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困在考试里的人:现实告诉我只有往上考
全文共4303个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考研、考公、考编,在这几条水泄不通的内卷赛道上,一个“考”字困住了许多人的脚步。
他们不甘于现状,迫切回应周遭的期许,于是像一根根攀援的藤蔓,不断地、拼命地、别无选择地向上生长。可考试,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成绩赤裸在面前的那一刻,有人“上岸”,就一定有人“溺水”。
当身边越来越多的同龄人步入人生的下一程,他们却还被困在原地。是什么困住了他们?
记者丨郭晓雨 李恺莎 杨嘉怡
编辑丨鱼仔
付诸东流的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一旦迈入考试的大门,考生的金钱、时间、精力等沉没成本会不断地“滚雪球”,他们如果不继续投入更多,此前的一切都将付之东流。他们别无选择,就像陷入泥潭般无法自拔。
全职备考逐渐成为考公考编的标配。脱产的考生们,要么口袋里“只出不进”,要么向家人寻求支持。备考第一年,小雪还会每天加班到晚上八九点,她调侃道自己“有一种无知者无畏的自信”。
第一次笔试没过,但名次也不算很差,于是她抱着“全职备考一定没问题”的心态准备广东和江西的省考。后来她发觉在家里学习效率很低,“全职备考对于不自律的人来说就是个陷阱”。全职备考后,小雪唯一一次进面试还是以最后一名的成绩,结果考场上抽到不擅长的题目,没能如愿以偿。
毕业一年半,小李起初想找个兼职挣点生活费,但家里并不同意,希望他全力备考。父母的支持也是一种无形之的压力,以至于他每次花家里的钱都有一种“啃老”的愧疚感。
除了金钱,考生们往往还需要付出大量宝贵的青春时光。孔哥考了两年,今年八月,他发布了一条视频,记录自己曲折的考编之路。备考期间,孔哥创建了很多“考试群”,为和他一样的考生提供一个交流经验的平台。慢慢地,孔哥微信里的好友多了起来,现在列表里3700多人,有三分之二在考公考编。加上好友后,他一般会先问对方是刚开始备考还是已经准备了一段时间,对于前者他会发一些新手的经验,比如如何选岗、时间怎么安排等等,对于后者则会给出一些面试或者调整心态的建议。
有人欢喜有人愁。两年时间里,不断有上岸的群友向他报喜,他却迟迟没有进展,心里五味杂陈。可就算现在放弃,之前投入的时间也回不来了。好在,经历两年时间,十二场笔试和六场面试后,孔哥终于考上了上饶市的事业编。
▲孔哥的十几张准考证
备考是“持久战”,也是“消耗战”。去年3月,毕业于湘潭大学的小宋决定正式辞掉国企的宣传工作,加入考公大军。刚开始斗志满满,经过一段时间就进入了倦怠期,学习进度停滞不前,屡次考试失败逐渐消磨掉小宋最初的热情,表现得越来越麻木。
她明白,在这场一个人的战斗中,面对诱惑全靠自律,尽管努力将自己从社交娱乐中脱离出来,但忍不住在摆烂和奋斗之间反复横跳,随之而来的是懊悔,“盯着天花板整夜睡不着觉,闭上眼睛就是做题”。
既然如此,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涌向考研、考公、考编的赛道?
没有选择的选择
2023年10月24日18时,2024年度国考报名入口关闭,为期10天的国考报名落下帷幕。从近四年国考报考情况来看,2021年度国考报名人数为150万余人,2022年度国考报名人数突破202万人,2023年度国考报名人数突破250万人,2024年度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290万人,无论是招录人数还是报名人数均创下历史新高。
在千军万马涌向“体制内”的浪潮下,随大流是不用选择的选择,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陈俞未加选择就走上了考试之路。她不喜欢自己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除了做物流行业,就是做销售。于是,大二时在体制内工作多年的家人为她做出了选择——先跨考法硕,拿到法律硕士学位后报名法考,通过后再考入法院或者司法、政委部门。
在孔哥的考试群中,一个头像闪动着。25岁的顾欣毕业于南昌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班里男生比例远大于女生,“就业单位招人更倾向男生,进厂工作很辛苦,我对这个专业也不感兴趣”。除了考编,她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选择。
她把目光放在江西和广东两地,主要报考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应变中心这类岗位,参加了江西省考、崇义县和赣州市的事业单位考试、三支一扶等十几次笔试,五次进面试,其中就有四次没过。
最可惜的是2021年赣州市事业单位的那次考试,笔试第一,但面试时太紧张导致第三题没有答完,她在回家的路上哭了,“感觉自己很没用,进了这么多次面试都没有成功”。
▲顾欣在各地考试时申领的公交卡
还有一次参加广东省考是无领导面试,与结构化面试不同,要求现场八九个考生围坐一桌,针对某个话题进行讨论,表达能力欠佳的她根本抢不上话。顾欣曾报名过线下的面试速成班,但那种紧张亢奋的状态和模板化的思维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
在B站看到了孔哥分享的视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这个群聊的存在让她暂时放下厌学的情绪,没有那么孤单。
寻求改变
考试不是唯一的路,却是最公平的那条路。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尽管常常受到抨击诟病,可却又是现阶段难以被取代的人才选拔形式,更是普通人实现“改变”为数不多的选择。
