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徐辉:为城市造几个好房子

2023-12-01 13: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3年度建筑档案讲述人

徐辉

-

徐辉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创始人、首席总建筑师

ORDER

DISORDER

FUSION

建筑生长出来时并不完整,当它移植并融入城市和社会、环境时,才是完整的。换言之,建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学,解决社会、城市的问题,最终会回到解决人的问题。

对于新鲜事物,我总是充满着好奇,探索未知给我带来很多动力。不同城市的博物馆、美术馆、承载历史记忆的原貌老街和市井烟火都是我感兴趣的地方,浓缩记录着不同地区的文化底蕴、人文内涵、人们的生活轨迹……

破界,不断融合

以人为尺度定义建筑

在无序中有序,让无序与有序融合,如此,得以实现通达与包容。

邵兵(建筑档案主编,以下简称“邵”):你的课题包含“无序”“有序”“融合”三个关键词。

徐辉(以下简称“徐”):这个观点最初是我在摄影、打太极和生活中得到的启发,现在看来,“无序中有序”和“无序与有序的融合”在生活、社会,以及与“人”相关的事中同样适用,破界和融合始终存在于社会。

独克宗古城,徐辉拍摄于香格里拉

邵:关键在于对“序”的理解。您对“序”作何解读?

徐:我对“序”的理解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物理外在的秩序,例如大尺度的公共建筑、超尺度的城市空间等,是用数学逻辑构成的几何物质空间,这种序是缺失人性与活力的;二是心理和行为层面的序,蕴含于社会公共行为、市井文化之间、人与人的关系之中,这种与人的行为相关的序,杂而不乱、喧而不闹,具有自发的生命与活力。

撒哈拉沙漠,徐辉拍摄于摩洛哥

邵:“序”或许是一个借指、参照,或是一种规则、现象,抑或它更逼近于本质。

徐:无论是空间秩序还是行为秩序,都是为人这个本体服务的。城市的尺度、空间、环境、肌理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人们对于城市的文化记忆,而这种记忆又会转化为一种行为的共识,成为人性的“序”。同时,序的形成和消散又具有时代性,随着时间流逝,空间秩序会陈旧破败,这就成为“无序”。

我们用“序”去衡量建筑、尤其是更新改造类项目的合理性。不局限于表层的空间序,也不妥协于人性的无序,要做的是去梳理、发掘和引导,让有序和无序达到平衡,创建一个新的通达融合的社会环境。

社区文化馆

在过去的几年,我们已经完成了六七十个老旧小区的改造,也总结了一套适用于老旧小区改造的方法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造成无序的原因80%是相通的,具有普遍性,都需要经历“无序—破界—开放—融合—有序”的过程。想要建立序,首先要破界。一是要破领地的“界”,比如传统家属院的小院高墙,二是要破人性的“界”。“序”在老旧小区破界,随后跨街道、跨社区实现开放与融合的过程中产生,这个过程是复杂矛盾的,这种行为与人性的序的形成,伴随的是城市活力与烟火气的诞生。

老旧小区原住民对于领地、属地的概念过于强烈,破人性的界比较难,这需要原住民对于公共环境有很高的认可度。七十到八十年代,很多人的住房来自于单位“福利分房”,大家对单位有很强的归属感,“家属院”就像是独属于某个群体的领地,不大的片区中可能集中着几个家属院,每个家属院都有自己的围墙,围墙开着一扇小门。这样的生活背景自然会强化人性中的领地意识,现在的生活环境不同了,人们的认知、思想乃至对于生活品质的需求自然也随之改变。

郑州经八片区小院高墙的小区原貌

邵:你关注的是时间里人的阶段变化。当代人的精神需求涉及到心理的转化,这需要设计师作为第一端口去探讨。

徐:与人相关的工作要求建筑师去关注人的行为、心理、认知等问题,这也是很多令人尊敬的建筑师同时也是社会学家的原因。

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的走访时,我曾和小区的一位老先生聊到“墙”的归属。老先生家的山墙下摆了几把凳椅,正好可以喝茶、打牌、下象棋,在他的观念里,这面墙就属于“自家”的领地。

