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丽云南】巧手扎锦绣 靛蓝染春秋—— 云南非遗:白族扎染
编者按
8月中旬起,由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出品发行的云南省情系列微视频《美丽云南》(第三季)更新上线。继2022年成功推出31集后,今年计划推出69集。该系列微视频以“世界遗产”“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云南特有民族”“云南美名”“云南美物”“云南旗舰物种”“云南非遗”“云史”“云山”“江河源”十个系列选题出发,串联起云南万物,为观众诠释一个意象万千的美丽云南。敬请关注!
云南非遗:白族扎染
大理白族扎染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民间传统染织技艺,其清新素雅、韵味别致、富有文化内涵的纹饰特点以及精湛的工艺技巧,使之巍然屹立于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之林。
不同纹样白族扎染
唐朝贞元年间,南诏王异牟寻联合骠王雍羌组织了颇具规模的乐团,到唐都长安献艺《南诏奉圣乐》。其中舞者所穿的南诏服中,有裙襦上画鸟兽草木,饰以八彩杂花,象征万物繁茂的着装,即为扎染而成。千年之后,我们透过《新唐书•南蛮传》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到了那场恢弘的文化盛宴,而扎染技艺,至今仍在苍山洱海间流传。
白族传统织布
扎染古称“夹缬”“扎缬”“绞缬”,是中国古老的染织工艺,秦汉时期就已流行,并在日本、印度等世界多个地区传承和发展,中国境内,多在滇、川、湘、新等省区流传。2006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申报的“白族扎染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染布
《云南省志·文化志》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志》记载,白族先民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中学到扎染技艺,通过历代发展逐渐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因主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称大理扎染或白族扎染。
隋唐时期,其较为盛行。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达到较高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如今,白族扎染技艺主要流传在大理州环洱海地区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仓、庙街等地,尤以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最具代表性和特色。这里“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 ”,1996年被原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白族扎染艺术之乡”。
绞扎
染布
白族扎染民间又称“疙瘩花”或“疙瘩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坯料,植物蓝靛为染料。扎染的主要步骤: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制作技艺中,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最为关键。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丰富的扎染针法是白族扎染的主要特点之一。一方方染布上,上千种花纹图案,苍山彩云洱海浪花,花鸟鱼虫塔荫蝶影,朴实生动,千姿百态,是浓缩了万物生灵的图腾。
漂洗
白族扎染
白族扎染色彩以蓝、白为主,且蓝底白花较为常见,被广泛用于服装、饰品、箱包、家居软装等领域,并衍生出越来越多的现代扎染制品,远销海外。近年来,扎染手工艺人在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新的彩色扎染手工印染技术,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其利用扎缝时宽窄疏密的差异,打造出染色深浅不一的效果,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纹样。
晒干
周城白族扎染技艺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其承载了白族特有的文化记忆与历史特征,传达了白族人民真挚的内心情感与生活希冀。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手工扎染作坊密集于此,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至今,以家庭为单位的言传身教仍是周城扎染最主要的传承方式。白族扎染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白族艺人的艺术热情和文化思想,每一件扎染就是一幅生动的艺术作品。白族扎染扎根于民间,生长于民间,其散发着劳动者的淳朴之美,融合了白族扎染艺人个人和集体的智慧。
扎染作品
蓝若苍山云黛,白似洱海鳞波。青瓦白墙错落有致,如水墨般晕染开来的扎染布在风中飘扬,一如舞者灵动的身影。白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手艺里,沉淀了中国古人上千年的智慧。“布里生花”的古老技艺,让方寸间的风花雪月,从大理飘到了世界。
资料: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信息员:何燕
原标题:《【美丽云南】巧手扎锦绣 靛蓝染春秋—— 云南非遗:白族扎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