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摄影师|斯蒂芬·肖尔:一种来自美国式的观察和辨认事物方式
【编者按】
2023年11月6日,美国传奇摄影师斯蒂芬·肖尔的回顾展“永久的当下”在丽水市美术馆举办,展览带来了这位美国传奇摄影生涯中的重要作品《美国表面》《不寻常之地》《要素》与《地形》。沪上摄影批评家姜纬以他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后两个系列入手,回顾了肖尔的摄影生涯,并以自身的理解,讲述了肖尔一直以来的坚持。姜纬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建筑物以及派生出来的“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天性中具有观察-记忆-感受会不断地去辨认、确认交集过的场域,进而“认识我自己”。肖尔作为在观看上具有禀赋的摄影师,“看”这件事的本身于他变得复杂。通过他,有经验的读者从中看见一种清晰而深刻的美国式观察事物的眼光,或者说方式。这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传承和接续,在肖尔之前的沃克·埃文斯、罗伯特·弗兰克,和同时期的威廉·艾格斯顿、罗伯特·亚当斯、乔·斯坦菲尔德等诸多摄影师一样,他们“一辈子都在反反复复运用各种方式看美国,看这片大地上的形形色色。蕴蓄在平凡表象里面的,是无尽而复杂的心绪。”
这次在丽水美术馆看斯蒂芬·肖尔的回顾展,我驻足时间最长的是他的《要素》和《地形》系列,这倒并非说《美国表象》和《不寻常之地》不重要,它们当然重要,但我个人更愿意琢磨相对而言不太熟知的作品。
尤其是《地形》。以前在电脑和手机屏幕上看《地形》系列,总有些困惑,感觉一般,直到在展览现场,我才有所领会和触动,这是美妙的时刻。循着参观路线,在《美国表象》和《不寻常之地》之后看到《地形》,视域是连贯整体的,跟单独看《地形》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看体验和心理感受。
《美国表象》和《不寻常之地》过后几十年,大师起心动念,想要去曾经拍过的地方走走看看。他也付诸行动了,经过几个星期的重游故地,他发现并无大的改观。2020年起,无人机拍摄的便捷可行,促使《地形》系列诞生,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的斯蒂芬·肖尔,可以再一次观看美国。原先只能平视的小镇主街、停车场、房屋、公路、河流、谷仓、田野,在45度俯瞰视角下看得更开阔深远一些,但依然保持着他冷静、明晰的风格特征。肖尔也因此和沃克·埃文斯、罗伯特·弗兰克、威廉·艾格斯顿、罗伯特·亚当斯、乔·斯坦菲尔德等诸多摄影师一样,一辈子都在反反复复运用各种方式看美国,看这片大地上的形形色色。蕴蓄在平凡表象里面的,是无尽而复杂的心绪。
下面四组照片,都是一幅肖尔1970年代拍摄的照片,和他一幅《地形》照片的排列,不是同一个地点,然而,能够察觉到耐人寻味的内在关联。
北卡罗来纳州,1973
蒙大拿州,2020
加利福尼亚州,1974
纽约州,2020
加利福尼亚州,1979
蒙大拿州,2020
亚利桑那州,1974
内布拉斯加州,2021
如果我们想象一个杰出的摄影师,他看到的东西远超一般人,为什么在如此多的感官印象中,他提取留存在意识中的是这些,而不是那些?因为意识是主动的,饱含独有的情感和意义,揭示选择,浸润感知,些许的岁月喟叹。肖尔在《地形》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条小镇主街,而是他的街道,携带着他的性格和身份的标记。这种个体化的意识感知,交织了经验和时间的印记,成就了肖尔。
我认为对于肖尔而言,摄影是一种辨认,这来自于他的经历。在人生历程中,在时间长河中,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辨认并不简单,也并不容易,是甘苦自知很长久的一种辨认。不仅是辨认,还要把辨认确定为一种语言的尺度、精神的尺度。
《地形》系列之一,斯蒂芬·肖尔的回顾展“永久的当下”展览现场
《地形》系列之一,斯蒂芬·肖尔的回顾展“永久的当下”展览现场
《地形》系列之一,斯蒂芬·肖尔的回顾展“永久的当下”展览现场
《地形》系列之一,斯蒂芬·肖尔的回顾展“永久的当下”展览现场
《地形》系列之一,斯蒂芬·肖尔的回顾展“永久的当下”展览现场
《地形》系列之一,斯蒂芬·肖尔的回顾展“永久的当下”展览现场
《地形》系列之一,斯蒂芬·肖尔的回顾展“永久的当下”展览现场
《地形》系列之一,斯蒂芬·肖尔的回顾展“永久的当下”展览现场
《地形》系列之一,斯蒂芬·肖尔的回顾展“永久的当下”展览现场
我们常常说在路上,在路上,肖尔也是在路上。二三十岁的《美国表相》、《不寻常之地》,那时候的肖尔,用米沃什的诗形容:“如果不是我,会有另一个人来到这里,试图理解他的时代。” 所以肖尔去拍照,克制住结论的冲动,让万事万物进入自己,必须是“我”去拍,“我”去见世面,“我”去理解时代。
到了七十多岁的《地形》,大师对摄影依然有热情,旅程通向了古希腊人所说的“认识我自己”,照片拍得好不好看,是否经典,是否艺术,都无所谓了,心心念念的是再去看看。丽水摄影博物馆研讨会上,我亲耳听到肖尔说对他影响最大的文学家是莎士比亚。我记得莎翁《暴风雨》中有这么一句:“我要散步一回,来镇定我的跳动的心。” 此时此刻,回顾肖尔的摄影生涯,这样质朴内敛的热情背后,他从开始到如今每一幅照片里藏得极深的淡淡的伤感,才真正动人。
肖尔再三提及沃克·埃文斯,视为导师,其实弗兰克也是。肖尔和弗兰克确实是两种性情的人,但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从埃文斯那里汲取到了一生的精神营养:忠于自己。
活得具体一点,活在自己在意的人、事、物中间,找到跟现实世界的连接点。我们也可以像保罗·塞尚一样:“首先,他试图清晰地勾勒出地表的形态。然后他纹丝不动地固定在一个位置,观看风景一直到眼睛快从脑袋里蹦出来……他曾说,风景在我体内思考,我是它的意识。” 我们的内部都有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但它需要培育、训练。
所有的大师都殊途同归。
原标题:斯蒂芬·肖尔:一种辨认
姜纬,摄影评论家,策展人,出版策划人。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