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蜂巢能源执行副总裁:中国电池企业出海要跨越“本土工厂盈利”等鸿沟
今年以来,动力电池企业出海不断成为热门议题。对于具备实力的中国电池企业而言,卷向全球市场是应对国内产能过剩、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化解贸易壁垒的必然选择。
在11月28日于上海举办的第八届动力电池国际峰会上,国内电池新贵蜂巢能源执行副总裁王志坤认为,中国电池在出海过程中,需要跨过三条鸿沟——“建成标杆工厂,本地化的产品要得到成功的验证,最后本地化工厂要实现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的“盈利”问题,就在几天前,国内媒体36氪报道,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的德国工厂从第一批电芯下仓至今,已经有接近一年的时间,但由于“成本太贵,产量不高”,目前为止仍处于亏损状态。
根据此次大会提供的数据, 2023年1-9 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0万辆,同比增长39%,约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16%。今年1-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592万辆,同比增长36%,新车销售市场占有率为29.8%。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份额超过60%。
就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变化趋势,王志坤认为,未来中国仍然是主要的市场,但美国和欧洲是值得期待新的增量市场,发展速度会高于中国。
“作为中国企业来讲,我们出海看哪里?”王志坤指明,“西游到欧洲,南下到东南亚,东望太平洋密切关注美国市场,同时要尝试中东市场。”
目前在海外布局方面,蜂巢能源有两条路——陆地丝绸之路,蜂巢能源在德国建设了两个生产基地;海上丝绸之路,今年蜂巢能源在泰国的电池模组工厂开工建设。此外,公司在德国法兰克福、印度班加罗尔和韩国的首尔都建设了研发中心。
对于出海过程中所遇到的差异和碰撞,王志坤总结,首先是文化的差异,中国企业和中国人相对比较含蓄;二是环境的差异,欧洲审批的程序会更加复杂,时间会更长一点,考虑的因素会更复杂一点;三是行为差异,中国比较灵活,欧洲比较强调标准化,要一步一步按照顺序来。
“所以企业走出去第一要合法合规,第二尊重彼此的习惯文化,第三供应链要抱团取暖,我们要沟通、沟通、再沟通。我们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要注重迎接未知的挑战。”王志坤说。
“能够出海的企业总体还是小比例,个体凝聚成一个行业的中国品牌,我们要提升中国整个行业在全球的品牌形象,技术是核心,产品是根本,质量是生命,合规是底线,我们要坚持长期主义。”王志坤说。
除了总结出海经验,在此次大会演讲中,王志坤也分析了今年以来国内的电池行业格局。
“锂电行业在2021年、2022年非常热,到了2023年整一年大家比较煎熬。但今年整体还是结构性过剩,例如当下增程式和混动的电池交付压力还是非常大。”
根据王志坤的预判,“ 2024年第一季度电池行业还是比较困难,行业还有可能会继续下探。但是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球政治经济的利空因素逐渐出清,各个国家都在全力拼经济,2024年第二个季度行业能够明显向好回升。”
不过,对于电池行业今年的大调整,王志坤认为这是高速增长后的正常状况。“电池行业是一个全球性的中长期往上增长的绿色产业,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以后,必然会有一个调整。”王志坤说,调整是为迎接下一步更加波澜壮阔的增长周期,从2025年开始全球新能源的消费情景会从尝鲜者大规模扩展到普通消费者。
在王志坤看来,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市场,对于属于制造行业的电池企业,竞争的底气仍然在于可靠优质的产品和先进的制造能力。
据介绍,蜂巢能源的优势产品是短刀电池系列。在动力电池领域,目前,L600的短刀覆盖到了从续航里程400-700kM的主流车型, L400覆盖了从续航里程100-150Km的PHEV主流车型,L500主要是覆盖电力、工商业、商用车全领域的车型。未来公司将会继续推行全系列短刀产品。
在储能电池领域,目前蜂巢能源325Ah的储能电芯已经在成都基地成功下线,电芯通过表面积增加,使得电池的散热性和安全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原有的基础上整体系统的成本可以下降20%。
据王志坤透露,未来公司还会开发660Ah的储能电芯。
此外,在电池的制造工艺上,蜂巢能源配合短刀电池的是区别于传统卷绕的“叠片”工艺。理论上,叠片工艺制得的电芯产品在能量密度、循环性能及安全性能等方面性能更优,但叠片工艺的生产效率问题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在王志坤看来,叠片工艺以前应用的电池企业不多,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行业伙伴加入到了叠片工艺的行列,未来这一工艺的趋势也越来越得到行业的认可。
蜂巢能源在此次大会中的展品,澎湃新闻记者 森宁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