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牛津大学瑞雪·墨菲、上海社科院包蕾萍谈“全球化的中国学”
2023年11月23日,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包蕾萍教授与牛津大学的瑞雪·墨菲(Rachel Murphy)教授在“世界中国学大会”上重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墨菲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作为剑桥大学的博士生,她赴江西开启了自己的农村研究,这段经历也成为她学术旅程上的重要里程。
在此次大会期间,包蕾萍向记者介绍说,墨菲在华期间,用她的中文名“瑞雪”,映射了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寓意“瑞雪兆丰年”。包蕾萍赞赏墨菲的研究,强调其凭借对中国城乡社会的深度调查,对中国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
墨菲在中国进行的长期研究,奠定了其领域内的学术权威地位。她的博士论文不仅颠覆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农民工问题的传统认识,更预见了随后国策的变化,强调了农民工在城市融合和回乡发展中的双重角色。她的观察力所捕捉的细节,对于了解农民工对中国乡村的深刻影响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论坛现场,包蕾萍与瑞雪·墨菲对谈
瑞雪·墨菲所著《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聚焦中国乡村与农民工问题
何谓“全球化的中国学”
关于“全球化的中国学”这一话题,两位教授都共享了她们对中国学新趋势的见解。
墨菲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力量的壮大,西方世界将中国学视为区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学术界,中国学是与南亚研究、非洲研究、俄罗斯与欧亚大陆研究等学科并列的学科。但是,随着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不断崛起,中国学在更广泛区域研究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
墨菲借用了萨义德的观点,说明西方对东方的学术研究常常淹没在权力结构中,萨义德认为,西方关于东方的知识所反映的并非东方,而是更多反映出话语支配者的担忧与幻想。而区域研究的转向,正从阐释欠发展社会的问题,迈向关注当地实现现代性的方式。西方社会科学对于中国这样的非西方社会的分析常常因忽视地方社会文化特质而受限。
从墨菲的角度看,过去诞生于西方的“中国学”不免有许多局限性,例如忽视了与中国社会文化特征相关的话题,譬如儒家家庭伦理思想。因此,中国学有助于促进社会科学的变革,丰富社会科学的内涵,实现“去中心化”。为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理解并评价中国,同时参与更广泛的学术对话,其中一种方法是对中国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以及/或者在全球背景下进行研究。中国学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科学的变革,还提供了丰富的本土化策略如何带动现代性的视角。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作品,以及中国学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流行,标志着中国学已正式迈向全球化阶段。
包蕾萍说,从中国崛起的发展模式,到其对全球影响的讨论,每个与中国相关的讲座都是她最近一年来在牛津大学访学时所听到的话题的焦点。这反映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中国研究充满热情的海外年轻学者日益增多,他们希望深入理解中国,并积极加入相关的学术讨论。包蕾萍说,中国在西方当代学术语言体系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领域,中国案例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如果要真正实现全球化的中国学研究,包蕾萍认为,应继续坚持全球化的立场,开辟更多的合作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西方学者能够来了解中国、研究中国,让更多的中国学者能够走出去,把我们的思考、发现以及立场、观点,和世界分享。墨菲也认同她的观点,她说,虽然在实践中,比较研究可能难以展开,因为对一个“区域”的专业研究就需要付出极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遑论同时对两个区域进行研究。但她还是认为,比较性和全球嵌入式的区域研究议题,以及以中国变革经验作为比较点的研究也预示着未来全球将有更多开展研究合作与丰富国际学术交流对话的可能性。
中英两位学者的未来合作
包蕾萍所著《独生子女神话》,聚焦中国家庭
包蕾萍透露,她与墨菲教授计划合作进行一项关于中国青少年和儿童暑期生活时间分配的研究。这项合作缘起于中英双方共同开辟的合作学术平台。这项研究旨在考察结构性因素如何塑造儿童成长环境,并着眼于通过国际合作提供覆盖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全面视野。
包蕾萍举例说,应试教育下的暑假生活和双减政策后的暑假生活,农村孩子的暑假生活和城市孩子的暑假生活,都是社会的一种结构性安排,背后隐含着社会发展宏观背景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塑造。墨菲教授也对这项研究抱有很多期待,她提到中国的变化非常大,每次她去到农村都会注意到新的变化,她2020年的英文专著《大迁徙时代的中国孩子》为了解中国农村家庭中性别和代际关系的变化提供了有趣的观察,未来的研究将聚焦“时间”安排,可以预见这项研究也会诞生有意思的洞察。
最后,面对记者询问对中国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是否有所寄语时,墨菲教授轻笑着说:“我的建议就是中国人应该去国外学习中国研究,而外国人应该来中国拿中国研究的硕士学位,这样他们都能收获局外人和局内人的视角。”包教授则强调,上海作为一座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必将促进双方的学术交流,她对这样的合作充满期待,并希望能够促成更多关于中国研究的重要学术作品在此诞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