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临洮:建好湿地 护好生态 信守候鸟“回家”的约定
2016年12月,自国家林业部门批复试点建设甘肃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自项目建设以来,洮河两岸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效应不断凸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在这里落地生花。
锁林村有片“鸬鹚墙”
入冬以来,甘肃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锁林村段呈现出一湾碧水映朝晖的美景。
在一段较为陡峭的崖壁上,一幅以白色 “泼墨”为主的“石壁画”格外显眼。从河对岸眺望,这才发现“画家”就藏在画中,整幅“画作”原来另有乾坤。
鸬鹚,作为游泳和潜水的鸟中能手,它挑选栖息地,对食物资源,尤其是鱼类是否丰富有更高要求。在走访中笔者了解到,崖壁上的这些“泼墨”其实就是鸬鹚消化鱼类之后产生的排泄物,它里面含有大量的钙,因此为白色物质。
甘肃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李媛萍告诉笔者,早在2019年的时候,管理局就已经观测到两三只鸬鹚分散在湿地公园。在今年五六月份的时候,管理局工作人员观测到这一群“拖家带口”的鸬鹚成群结对,大约有16只左右,把这座崖壁挑选为晾晒翅膀的地方。
大美湿地 候鸟“回家”
山美水肥,鸬鹚安家。2016年12月,甘肃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试点建设,重点以保护为主要目的的亿元项目全面启动。历时6年,一条南北长约25千米、东西均宽约0.35千米、总面积达811公顷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初具形态,永久性河流湿地、洪泛平原湿地和库塘湿地初步形成。
“我们已经全面完成了试点建设内容,这里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甘肃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李媛萍说:“第一是我们湿地公园的湿地面积显著增加;第二个是我们的植被多样性更加的丰富;第三是我们的鸟类的种群更加的多;第四是我们的整体面貌的改变,它从昔日脏乱差的烂河滩变成了现在水肥草美的生态园。”
如今,湿地公园为洮河两岸形成了内环外绕的人工保护屏障,清澈的洮河水为动植物们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夏候鸟白骨顶鸡初春相约迁徙,在芦苇荡里繁衍嬉戏;冬候鸟白天鹅每年呼朋引伴,在这里相约过冬。赤麻鸭、绿头鸭、苍鹭、白鹭等已经成了这里的留鸟。监测显示,目前,公园内野生脊椎动物已从2016年的29科76种增加到了49科121种。野生植物种类从38科126种增加到了82科234种。植被覆盖率增加了5%—10%;湿地总面积由521.3公顷增加至635.8公顷,湿地率由64.3%增加至78.4%;湿地总体水质达到III类及以上标准。
湿地公园就是生态园
衙下集镇杨家河村村民杨佰林是土生土长的“河边人”,在他的记忆里,家门口这条河除了季节性水丰水枯,好像再没有别的“存在感”。
“到处坑坑洼洼,一片荒沙滩,连棵树都没有。”杨佰林回忆到,“祖祖辈辈都在这里住,人能凑合,鸟肯定不来。”他说。
如今,年过半百的杨佰林有了新“爱好”,照相。子女给他买了智能手机,一出门看见好风景,老杨就会打开相机模式,“咔嚓咔嚓”一拍就是几十张,再精挑细选一番,要么晒在朋友圈里,要么发给最要好的几位“联手”。
“老贾老贾,你看我刚照的这是个什么鸟?头上有个花帽子一样。”微信群里,几位天南海北的老朋友又因为一只鸟相谈甚欢。
“感觉太好了!自从打造了这个湿地公园,我们老农民早上也有了锻炼的地方。闲了到洮河边上玩一玩,听鸟叫唤,散散心,空气好,心情也好。”
杨佰林只是建好湿地、护好生态受益者的一个缩影。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临洮县始终将“生态立县”摆在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中共临洮县委关于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的通过,使临洮县“护绿”“减污”“治理”“转型”文章得到升华,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更加完善。
记者|文 军 赵 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