思与评价。最终他们会完成期末论文,并在平台上分享展示并讨论。这使得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活跃,而非仅仅是我独自讲授内容。我们会在每个星期的周五分析原典,大声朗读原典内容,然后其他同学基于他们作业所写的关于原典的分析进行评论。所以我尝试在其他的学生能自由表达见解并互相交流的场合,推广此种开放式的周五讨论。
学生作业
该平台尚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东亚地区影片的缺乏、学生个人隐私与作品公开的问题等。
我认为我的课程具有基于现代标准定义的历史分期,早期近代是与世界积极互动的黄金时代,随后是晚近时代、近代与现当代。我们使用不同的历史案例来探索本土医学系统中的嬗变。关于古代疫情治理我曾写过一本关于医学政府管理的著作,那是一系列国家与政府如何介入与干预公共健康的路径。不仅仅是现代,而且在中世纪早期甚至在基督教发源时期,都有国家参与卫生管理。我不仅仅关注中国,而且将东亚视作一个整体,尤其是日本和韩国。这门课程主要聚焦具体的疾病概念是怎样沿革的。
文本细读确实是一种线上阅读的要素,学生可以追溯并评价特定的文本。这是以同龄人的视角去共同进入一个文本,进行集体阅读。相较于前两门课程,这是一个真正的转型。然而根据建议我改变了一周一讨论与写作,而是在SharePoint上进行综合呈现与不同时讨论。班级规模也缩减至二十五人左右,同学们能够真正独立或集体掌控引导一场讨论。同时我们增加了资源和附加参考文献,同学们可以添加他们自己的作品。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大大提高。你可以在网站上看到多样的话题。现在让我们进入现代,就可以看到一些关于东亚公共健康的话题如性别、护理和国家政策等。更为有趣的是,学生们在第零周进行自我介绍,丰富有趣的细节与美丽的图片在网站上呈现,形成了另一种塑造集体的方式。
学生之间不仅会赞扬出色的作品和优秀的作者,还会给出改进建议。期末作业则是从四个分期作业中选出最感兴趣的一个,然后深入挖掘。正如你所见,有人选择天花作为研究方向,有人探讨医学技术的演变发展,有人研究日本的征税政策,有人研究公共健康的宣传海报……我所做的只是设定三小时时限,而同学们则充足准备,在期末共享屏幕进行主旨展示。他们中很多人选择团队合作,我其实从中也学到了很多。
我的课教授流动的知识,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们可以管窥整体范围内流动变化的事物,这便是我的课程的精妙之处。从中国、日本的大唐繁盛到荷兰海上马车夫的兴起,再到十九世纪晚期和二十世纪初,我们关注中国、日本、韩国基于汉字文化圈的卫生学,它们一直在发展变化,永不停息。全球流行的疫情通过船只和贸易流转。而我面对全球范围事物流动变化的态度是:淡然处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