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什么有人一生气就胃疼?身上这个器官最爱发脾气

2023-12-01 11: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腾讯医典

当代年轻人的压力,真是越来越大。

业绩不佳、成绩不好、家人不和、朋友同事关系不融洽……不论上学党,还是996打工人,每天都躲不开各种生气、紧张、焦虑事儿。

可心情不好就算了,胃却常常先“闹情绪”,抗议罢工,时不时莫名出现胃痛、胃胀、胃反酸,甚至还会忍不住恶心、呕吐。

“气得我肚子疼”,这句话还真不是瞎说。今天就来聊聊,人为啥一生气,就会胃疼。

人体真是奇秘,本来是心里不舒服,胃居然也跟着“发脾气”。

要说清楚里面的道道,先要看看胃在人体究竟是如何工作的。

其实,胃的作用包括分泌胃酸、混合、搅拌食物等等,所以它更像是我们身体中的“食物中转加工厂”,用“酒囊饭袋”这个词形容,还蛮应景的。

胃处于上腹部偏左,上连食管(接纳进食食物),下连肠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等)[1],每天接收食物后将其混合、搅拌后排向了十二指肠。

通常来说,食物在胃里会停留近4小时后,才会继续向下传送[2]。

但是,人体支配胃的神经,却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套系统,都属于人体的内脏神经系统(又称自主神经,不需要我们意识控制而自主运行的神经),它们如同胃这个“中转加工厂”的两个轮班厂长一样,各自管着一摊子胃的功能与活动[3]。

在人体处于安静、放松状态(例如吃饭、休息、睡眠时),厂长A-副交感神经就站起来管事儿了,指挥胃部开始松弛扩张、分泌胃酸、加速蠕动,配合食物消化吸收。

而如果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例如跑步、情绪激动时),就轮到厂长B-交感神经站起来管事儿了,它来指挥胃部收缩、减少容积、减少胃酸分泌、减少蠕动。

敲黑板!

当我们情绪激动(比如生气、焦虑、紧张)时,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就会持续兴奋。

在这种兴奋状态下,我们胃部就会接到厂长指令:收缩、收缩、收缩!胃酸不要、不要、不要!蠕动停下、停下、停下!

这时,胃酸分泌和胃部蠕动降低,就会导致我们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吃嘛嘛不香、胃部酸胀;同时,胃部肌肉还不断收缩体积,紧成一团,甚至发生痉挛,就出现了胃部痉挛性疼痛等情况。

所以,一生气、一紧张、一焦虑、一郁闷,人还没哭呢,我们的胃就先受不了了,真不愧是人体最敏感的情绪器官。

生活节奏变快,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也越来越糟糕。要么不吃、要么暴饮暴食、要么不按时吃、要么通宵熬夜,这些都会给娇贵、敏感的胃带来巨大伤害。时间久了年轻人的胃也越来越脆弱了。

怎么做才能呵护好你的胃呢?

调节情绪,避免焦虑、紧张

先说重点,怎样管理你的情绪,当然首先要少!生!气!

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下,人体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胃部剧烈收缩、胃酸分泌及胃部蠕动减少,对胃都会带来不好影响。

因此,当碰到烦心事,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做好自我心理疏导,比如有氧运动、冥想、瑜伽等活动,排解烦闷情绪,如果有需要,也不妨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按时、规律吃饭,切忌暴饮暴食

长时间不吃饭,会导致胃排空过久,胃内胃酸量过多,胃黏膜受侵蚀而出现慢性胃炎。

暴饮暴食、大吃大喝,同样会让你的胃很受伤。单是过量的食物摄入,就会给胃带来沉重负担,容易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说不定还吃出个消化不良、胃肠梗阻来,得不偿失。

远离辛辣刺激、避免“深夜食堂”

“无辣不欢”、“深夜起来hi”……孰不知,过辣的食物也会对胃部造成强烈刺激,不但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也不利于食物消化吸收,辣椒过度刺激胃黏膜也会导致黏膜受损。

特别提醒,深夜宵夜往往和啤酒、烧烤、小龙虾等重油、重腻食物分不开,睡前吃太多食物不但不利于睡眠,也让胃部整晚都处于工作状态得不到休息,让胃“很疲惫”。

如果胃不好,早查早治疗

如果经常感觉胃不舒服,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比如查个胃镜),如果发现得了胃炎或其他胃病,一定不要拖,及时在消化内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关药物系统治疗[4]。

最后,送给每个年轻人一句话:奋斗中的你,请对自己好一点。有时候压力太大,不妨给自己心情放放松、休个假,收拾整理好后再出发。

祝大家都能有个好胃,天天开心、吃嘛嘛香!

审核专家:师稳再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肝胆外科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第八版《生理学》——消化系统,人民卫生出版社

[2]高静.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胃电节律与胃排空的关系[J].山东医药,2021,61(19):60-62.

[3]辛颖.“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植物神经”相关概念辨析[J/OL].生物学教学:1-2[2021-08-2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1.1009.G4.20210706.1612.014.html.

[4]蔚艳萍.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4):20-22..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