从建筑师的角度来说,建筑空间由墙围合,墙更像是一个介质,对内围合了空间,对外则是社区界面的一部分,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建筑是无界的。我跟他边喝茶边分析小区居民的活动,在这种老旧小区里,居民往往并不会选择小区的中心或空旷的地方进行活动,通常都会有个“倚靠”,或是山墙旁,或是大树下,这面墙两侧既有公共空间又有私有空间,似墙非墙,是左邻右舍的休闲“倚靠”,听了这些,老先生才逐渐意识到墙是多样性的。

老旧小区的改造需要建筑师去一线,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梳理那些会影响小区活力的无序,深挖那些潜藏在无序中的“序”。

郑州经八片区系统性更新实践-拆墙合院,连片成区

邵:人是群居动物,因此具有极其强烈的领地意识,城市化之后,人的领地意识开始和公共对抗,因为城市的最终形态是公共和公共文明。然而在我们经历种种对抗过程和时间,意识形态上并没有更新和变化。这里边就造就了多重矛盾,需要建筑师探讨如何以用空间的方式来进行改变。

徐:城市的更新也是人的更新、自我的更新、生活的更新。当然,在更新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关联体,不同角色的诉求各不相同,这种因无序而激发的矛盾就是新的序诞生的“生长痛”,空间秩序的建立只是改变这种无序的手段之一,不是全部。我们设计是为了城市、社会、人和公共环境,建筑师的角色变成了探索者、挖掘者、协调者。序的建立应是自下而上的、具有连续性且自发生长的,这样才能诞生出源源不断的活力。

记录着小区历史变迁的文化墙

例如老旧小区改造,建筑师需要完成的不只是小区的建筑及空间的更新,是要以老旧小区的破界和开放为起点的、街道延伸至城市和社会的开放融合。所以我们做的很多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都包括小区内改造和小区外围街道的更新。针对家属院形式的老旧小区改造,我们总结的方法论叫做“挖破开融”。

挖,指是挖掘调研。通过“走”社区、“挖”社区,梳理出以居民为核心的、政府指挥部、街道办、居委会等多方的诉求,以及路面老化坑洼、私搭乱建、采光条件差、线路杂乱无章、安全隐患多等客观存在的、物理层面的无序。

破,指的是破界。要先破人性的界,才能去破领地的界。如何去说服小区的原住民同意拆墙合院,打破他们过往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又如何让大家接受不能私搭乱建、乱扯电线的规范约束?这都需要建筑师作为第三方公正公平地把更新原则、技术和利益得失为居民讲透才有可能解决。当人性的界破了,那么小院高强的破界顺理成章,空间秩序的改变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开放的环境潜移默化弱化了人们的领地意识,新的“序”由此逐渐行成。

郑州经八片区系统性更新实践-特色小区入口改造前后对比

第三条主线就是街道的更新。通过街面形态提升、街道尺度的优化,临街商业业态重塑为人们创造通达的动力和市井的活力。例如受到年轻人喜爱的“网红”店铺,就是互联网时代实体经济备受冲击背景下,自媒体和移动互联带来的新个体交互方式和业态生存机遇。

我们对于老旧小区改造的初衷是“人人都要有生活的样子”。设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又改变了生活环境。每条通达的道路、每个穿行的居民,串联起小区、街道、社区、社会,在这种“毛细”的空间组织关系中,序贯穿每个微空间,与社区为邻、与街道为伴、与城市融合,实现真正的“无界”。

改造后的街角空间

守旧尚存,包容向新

文化中蕴藏着底色与答案

建筑需要解决人的问题,而答案,就在文化之中。

邵:今天,是设计师的时代,设计要为城市助力,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建筑为城市助力。从无序中找经验、找规律,使其变得有序,继而能真正融合,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徐:河南是个传统与开放兼具的省份,省会郑州的人数超过1200万,但在建筑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却很难挖出地方特色。河南的文化底色是质朴、憨厚和包容,包容就一定会推动多元化。如果想真正解决人本、社会问题,“文脉”是基点,需要去了解河南、了解项目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记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放缓,城市从新建增量转向对内存量更新,激活存量空间潜能是现阶段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曾经给开封顺河回族区传统街区做过一个改造方案,这个方案的关键词就是“保留、保护、传承、发展”。