大学成绩倒数让孔哥早早打消了考研的念头,当初选择电子商务专业是因为觉得学起来轻松,大学期间也从来都没有规划过未来,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四年。刚毕业时做过某集团的销售管培生,签署了三方协议,干了两三个礼拜后才发现这份所谓销售药品给药店的工作,实际就是每天到固定药店区域拍照打卡,周末两天不能保证休息,需要定期在药店门口摆点推销药品。
他发觉自己并不适合销售,但又没有别的出路。对于选错专业的孔哥来说,考公考编似乎是他唯一能够再选一次的机会。
▲孔哥在备考期间的时间规划和鼓励自己的话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普通本科招生467.94万人,比上年增加23.34万人,增长5.25%,毕业生471.57万人,比上年增加43.47万人,增长10.15%;研究生招生124.25万人,比上年增加6.60万人,增长5.61%;其中,博士生13.90万人,硕士生110.35万人。在学研究生365.36万人,比上年增加32.12万人,增长9.64%。
当高等教育普及化,学历贬值现象变得更加明显。为了提升学历,二本毕业的杨阳很自然地选择了考研,一战失败,二战复试被刷掉,“知道结果的那天晚上特别难受,难受到快要打120了”,觉得前途无望,人生无比灰暗。
当她调整状态决定三战华南师大时,父母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不再希望她把时间浪费在看不到头的事情上,“我妈妈甚至对‘华师’两个字产生了应激,听到后的反应比我还大”。由于受不了家里压抑的环境,杨阳在自习室附近租了一个小房子专心备考。去年华南师范大学复试线是406分,杨阳考了397分,这次她向现实妥协了,调剂到杭州师范大学。
▲杨阳背了10遍的专业课书
人都会美化自己当时没有选择的那条路,她后来发现那其实只是一种放不下的执念,迫使自己一次又一次打翻重来,最终被囚禁在考试的笼子里。
本科生仍被困在考试里,大专生的生存空间则愈发被挤压。黄逸在高考后才意识到这一点,从高考分数不到400分的专科生到现在攻读教育学研究生,他走的每一步都掷地有声。
要么去打工,要么读书,对他的家庭而言,民办大专的学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父母还是借钱凑够了学费。自大一开学起,他就将专升本提上日程,四年几乎把图书馆当成了家,“因为没人教,我也踩过雷被骗过钱,这一路上都是靠自己摸索”,在他看来,考试最终考验的是自己的内心。
▲2022年6月10日,黄逸参加本科毕业典礼
2020年疫情爆发,江西专升本扩招,一些原本没有招生计划的学校陆续增加了名额,机会和实力加持下,他如愿考上了南昌师范学院。
与专科截然不同的学习氛围让他再次萌生了考研的想法,尽管期间经历了疫情封校、发烧上考场、一战失败和家人的不理解,他还是没有想过放弃。考试对他来说不是枷锁,是解药。
▲黄逸在一战考前酒店的自拍
不确定性下的转变
2021年,全球疫情爆发期间经济下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后疫情时代”,“稳定”成为更多年轻人在意的标签,随之而来的是工作心态的转变。
学前教育专业的小李想过未来会从事教育行业,在济南见习过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如果没有考取编制,就只能在民办幼儿园里工作,园长给他的建议是“男孩子要想挣钱还得自主创业”,当时他还很认同。后来受疫情影响,再加上创业资本不够,他的想法被一点点改变,越来越害怕未知的不确定性,兜兜转转还是觉得体制内的工作稳定可靠,“一年两年考不上就考三年,总有一天会考上”。
▲小李备考时刷题的截图记录
小雪毕业前三年在杭州某事务所做审计工作,经常出差加班,她考虑到如果想从这份工作中拿到和公务员差不多的20万年薪,未来工作量和工作时长必然会增加很多,考公无疑更具性价比。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她坚定了辞职的想法,“以前我会持发展的眼光选择工作,这两年反而不会做很多长远的规划,走一步看一步。”
工作的这几年里,她也意识到在企业里升职有多困难,想要做到财务经理、总监需要至少3-5年的时间,她认为自己没有自信,也没有很强的领导力,升职遥遥无期。
近年来,教培跌落、旅游业受挫、房地产市场遭遇拐点、新闻专业遇冷……不少行业的衰退直接影响着下游的从业者,工作几年后仍选择考公考编的不止有小雪一个。
小宋在字节跳动实习过后深刻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论是做视频还是节目策划,她给自己的定位都是一个内容输出者,但做了一段时间抖音视频运营后,她觉得自己更像一颗“无情的螺丝钉”,转正失败后她也陆续拒绝了快手和网易的实习offer,内心摇摆不定。
据她介绍,当时班里60多个人,毕业后留在媒体行业的寥寥无几,大多被传统媒体门槛高、互联网公司工作强度大等原因劝退,眼光更现实。“先工作一段时间再决定要不要进体制,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去年回到县城当公务员的小宋,以一种自己没有预想过的生活方式开启了新的篇章。
屏幕前,顾欣还在为自己不擅长的面试做准备,活跃在考公经验分享群里;小李迫于年龄和家庭的压力,选择只给自己最后一年时间;孔哥由于听不懂上饶当地的方言、吃不惯饭菜种种原因,还是想继续考,考到广东去;两次考研失败的陈俞并不着急,她享受着这种看得到目标的舒适感,表示会一直考30岁;小雪考进了大家都满意的市直单位,离家不到10分钟车程……
▲面试辅导班里,小李和其他考生通过唱歌来放松心情
不同世界的人在追赶相同的结果,躲不开的“考试”背后,是越关越少的门和越挤越窄的路。(文中杨阳、陈俞、黄逸为化名)
海报图源视觉中国-
张永奇、周冰、曾庆芳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