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体:打着“大学生”旗号蹭低俗流量,校园直播不能没有边界
不管是平台还是高校,都有责任鼓励大学生主播向正途行进,避免走入低俗、违法的歧途。
近日,“大学生主播”现象引发社会关注。据上游新闻报道,如今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标签为“大学生”“女大学生”等字眼的直播,随时可能被推送到手机上。这些直播地点有的在校园,有的在景点、餐厅,更有甚者在寝室和教室。记者登录不同直播软件调查后发现,相关直播内容良莠不齐,存在性暗示、擦边球、曝隐私等各种乱象。
网络截图(来源:上游新闻)
比如,有的主播为了吸引流量,获得更多打赏,不惜采用穿着暴露、做出性感擦边动作等低俗手段;有的无视他人隐私权,在老师、同学不知情的情况下,就随意开启上课直播;还有的热衷于深夜在寝室开直播,室友因此备受困扰。
大学生做网络主播,是提升媒介素养、锻炼新媒体运营能力的一种实践,本身无可厚非。如果运用得当,不仅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和一定的经济收益,也能产生正向的社会价值。例如,有些主播通过“剧透”图书馆、讲座、食堂日常等,能让大家对当下的大学校园生活产生更为生动、真实的认知,激励备战高考的学生向梦想院校进发。再如,一些分享学习方法、科研成果、学术选择、就业方向的“谈话向”内容,也能给年轻受众带来知识增量和决策启发。因此,没必要全盘否定大学生做主播的尝试。
不过,任何直播都不能超越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界限,大学生直播也绝不该被低俗言行、暴露隐私等乱象“玩坏”。更要防止一些人打着“大学生”的旗号蹭流量。当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各类乱象进行精准治理和规范引导,值得深入思考。
首先,直播镜头不能“想开就开”,直播行为也不能没有禁区。正如有律师指出的,一旦被认定为传播色情信息,就可能会因传播淫秽信息而违法;在未经老师、同学同意的情况下开启寝室直播、教室直播等,也涉嫌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和肖像权。而现实中,有的大学生主播守法意识较为薄弱,可能只顾增加热度,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的法律风险。
对此,高校不妨通过开设讲座、展开案例解读等方式,为同学们科普相关法律规定,提醒大学生主播约束自身行为。而对于在教室、寝室、图书馆等不同场景的直播,学校也可以组织公共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就直播时间、镜头涉及内容等制定合理的社区规则,划定行为边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平台也有必要强化自身监管责任,不断净化社区生态,做好内容把关。事实上,直播乱象与某些平台松散的规则和导向不无关系。如果平台对各类擦边、低俗内容“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为了收割流量加大对低俗内容的推荐力度,无疑会助长不正之风,让“大学生主播”等标签被进一步污名化。
如今,通过AI技术和人工甄别的双重把关,以及畅通用户举报渠道,平台及时锁定有问题的直播内容并非难事。对于涉嫌侵犯他人隐私、在直播中打擦边球等账号,平台还需及时出手、亮明态度,该关停的关停,该封号的封号,确保大学生直播不会一路“跑偏”。
总之,大学生直播还有着更为正向、更有社会价值的发掘潜力,不管是平台还是高校,都有责任鼓励大学生主播向正途行进,避免走入低俗、违法的歧途。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