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森林漫步|带走“看不见的垃圾”,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王子人
2023-11-28 15:52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编者按】

从前几年频频出圈的飞盘、露营,再到最近正当红的骑行、徒步、攀岩,户外运动,逐渐成为备受关注和推崇的生活方式。城市中的人们想走出去,去挥汗如雨,去挑战身体和精神的极限,有时候甚至只是晒一晒太阳,踩一踩草地,抱一抱大树。

我们为什么出发?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出发?我们在路上遇见了谁又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的出现对自然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邀约和采访了户外运动达人、职业旅行家、公路探险家、行业专家、学者,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作为户外运动爱好者,也是环保公益项目“捡拾中国”的发起人,王子人总会发现那些“隐身的”户外垃圾。她认为,在旅途中管理好个体与自然的关系,是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提供

每当看到这句话,我的脑海中总会想起另外一句话:“你当去渡过你的河”。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世上,应该都是带着各自的使命,有些人也许终其一生也没能找到,所幸在将近不惑之年,我遇到了它。“捡拾垃圾,还环境以洁净”,这就是我人生需渡之河。

“捡不完”的户外垃圾

我从2003年开始走向山野,迄今已经有近20年的户外经验。在户外生涯的前10年,除了深受老家生活垃圾处理的困扰之外,根本没有注意到户外垃圾问题。真正和户外垃圾结缘是在2013年底.那时我已在上海推动社区垃圾分类两年了,并逐渐提升了对垃圾的敏感度。出于工作习惯,无论走到哪里,最先注意到的总是垃圾。2013年下半年的一次志愿者户外徒步中,我们觉察到户外垃圾的存在。作为推动社区垃圾分类的一线工作人员和资深户外人士,我们当即决定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

第一次净山活动于2014年春天正式发起。我们机构的理事作为户外爱好者,和我们分享了“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简称LNT)的七大原则,以及他选择吃素的故事。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听说素食、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互相关联,内心十分震撼。之后几年,净山活动从杭州到吴越古道再到南黄古道,行程也从开始的两天一夜发展到三天两夜。几年下来,我们几乎走遍了江浙皖有名的古道。加上海边净滩和街区捡跑,10年来,我们组织活动上百场,参与人次近万人。

当然,从做一个活动到做系列项目,再到成立独立机构,我们做的远不止净山这么简单。2016年,为了实现“在地的团队找到在地的志愿者”,团队开发了第一版“捡拾地图”,并于当年12月在上海市静安寺地铁站举办了名为“见证行动的力量”的影像展;2017年,为了“让垃圾被看见,让行动被看见”,我们再次更新“捡拾地图”,增加了“垃圾地图”版块,同时决定将“世界清洁日”引进中国;2018年,“捡拾中国”正式独立,当年“世界清洁日”,我们在中国大陆推动了十万人次参与。截至2023年10月24日,我们累计动员了超过136万人次参与。

在过往10年组织捡拾和宣传动员的过程中,团队眼见着户外垃圾越来越多。面对庞大的垃圾之山,我们的清理和捡拾活动可以说是九牛一毛。从当初杭州环山线路里的一袋垃圾,到现在的武功山等远途线路里成堆的垃圾。

武功山的垃圾山

武功山上清理的垃圾

2023年“世界清洁日”,杭州的伙伴集合了南京、广州和江西萍乡共五支队伍143人前往武功山进行清理。结束后,有伙伴说,“绝望不在绝望坡,而是在武功山的垃圾”。

滞留在山野户外的垃圾,已然成为热爱山野之人的心头之痛。因此,我们组织捡拾,也宣传倡导,10年里影响了成千上万个团队加入其中,但是,户外垃圾之痼依然存在,而且形势愈发严峻。

2015年,在大别山里看到的垃圾,大多是自热饭盒,我和朋友把它们用雨衣归拢到一起,但是无力带下山;不知道后来他们的命运怎么样了。

2015年秋季净山,南黄古道山顶的垃圾,那次我们一行31人,总共清理了59.37公斤的垃圾。

细究下来,原因有二:一是户外补给品正向着更便携更丰富的方向发展。即便是江浙皖等常规短途线路,都会有人带着自发热火锅上山,更何况一些动辄三五天甚至七天以上的长途线路。二是随着户外旅行的流行和商业徒步的发展,普通旅行者的数量大大增加。但是普通旅行者接受的户外教育、户外环保理念非常有限,致使他们的户外补给配备相对不太科学、不太环保,从而导致更多垃圾的产生。

我们自2017年起,就倡导大家做负责任的户外旅行者,将自己的垃圾随身携带,在具有垃圾处置能力的地方进行分类投放。为此团队开发了“随身垃圾袋”;2023年,我们将“为地球,袋走它”作为“世界清洁日”的主题,并以此开发相关课件,进行宣传。

但是,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户外垃圾问题,“无痕山林”理念是很值得推荐给公众的一个学习方向。

无痕山林 (LNT)

无痕山林源起于1970年代。美国联邦土地管理相关部门,为了应对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猛增的户外活动需求,开发出了最初的“环境影响最小化”教育项目。这一系列的公众教育工作最初在美国西北太平洋沿海地区的美国林业署(USFS)荒野管理项目里展开,到1980年代初,这个项目发展成了更正式的“无痕”项目,它的主旨是培养公众的荒野道德感,并且宣传更可持续化的,低影响的户外规范。

1987年,包括美国国土局、林业署和国家公园署在内的几大土地管理机构联合制定和发行了一本名为“无痕山林户外行为准则”的手册。

1994年,非营利组织“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Inc)正式成立。

无痕山林七大基本原则:

