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常见的保胎误区,有哪些?

2023-11-28 06: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段涛大夫

前不久发过一个帖子,「为什么不推荐反复抽血查hCG和孕酮」,在微博上引起了热议,好多孕妈被迫补了好多黄体酮,被一些医生“吓”的不轻,针打的屁股都硬了,每天都提心吊胆。

其实,除了黄体酮,早孕期保胎还有很多误区,今天就再来讲讲保胎这件事有哪些是“坑”。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不推荐常规测定孕激素水平指导早孕保胎

临床上检测孕激素水平的理由是流产的一个原因是黄体功能不全(比例很小),黄体功能不全会导致孕激素水平低,进一步导致流产。如果及时发现,可以补充孕激素,防止流产的发生。

其实黄体功能不全诊断的黄金标准是在黄体中期进行子宫内膜活检,但是由于诊断黄体不全需要连续做两次内膜活检,因此在临床上采用黄金标准进行诊断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有人提出检查孕激素水平来判断黄体功能,但是这种方法并不可靠:

1. 正常妊娠的孕激素水平波动范围很大。

2. 孕激素水平低更多的可能是胚胎发育不良的结果,而不是导致要流产的原因。

3. 诊断为黄体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有一半人的孕激素水平是正常的。

4. 在早孕期,孕激素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黄体分泌,另外一个是滋养细胞分泌,因此无法判断水平低是哪个原因造成的。

因此,不推荐常规测定孕激素水平指导保胎。当然,不能一概否定检测孕激素的作用,在检查hCG阳性后,B超未发现妊娠证据时,检测孕激素水平对于判断妊娠的预后还是有帮助的,低水平的孕激素意味着流产和宫外孕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检测孕激素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补充黄体酮。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不推荐常规应用口服或肌注黄体酮进行保胎

2019年在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研究的志愿者来自英国48家医院的接受治疗的4153名志愿者孕妇,平均年龄31岁,在妊娠16周内发生过阴道出血。

这些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两组,其中一组 2079 名孕妇接受含有 400 mg 黄体酮阴道栓剂;另一组 2074 名妇女匹配安慰剂的阴道栓剂。

在 34 周后,研究人员对比了两组中正常产下胎儿的数量,以判断黄体酮治疗是否有效,研究结果显示:

· 在没有流产史的产妇中:黄体酮组有 74% 产下正常胎儿;安慰剂组中有 75% 产下正常胎儿;

· 有一次或两次先前流产的亚组活产胎发生率:黄体酮组 76%;安慰剂组72%;

· ≥3次流产史的亚组中活产胎的发生率:黄体酮组 72%;安慰剂组 57%。

(图片来源:锐景创意)

其实,真正有指征用黄体酮的患者并不多,对于那些本身就有问题的胚胎来讲,不管你用不用黄体酮,用哪种黄体酮,用多少剂量的黄体酮,都是没用的,就算你天天泡在黄体酮里面也没有用。

当然,在少数情况下,还是需要补充黄体酮的,例如早孕期因故手术切除黄体的病人和部分因手术操作导致黄体酮水平下降的 IVF病人。

早孕期不建议反复做超声

由于胚胎的生长发育需要时间,在短期内复查B超除了要增加麻烦,增加费用,增加担心以外,是没有任何临床意义的。特别是在孕早期的时候,根本没有必要反复检查。

不建议反复做超声不是要走极端,正常该做的超声还是要做。

在妊娠早期,需要做超声来确认几件事情:

有几个胚胎,是宫内还是宫外,是否存活,如果是多胎妊娠,需要确定绒毛膜性,还要准确的判断孕周。

在早孕期末(11-14周),超声还可以有机会去发现某些胎儿大结构异常,测量颈部透明层厚度(NT)来预测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和其他的胎儿结构异常。

不建议卧床保胎

其实,早就有临床研究证实卧床保胎是没有任何益处的,不要说卧床休息了,就是你把她每天倒挂起来,该流产的还是会流产。

虽然没有任何的证据,但是依然还是有很多人要求孕妇卧床休息保胎,包括一些医生也会和孕妇这么说。

中医保胎是误区

西医保胎还有统一的标准,中医讲究的是辩证,是个体化的治疗,所以无法像西医一样做随机对照研究,也就无法评价其保胎的效果。保胎保住的就记住了,没保住的就忘记了,这样就慢慢成就了一些著名的保胎专家和保胎方。

有些中医“保胎砖家”很厉害,就靠搭脉开药方,B超也不看,这很危险。单靠搭脉无法判断是宫内妊娠还是宫外孕,也无法判断胚胎是好还是坏,盲目吃中药保胎是有可能闹出人命的,请各位千万要当心,已经有很多血的教训了。

就是你非常喜欢和相信中医也没有问题,但是你至少在吃中药保胎之前明确诊断,至少要做过B超。现在宫外孕在不到100个怀孕的人当中就会有1例,盲目保胎是会要闯大祸的。

所以,要不要“保胎”,要怎么“保”,都应该建立在诊断相对比较明确,有用药指证,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情况上,才是有意义的。

那些多度的保胎治疗,要么是出于无知,要么是无良。

免责声明:

*本文配图源自网络

*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代替任何个人医学诊断和治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