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致敬亨利·基辛格博士:辛劳一生,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遗产?

2023-12-01 12: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美国当地时间11月29日,作为一位同时在人类智力世界和权力世界都达到鲜有高度的强者,亨利·基辛格博士走完了自己整整100年的人生。

亨利·基辛格

1923.5.27-2023.11.30

消息一出,全世界都为之动容。

对于我们来说,一位在关键时刻总能看到他佝偻身影的老朋友,就这样离去了……

而作为基辛格博士中文作品的重要出版方,阿信此刻的心情更为不同。

2012年,基辛格《论中国》中文版的出版,在中信出版的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是我们从经管转向社科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中信也因此吸引了更大一批优秀的作者。

因此,在致以哀悼的同时,阿信还多了一份感念。

当网络上关于基辛格的生平梳理铺天盖地时,我们特地从他的作品以及其他资料中,精选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为你还原出一个真实但又不一样的基辛格。

我们并不避讳那些围绕了他一生的争议,正如评论家们所说:有很多人佩服他,有不少势力憎恨他,但没有谁敢低估他,无视他的学说与策略。

从美国、欧洲再到亚洲,基辛格对几代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他成为20世纪美国政治乃至世界政治中绕不开的重要人物。

但回顾基辛格的职业生涯,毫无疑问,中国,有着非同一般的分量。在基辛格咨询公司官网发布的悼文中,“中国”出现了10多次。

而这一切,都始于半个多世纪以前,他开启的那场中美破冰之旅。

此后,基辛格到访中国100多次,一生中有一半时间都在为中美关系工作,被称为“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并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为荣。

由于对中美关系的贡献,基辛格可以当之无愧地被视作一名持久和平、稳定、繁荣和全球秩序时代的“建筑师”。

即便已经100岁高龄,他对中美关系全局那种清晰的洞见和智慧,仍然无法替代。

2023年7月20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访华

百年变局正加速演变,未来的路怎么走,我们或许应该回过头,往基辛格的世纪旅程中去探寻。

基辛格与中国

在基辛格从政生涯中,1971年7月9日的秘密访华,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为这次行动起了个代号——“波罗一号”。

图片来源:CCTV国家记忆

基辛格一行人取道西贡、曼谷、新德里和拉瓦尔品第前往北京,对外宣称是代表总统出外调查。为了保证最后访问中国不受影响,他们故意把在沿途每个城市的逗留都安排得极其枯燥乏味,以免媒体紧追不舍。

到了巴基斯坦的拉瓦尔品第后,基辛格以生病为由假称“到喜马拉雅山脚下一个巴基斯坦的避暑山庄躲了48个小时”,实际上已经秘密飞往北京。

中美双方都明白这次会谈事关重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基辛格在北京逗留了48小时,双方就台湾问题和尼克松访华时间安排等,进行了友好磋商。

尼克松访华的声明草案最终达成,震撼了世界。

基辛格说,正是这次密访让美国立场发生了微妙的转变,美国开始逐步接受了一个中国的观念。

基辛格1971年10月第二次秘密访问北京时

1972年2月,基辛格陪同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随后发布了《上海公报》,宣布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作为中美关系大门打开的推动者,基辛格在中美关系“破冰”中发挥的作用,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忘记。

基辛格自己对于这份友谊也极为看重,中国成为了基辛格后半生的研究主题。

在《论中国》这本书的开头,以一位学者的敏锐目光,基辛格迅速抓住了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特质:

虽然中国历经劫难,有时政治衰微长达数百年之久,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始终没有泯灭。

若要了解20世纪的中国外交或21世纪中国的世界角色,必须首先对中国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使可能有过于简单化之虞。

在他看来,中国人是一个极其尊重并且敬畏历史的民族。

虽然基辛格在70年代末退出政坛,并在1982年,创建了基辛格顾问公司,他与中国的联系反而更加频繁。

同一时期,中信集团正在初创时期,基辛格成为了荣毅仁的顾问,几乎每次到访中国,基辛格总是要去拜会荣毅仁,荣毅仁和夫人也常常举行家宴,招待这位老朋友。

基辛格在谈到苏联改革时,曾经说过一句含义颇深的话——“苏联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他们找不到一个像荣毅仁这样的企业家。”

后来荣毅仁故去,但是基辛格与中信几代领导的友情并没有中断。特别是当基辛格的著作《论中国》(2012)、《世界秩序》(2015)与中信出版联结起来的时候,双方似乎更多了一层会心的彼此关照。

这之后,基辛格每次来中国一定要和时任中信集团董事长的常振明吃个饭,这两本书都是不变的话题。两人一个作为国际象棋高手,一个作为围棋高手,经常以棋语中的“实地”与“外势”来探讨谋略与博弈。

2015年3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曾经向老朋友常振明慨叹,从他1971年第一次访华到现在,中国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中国的改革发展状况超越了人类的极限梦想”。

基辛格:战略家?战术家?