      1. 行前充分计划与准备

          · 提升个人户外知识和技能

         · 预先了解你将要造访的地方

         · 仔细规划行程

         · 携带正确的装备

     2. 在可承受的地表行走和露营

         · 在热门区域集中活动

         · 在原始区域分散行动

     3. 妥善处置废弃物

         · 打包带来,打包带走

         · 切勿投喂野生动物

     4. 保持环境原有风貌

         · 可以观察,可以拍照,但是请勿带走

         · 保护历史

         · 避免传播非本土动植物

     5. 野外用火影响最小化

     6. 尊重野生动物

     7. 考虑其它游客感受

由此可见,“无痕山林”的理念,除了在第一和第三板块涉及垃圾产生和处理的话题,更多的是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构建人和自然的伦理道德关系,倡导个体发自内心的行为准则。

“无痕山林”项目的产生,正是为了应对美国当时由于户外活动需求猛增而导致的自然环境破坏问题,这和当下的中国十分相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走向山野和户外,探索荒无人烟之地。然而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平衡,是每一个热爱山野之人都应该考虑的。

“无痕山林”在中国

2011年,“自然之友”首次将“无痕山林”培训引入中国,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期种子讲师培训。截至2023年,中国大约有5000人次接受了LNT一级讲师的培训,而在全球,大约有75000名一级培训讲师。

LNT的讲师培训要求人数在4-12名之间,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LNT理念的推广和宣传。目前尚不清楚国内LNT一级讲师的职业分布,推广LNT理念的机构,除了自然之友的LNT小组,以及屈指可数的几个登协,再就有少量户外俱乐部会每年组织一两次这样的公益性培训。

LNT所倡导的尊重、最低影响原则和够用就好等理念,其实和中国数千年来的理念不谋而合。这些理念不仅适用于荒野徒步,对近郊旅行、自驾旅行、露营的户外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比如近郊旅行,对于携带宠物的人群而言,在原则七中,考虑其它游客的感受里就指出,“管好自己的宠物”。无论去哪儿旅行,都需要事先进行筹划,尤其是进入郊野时,食物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在原则一中,就有一个“零废弃”出行的建议攻略,选择“可重复利用的餐具可装食物和饮料”,“将准备的食物重新打包,拆除小包装,减重,并详细规划你所需食物的分量,避免产生食余垃圾”等,都是非常实用的建议。

2022年,捡拾中国联合零萌公益等共7家公益机构,围绕因露营的兴起而产生的大量垃圾的问题,在LNT的理念基础上,提出了“零废弃露营”理念,围绕着零废弃露营,也提出了6个行动指南。

也许,LNT可以是一剂良药?

在没有深入学习LNT之前,我对LNT倡导的部分理念也是难以接受的,比如,在妥善处置废弃物时,要求把所有的垃圾都带走。大多数人会将果皮,果核类垃圾直接留在山里,并理所当然地认为它们会自行降解,殊不知,即使是桔子皮和花生壳等有机垃圾,也需要至少一年才能降解。接触过人类食物的野生动物,甚至会带着攻击性地向人类讨要食物,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研究显示,哪怕是轻量践踏,也会快速破坏地被植物和有机杂物,开始的第一年就会给土地带来显著影响。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土壤所需的恢复时间漫长——践踏过后的步道和浏览区想要恢复到自然状态,往往需要10到30年!”这段话让我想到了苏州“灵白线”,由于每天庞大的人群的行走,灵白线的山脊已变成了数米宽的砂化路,而这种伤害还在持续中。

“荒野管理是80%-90%的教育和信息,加上10%的法规”,美国前国家森林管理局局长马克斯·帕特森如是说。

作为一个致力于提升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公益机构,从组织捡拾,到宣传倡导源头减量,垃圾分类,再到“为地球,袋走它”,我们正在越来越接近解决问题的本质。而LNT七大原则,无论从道德伦理上,行为准则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值得被好好地推广。

2023年11月2日-3日,捡拾中国全体职员在四明山接受LNT培训

尊重自然,从扔好垃圾开始

由于个人工作和经历的不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很多志愿者在参加捡拾活动时,总会惊诧:垃圾怎么这么多?之前看着挺干净的呀!这就是行为促成的认知的改变。参与垃圾捡拾活动后,志愿者也会像我这样,发现马路边、绿化带里、自行车筐里、山野里的那些原本“看不见”的垃圾。

总有人愤愤不平,说“这些人素质太低”。可当我看到,即使在上海这样推行垃圾分类卓有成效的城市,仍有人不太清楚垃圾类别标准的时候,我深感环境教育工作还远远没有到位。很多人并不清楚,乱丢垃圾,尤其是塑料类垃圾会对环境、生态、动植物等造成多大的伤害,加之我们逐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才会导致毫无顾忌地乱丢垃圾。

为了我们共同生存的栖息地,为了更可持续的发展,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去了解LNT,尊重自然和野生动植物。在进入山野的时候仔细思考和规划,在离开的时候打包并处理好自己的所有垃圾,像鸟一样飞往你的山,只带走美景,不留下一片痕迹。

我们的小志愿者,2015年南黄古道

(本文作者王子人系捡拾中国发起人、上海浦东乐芬环保公益促进中心总干事,自2012年进入环保公益领域,长期致力于垃圾议题,尤其是户外垃圾议题的公众倡导和公众教育,希望能够借助互联网和大规模的联合行动推动户外垃圾议题的解决。)

    责任编辑:包青亚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