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奈德》:游泳,死亡的预演
个人英雄主义,征服自然,坚持,友谊,追求伟大,弃绝平庸,Netflix传记片《奈德》(Nyad)以长距离游泳传奇人物戴安娜·奈德的史诗级壮游——古巴至佛罗里达为脚本。五次挑战,四次失败,奈德成为横渡地狱级难度海域的第一人。有必要补充年龄,那一年她64岁。
《奈德》海报
隔着屏幕的距离,观众在舒适的室内,很容易对奈德的壮游生出很多质疑。
她落伍了,向自然发出挑战并征服她,是一百年前才有的天真激情。今天的我们早已转变观念,处处讲求环保。工业时代对自然的高傲态度转为谦卑,我们盼望与自然共生。如有可能,最好疏远她,一生留在城市的安全怀抱中。
奈德的狂妄和执拗也让人恼火。她用虚幻的理想鼓舞四十多人的团队陪她一次次出征,却不能提供金钱报酬。她的痴心像一种病毒感染了这些人。她要求大家作出牺牲,而且态度颇为强横,自高自大,像一个暴君,古时候的孤胆英雄。问题是,奈德无法像奥德赛一个人漂过海洋。她需要钱和团队。
成功以后呢?奈德收获掌声与名声,得到赞助和机遇,还把故事卖给Netflix,才有了这部电影。她用伟大,换来世俗的成功。这样想的话,大海和星空,鲨鱼和水母,忽然就不那么浪漫了。
《奈德》剧照
当然,也可以从女性、年龄、友谊、集体精神等方面褒奖《奈德》。这个故事,天生适应今天的语境。步入老境的单身同性恋女性,挑战人类体能和智慧的某项极限,干净利落,逻辑清楚,虽然包含大量肉体的痛苦,精神上非常淋漓畅快。
它让观众,尤其是身上限制颇多而自觉虚弱的观众感觉强大。因为看着强者奈德在海里奋力游泳,自己仿佛也成了强者。错觉自己亦能克服所有困难,不仅达成目标,而且获得超越——某些心理学家认为的,人的终极状态。
以上是理性观影时,掠过的一些想法。
电影里的奈德,不是在游泳,就是在舌灿莲花,讲述她游泳的意义。可是细想,戴安娜·奈德满怀激情去做的这件事,其实没有意义。尽管她总是心急火燎地向旁人申明其意义非凡,什么现在的时代全是平庸缺乏伟大啦,什么人生的意义,名字(水中仙子)的宿命,第一人,超越,再试一次才能面对衰老和死亡,等等。
话语是空泛的,意义是强加的,旁人并非不知道。但他们还是在某种力量的驱使下作出巨大牺牲,跟随奈德一次又一次奔向大海。
《奈德》剧照
奈德的密友兼教练邦妮·斯托尔抵押房产去帮她,其他人也牺牲很大。他们的成功几率很小。对这趟海上奥德赛来说,所有的计算得失、思想和语言,包括多次记忆闪回到被性侵的奈德少年时,都只是水面上的浪花。
从奈德29岁挑战古巴至佛罗里达长泳失败,到60岁重新发起挑战,几十年间社会环境的变化,她的个人生活,作为体育记者的职业生涯一片空白。奈德横渡时用来给自己打气的内容——斯蒂芬·霍金的书、老摇滚歌曲、《绿野仙踪》的画面,有年代特色的流行文化产物,也只是一闪而过。
《奈德》剧照
《奈德》对待游泳的态度专心一致。游泳时,奈德只是在游泳,像一个海洋生物。大海,在海里日夜游泳直到身体消失,才是观看这部电影的理由。
奈德在水下。强壮但是有衰老迹象的身体。颈部到肩膀细密而深长的皱纹。浮出水面时清晰可见的破损皮肤和浮肿面部。一下一下机械地划手,指尖尽量伸向远处。
各种颜色的水。浅蓝色的泳池水,阴天灰色的海水。晴天近海处深浅渐变的海,水下的铅蓝色伴随大量气泡,夜晚红色灯光照射下着了火的海水。
游过深海,接近佛罗里达,海水的颜色从蓝宝石色变为海蓝宝石色,越来越明亮,渐渐出现帕拉伊巴不可思议的霓虹光芒。
星空,流星,深色透明的海水映出夜空。佛罗里达邦妮的住所,棕榈和三角梅构成丰盛的背景。团队在古巴的居所,绿色涌入洞开的门窗,流淌在绿白瓷砖上。这些陆地上的落脚点,好像也是由海洋的触角幻化而成。
这些与海有关的东西有魔力。去过海边的人,大概都被唤起过想要接近大海的渴望。热爱户外又擅拍这个主题的导演夫妇,只要拍出大海的魔力,一切行为都将顺理成章。受这种海上生活的吸引,奈德和伙伴们进入着迷的状态,像候鸟迁徙般不可阻挡。
划水不能停止,因为停止不仅意味着死亡,还因为在水面飞行的感觉实在太好,根本不舍得停下这个动作。
《奈德》剧照
“我有九米宽,身体像鲸鱼一样巨大。”奈德是个演说家。她说了很多话,只有这一句在体力耗尽时出自幻觉的话,最真切地表达她的感受。
思想消失,肉体的束缚消失,心灵离开肉体无限放大。视觉上,奈德张开四肢悬停在水中,像一只巨型水母,与海洋融为一体。
尽管死亡没有被提起,这一束通过影像呈现的电流,正是死亡的预演。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