基辛格既是战略家,也是战术家。

他的强项在于他有能力在不同水平——从宏大到微小——运作。

他的文章中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隽语箴言,也有对小事件的精细勾勒;在日常工作中,他既担心席卷一切的历史力量,也在意官场中微不足道的怠慢;他胸中既有宏伟的地缘战略规划,也怀揣着希冀能牛刀小试的无数细微战术谈判杠杆。

基辛格欧洲式的国际事务哲学——面向权力的现实主义或现实政治——可溯源于他的成长背景。

在他成长的环境中,他自然而然地对人性持悲观看法,而这正是现实政治的基本前提。他有“儿时惨遭不幸的人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忧思抑郁”,他哈佛的老同事斯坦利·霍夫曼说。

由于基辛格内心认为他对国家安全利益的冷静计算不会得到民众或国会的支持,于是他的外交政策特点是隐蔽和出其不意。

1971年,正在思考的基辛格

对基辛格而言,强调现实主义和国家利益——即便执行时看似冷酷无情——并不代表拒绝道德价值。相反,他认为这是追求稳定世界秩序的最佳途径,他认为这才是至高道德责任,特别是在核时代。

基辛格认为,对人权斗士和反战人士而言,坚持世界必须完美不难。但与现实打交道的决策者只能设法做到“可能的最好”,而不是“想象的最好”。

若能禁止军事力量在世界事务中发挥作用,这将何其美好,但他在孩提时代就学到我们的世界并不完美。

真正要为和平负责的人不同于旁观者, 他们不能冒纯理想主义的风险。

他们必须有处理模糊情况和妥协让步的勇气,才能实现只能通过不完美的每一小步达成的更大目标。

基辛格一生的思想精华:均势理论

“亨利是个均势思想家,”他最亲密的同事劳伦斯·伊格尔伯格说, “他对稳定深信不疑。”

在他博士论文《重建的世界》的第一页,基辛格就摆出了一个基本前提,界定了他一生事业的政治世界观。

“一旦某一国家或一组国家以和平——此处指的是避免战争——为其首要目标,国际制度的存亡就完全取决于国际社会中最残酷无情的成员。”他写道。

他说,一个更妥帖的目标应当是“基于均势的稳定”。

基辛格在文中认为,和平安宁未必总是正义的,为了实现这项目标,民族起义、进步革命都可以因为不符合稳定秩序以及大国利益的需要,而被倾轧。

基辛格的这篇论文,对于梅特涅奉行的均势外交政策、权变机诈手腕,联系当时欧洲列强争霸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研究。

1962年的基辛格

基辛格被公认为国际政治学均势理论大师,其理论为西方在冷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外交活动中,成为国家对外关系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基辛格的均势外交理论在尼克松政府的外交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和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

在尼克松访华后,美苏随即签署了“美苏关系基本原则”文件,确认以“和平共处”和“缓和”作为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

可以说,均势思想为其穿梭外交的进行提供了理论根基和依据,是推动其政策实施的思想指导。

为世界迎来了缓和时代

由于考虑欠周而卷入南越,美国正出现孤立主义的反弹;国会和老百姓对花钱买新武器,或在第三世界与自己关系不大的地区与苏联进行对抗都没有兴趣。

基辛格给当时的世界来了缓和时代,从而确保与苏联的竞争将在可控范围内。

通过联系网的设计,他让美国有了一些外交手段,以弥补军事决心的欠缺。

作为唯一指导美国外交政策的欧式现实主义者,一位不受充斥美国历史的情感理想主义束缚的掌权人,他头脑清晰,一步步建立了一个新的全球平衡,保住了美国在越战后的影响力,最终也对冷战的结束做出了贡献。

基辛格和尼克松把原来世界的两极拔河比赛变成三方棋局, 给美国提供了更多建设性外交的机会。

因此,就出现了美国战后外交政策的根本改变。

基辛格于一个多月前的10月24日出席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接受主办方授予的奖项并发表讲话。

他说,“我一生中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美中之间的和平与合作至关重要,符合两国和世界的利益。中美之间的和平关系、合作关系对于世界和平与进步都至关重要。

斯人已逝,当我们回顾他最后一次公众发言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最关心的问题还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永久和平。

这是他继承自康德的至高理想,并为此思索、实践了一生。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会发现,基辛格留给我们的这一思想遗产,或许永远具有现实意义,永远不会过时。

毕竟,这位老人几乎见证了百年以来人类所有的重大变迁,他以自己的历史之眼洞悉了每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冲突开始前相似的气息。

他说:

现在虽然不会完完全全地重复过去,但必定与过去相似,因此,未来也必定如此……

当前的历史进程似乎又开始了新的轮回,如何回应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缔造一个稳定繁荣的新秩序,我们需要认真倾听基辛格的忠告。

-End-

2023.11.30

原标题:《致敬亨利·基辛格博士:辛劳一生,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遗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