开封传统街区改造方案

一个城市如果有传统街区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它就是城市历史的记录载体。这个方案所在的区域复杂而有趣,文化建筑集聚,宗教寺庙共存。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尊重精神,对于这片街区改造方案遵循传承本土文化、保留传统街道,以民为本关注原住民生活状况的原则。

区域内一些老建筑始建于清朝及民国时期,有三处重点保护古建文物单位,其中“东大寺”和“刘家胡同”两处是国家级,“天主教堂”是省级。我们认为,传承和发展的前提是保留和保护,具备地域特色的建筑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记忆和承载,保留保护是更新改造的开端。对于区域内建筑的去留我们采取的原则是原址织补和修缮。通过再挖掘,我们对区域内的建筑进行分级,对于已认定的文物建筑予以保留;对于留存完整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予以修缮,赋予新的功能内容和活力,如田家宅院、吉公馆等;对于存在安全隐患、影响生活品质的危房、旧民居进行拆除重建。

区域内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

除了建筑外,区域内街巷交错纵横,如贤人巷、烧鸡胡同、财政厅东街、理事厅街等,风格迥异的街道、胡同名称构成了独特的城市肌理,每条街道、每个胡同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文化故事和历史渊源。在改造方案中,我们提取和保留了这些具有特色的街巷名称,通过梳理主次流线去合并一些较小的区块,让区域的结构和分区更加清晰。

其次就是人文关怀。区域内群体民族和历史糅杂在一起,共同形成特殊的文化系统,这些文化习俗在原住民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中体现出来,就是围寺而居,合院群居。民居基本上都由四合院改造而成,形成了有本土历史传承的一院多户、合院群居的形式。我们做更新,要留住历史街区或传统街区的原住民,街、巷、坊就会随之自然存留下来,人间烟火也会重新激活。

尊重原住民的生活习惯,挖掘建筑古迹、文化节点,保留传统的居住空间布局,街区里有几个非常有名的百年老店,做烧鸡、牛肉,我们为此专门规划了三条主街做商业活动,将店保留在原地,将居住、商业、文化、宗教融合,形成由宅、坊、店围合而成的新式合院建筑,这样的做法更容易取得原住民的共识,也保留了街区原汁原味的文化,让热闹多元的街道生活得以延续。

区域内热闹的集市

建筑师一定程度上也在通过房子为介质设计历史。保留历史的痕迹,作为不断更新地区潜意识的深层结构而存在,采用恰当的方式小尺度的织补,让物质和人文历史得以传承,为当代及未来绘制历史的“画卷”。

邵:你关注人、社会、城市、环境,社会是其中的连接点。我们可能在长时期内做一种物理服务机制,但没有建构管理、协调方面的机制,因此无法应对复杂问题。不同的人都在被城市化,现阶段物理环境已经非常富饶了,最需要关注的是心理和精神。

徐:人文主义和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文脉的延续也非常重要,认知和意识的培养是城市建设、更新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一点,在更新过程中需要人的更新、自我的更新,才有可能建立一种新的“序”,我们应以意识的融合为目的,而非意识的否定,这样原有的矛盾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的消解。

传统街区改造方案效果图

邵:因为你有习惯性的练习,碰到下一个项目会更游刃有余。比如口述在走进街巷之间时很重要,通过专业的语言能形成亲和力,和对空间思索的追溯,因为线索很繁杂,就像是一堆毛线在一起要一根一根抽。

徐:亲和力的语言能够让居委会和居民相信我作为建筑师是来为大家解决问题的,但这一切都建立在公平公正和责任心之上,在行为过程中我也会从各方角度换位思考,平衡各方的诉求,同时对原住民、政府和城市更新改造负责。

