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盘点|房企转向:卖房仍是营收大头,但经营“去地产化”
今年,房市的“金九银十”没有如约而至。
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棚改审批趋严,金融去杠杆与防风险并存。房地产企业资金面承压,陆续出现降温信号,不少房企开始布局转型。
从整个市场来看,房企还靠卖房赚钱吗?房企正在去地产化吗?土地市场遇冷了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带你从头梳理这次房企经历的市场震动。
1、卖房还是房企营收大头,但增速放缓
我们整理出各家主营业务在中国的房企,根据2018年上半年的营收进行排名,找出营收规模最大的十家,观察营收结构。数据显示,目前大房企的核心业务仍然集中于房地产开发,卖房为房企提供了绝大部分的收入。其中恒大、碧桂园、万科、融创、世茂五家的卖房收入甚至占到营业收入的95%以上。
如果我们拉长时间比较最近十年的房地产收入起伏,会发现代表过去的财报也已经发出信号:2017年有多家房企房地产开发收入增长速度出现下降,其中保利、万科、绿地在2017年出现负增长。2、房企想要撕掉地产这个唯一标签即便财报数据光鲜,但房地产市场仍然风云诡谲。市场唱衰地产行业大概已有两年,时至今日,不论是言语还是行动,房企的确正在撕掉地产这个唯一的标签。
要撕标签先从改名开始。澎湃新闻收集了部分知名房企的“曾用名”、“现用名”,发现房企大多去除“地产”、“置业”等字样,用“发展”、“集团”、“中国”等字样取代。
改名的背后是“弱化房地产主业,追求多元发展”的整体布局。为了活下去,为了不惨淡经营,为了不失去机会,为了赚的更多,房企掌门人纷纷规划转型方向。而他们口中,房地产行业的机会也将在未来三五年中终结。看看各位房企大佬说了什么?
光说不做,是“打左灯,向右行”,掌门人的公开表态真的落实到实处了吗?我们发现,除了和房子打交道,房企的确在往更多领域跨界发展。
各家的转型路径并不完全一致:恒大接连收购FF、广汇集团,开始造车之旅;融创为了未来的“诗与远方”,投资乐视、合作万达,布局了文化、旅游产业;万科多面发展,一面成立冰雪事业部,一面收购普洛斯物流、并购太古冷链;碧桂园则是一边养猪,一边造着机器人。
3、房企拿地谨慎,土地也不好卖了今年房企资金收紧,压力增大,在拿地方面也比往年谨慎。土地市场也因此进入下行通道,地变得不好卖了。
想要全面掌握中国的土地市场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不同的第三方平台正在透露同样的信号:土地流拍的确变多了。
根据克而瑞的数据,2018年前7个月,共有419个土地流拍,较上年同期增长78%。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2018年前8个月,北京已经有6块住宅用地流拍,广州有3块住宅用地流拍。这样看来,即使在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土地流拍宗数也在上升。
与此对应的,土地市场的溢价率逐步走低。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最近一年多时间里,一二三线城市的土地溢价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除了流拍和溢价率走低,我们还关注到土地市场上的一个新现象:开拍前几天,政府公告终止土地出让。这样也便不涉及流拍了。在土地市场惨淡时避免流拍,土地挂出后紧急终止出让,往往意味着某种“风向标”。终止原因各地有所不同:上海杨行等地块称是因出让人申请终止出让;杭州良渚地块称区域规划需要进一步评估;福州排尾红星旧改地块称出让条件需要调整;南京燕子矶地块则是因故终止出让。
基于上文的叙述,我们粗略将土地交易划分成“已成交”和“未成交”两类,观察北上广深这十几年间的土地交易,能够发现以下两点:
第一,即便在中国最拥挤的一线城市,2018年的土地市场热度也有所下降。截至2018年10月16日,北京共有8宗土地没有实现成交,占交易总量的25.8%;广州共有14宗土地没有成交,占交易总量的31%。
第二,相似的历史在土地市场也曾有发生。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2011年“新国八条”限购限贷时,土地市场也曾出现过市场转冷,成交地块占比下降的情况。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