每次抽取的第一根线非常重要,就像老旧小区改造,第一根线一定是与原住民及“老大爷”们聊天,其次才是政策和法规、技术等。

邵:有时我们受限于制度规范和条条框框,探讨建筑师的社会化或建筑师意识、建筑文化的社会化,肯定是下一个时段最重要的命题。

五台山旅游综合服务中心

不固化,无范式

奋斗者永远年轻

青春关乎的不是年龄,是热爱。始终保持着对建筑的热情,方能让青春拥有一个位置。

邵:一般人理解青春是时间感,但是你的青春是空间感,有容量和存量,你保持着独立思考的能力。设计师应该具备人味、有人性,你一直是勃勃生机的状态,因为你的建筑有各种“颜色”。

徐:今年我给员工做了一场培训,主题是“让青春拥有一个位置”。我认为青春不是专属于年轻人的,中国画院院士黄永玉先生即便到99岁还是青春的,他认为青春与年龄无关,在工作岗位上奋斗就是青春,我很认同这个观点。

人的思想总是随着认知的不同而不停变化,在设计上我没有固化,没有模式,没有范式。我设计的建筑类型非常多,每个项目的设计方法都是不同的、不断变化的,这是基于对人文、历史和环境的尊重,也是基于我个人意识的改变。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不会完全一样,同样的,随着阅历的丰富,现在的我再去看以前做的设计,也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

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纪念馆

无为而治

静心创作,务实经营

青春,意味着将事业与生活合而为一,始终向往新鲜事物,思想永无止境。

邵:你思想变化是动态的。你有静下来的时候吗,静下来的时候是怎样的?

徐:我认为变化是永无止境的,设计和思想也是。我肩负着董事长的责任,要为公司和员工的生存发展负责,通常周一到周六都在公司,但我仍坚持个人的设计创作,同时也有很多其它爱好,比如摄影、绘画。五一、十一和春节假期,我会和几个建筑师一起开车出去玩,我不会固化自己,对新鲜事物始终保持好奇。

摩洛哥撒哈拉沙漠途中

对我来说,最静、最幸福的时候是周日,会留时间听着音乐看书、画画或写字,喝着茶思考或是写点东西对我来说就很幸福,这种状态下思维很发散,很多灵感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白鹭,徐辉拍摄于斯里兰卡

邵:你这一代人身上带有某种特性,劳动和精神能够相互转化,这本身能给你们很强的滋养。你们的企业文化里会不会植入这种属性?

徐: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挺独特的、不容易复制。我们的企业信念、核心价值观、设计宗旨等都在传达作为设计人员的追求、责任、应具备的精神。我们对员工的奖惩和激励措施除了“多劳多得”外,还强调“好劳好得”。优秀的员工除了创造工作产值,还会创造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邵:你的温度在带动整体,自己在一个成长的通道里不断变化,大家也会受到你的影响。公司是个集体,看似是有序的环境,但你鼓励大家创作,创作中又有个人无序的生长力。

徐:我在十几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构建有思想的建筑是我一生的追求”,在公司创立之初我想做的很单纯,就是做几个好房子给城市看一看。我鼓励且乐于看到大家思考、创作,大家把无序发散开了,我就找一根线串起来把项目解决好。建筑师首先是一个工程师,其次一定是社会学家、甚至是艺术家。社会里涵盖着哲学的问题,仅有技术的建筑师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

红旗渠博物馆

邵:无序、有序、融合,无论是对于城市存量,还是下一代城市发展而言,都是一个气口。

徐:城市更新一定要打破边界、开放融合,然后再到城市和社会,这是条技术线。建筑是一门社会学科,解决社会、城市的问题,最终就是解决人的问题。建筑设计的“写意”和“写实”与“有序”和“无序”有一定关联。“意”是指无形的文化、文脉和人性等,而“实”则是建筑显现的形体、空间、尺度等,是城市建筑物理性下蕴含的人和社会关系。

当人与人之间存在共识的行为和心理,就形成了序,这和无为而治是同一道理。无为而治是靠文化和道义治,不是靠制度治。因为人们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和文化高于制度和保障系统,是最好的保障。建筑物的几何空间是浮于表层的序,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序更为重要。

吉鸿昌纪念馆

本文图片由徐辉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