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五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唤醒城市里的 “边角料” 空间
当城市“边角料”空间被看见、观赏和使用,我们的城市也将更有生机和活力。
不要轻易忽略,
这些城市的“边角料”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卡尔维诺描绘过一个“两个半边城”,一个是永久固定的,另一个则是临时的,时限一到,就会拔钉子、拆架子,被卸开、运走,移植到另一个半边城市的空地上。
而在现实生活中,在穿梭于大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街头巷尾之际,我们也许时常经过这些“临时空间”。它们看起来像是城市里的“边角料”,被折叠、隐藏起来,尽管有些也许就暴露在街道旁。
“脏乱差”是这些空间的普遍性问题,往更深层的角度去探讨,则是这些空间的“剩余价值”没有被更好地利用起来,并形成城市空间之间的有机连通,使得交通、商业都会在此发生断层,若不加以利用和焕新,长期以来,这些边角料更容易被遗忘,并可能造成安全问题。
△ 城市中“脏乱差”的桥下空间
就如上图,“桥下空间”是最常见的边角料空间了,而上海作为全国最多高架桥的城市之一,再加之后来发展出来的3、4号线等地铁沿线,越来越多的“桥下边角料”空间涌现出来。
“绿地”和“停车场”是桥下空间最容易被植入的两种功能,前者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延安路高架下的延中绿地,尽管如今看来延中绿地的利用率不算高,但确实是初代边角料空间翻新成公共空间的好案例;停车场的案例则较多出现在内环高架和轻轨下。
△ 位于延安路高架南侧沿线的延中绿地
如果说桥下空间还算是离日常生活距离较近的“边角料”空间的话,那么还有诸如工业废地、停止运行的工厂,如果离市区不远,那这些大面积空间的剩余价值和利用潜力,则更大。这些非正规的“边角料”空间,提供了呼吸的空间,具有超现实社会意义,而他们若进行资源再利用,实则是对整个社会体系的价值重构。
△ 2015年第一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已经举办了五届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下称“SUSAS”),实则一直在做“挖掘空间价值”的事情,例如2017年,在浦东民生渡口的工厂内的第二届,2019年,串联起杨浦滨江的第三届,SUSAS把艺术内容植入这些废弃和刚刚开放的空间中,让市民们重回这里,看见城市的另一个面向。
△ 2017年第二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摄影田方方
△ 2019年第三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摄影©田方方
来到2023年的第五届,继第一届后再次来到徐汇滨江的SUSAS,用“共栖”的主题把公众带到徐汇西岸南段,把主展馆放在了曾经的白猫库房,将公共艺术融入工业痕迹之中,此外,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有趣的,被再次利用起来的“边角料”空间。
△ 2023年第五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摄影©田方方
公共艺术+边角料空间=?
从白猫主展馆出发,向北行走,沿途会经过此次艺术季的诸多作品,行至张江港桥,这里是一块被人忽略的地方,原来的老桥被保留与新的滨江步道系统连接,也因此,出现了一块“桥下空间”。
△ 桥下空间亮灯时 摄影©小王
桥下的一处“舞台”
这块桥下空间的特点是层高不高,具备良好的回音效果,经常有市民自发去这里练习和演奏乐器,而这种更为自由的空间环境,也激发了建筑师刘可南与团队用一种轻介入的方式,打造一处“桥下舞台”,以此回应它已存在的自然状态。
材料上,使用稳定性较强的混凝土去迎合公共空间的适应性,并加上红色来引导视觉,同时制作一处钢结构灯带,以营造富有市民化的日常氛围,增强黄浦江畔桥下空间的公共感,也以此让来到这里演奏的市民,获得一种公共舞台的仪式感。
对于城市来讲,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要精致和过度包装的,就好比这块桥下空间,它也许是滨江除了网红打卡地外的又一处空间补充,更市民化,更贴合日常生活。
桥旁的一座“岛”
沿着桥下空间走出来,便可以来到另一处“边角料”空间,显而易见的是,这里同样因为SUSAS而有了一些更具艺术性的处理。
这块空地的主设计师潘山把它化身成一座“岛屿”。岛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岛屿,未被勘探过的区域则是未知领域的留白,两者之间的边界可以被视为文明的边界。
——岛的解读,似乎也迎合了卡尔维诺对“两个半边城”的描绘,而在这里,潘山和团队用景观设计的方式,将这块位置的空白之岛,赋予了新的意义。
所有创作的材料都几乎来自于现场,例如碎石、竹竿,就像是第一批登岛的岛民开垦新生活时的就地取材,也呼应了此次SUSAS的“共栖”主题。
最终,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超现实意义的未来场景,激发观者对于未来文明的思考。
隧道上的“复园”
在滨江步道的另一边,于上中隧道上,有一块临时性的绿地,此前实际上是个苗圃,用于养护这里长势不佳的植物,同时,这里还保留了7处人为筑砌的矮墙。
因为这样的先决定位,景观师郭怡妦和团队决定把这里取名为“复园”,是因为它原先的工业景观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富饶的体系,而汉字“园”也意味着自然与人文共栖的场所,其中有一种更加人文化的转换。
原先场地里的苗圃被保留下来,并利用一些枯槁的树木,建造出一个参与式的儿童游乐场。苏州园林博物馆也参与其中,把博物馆的夜间景观系统植入进来,形成了工业场景与江南园林的并置和复合。
来到复园的那天下午,我们正好看到了孩子们在人工墙面上的创作,这亦是复园设计中的一部分——建造出一个参与式的儿童游乐场。
事实上,这些装置设计和景观园区,和传统的商业性质浓厚的空间、点位相比是简单朴质的,但设计师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用一种天然的、去雕饰的手法,将这些曾被忽略掉的边角料空间,用设计的思路增加一定观赏性和功能性,这些空间也因此从原来的临时性的边界上,潜移默化地转移过来,成为可被看见、观赏、使用的城市空间。
从剩余空间,
到城市「乐园」
在现实生活中,边角料空间是无处不在的,而可以通过一些创意的设计和布置来实现对它们的最大化利用。
从更大的范畴去讲,实际上整个SUSAS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功能,也是在将一个个不同属性、功能价值慢慢失效的空间,用公共艺术方式让它们焕新,让人们重新走进、认识他们,并打开这些空间在往后的长期价值。
就好比这次SUSAS的主展馆白猫仓库,这栋建筑是曾为民族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上海白猫集团厂房,它被留存下来后,成为今年的主展馆。
△ 白猫主展馆©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摄影©田方方
主持白猫仓库改造的袁烽,在综合考量了场地条件、生态目标和预算情况后,通过构建一个立体的坡道楼梯体系,强调建筑与城市、动植物之间的新型关系,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观展环境。而这也在尊重建筑主体性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步行路径。
当人们在层层叠叠向上的坡道和台阶当中行进的时候,既能看到黄浦江,也能享受在树梢上的立体生境花园当中行走的感觉。
虽然这个构筑物是临时性的(甚至也是一种边角料),但是它具有关键的实验性质,设计师们的创意成果,让边角料空间发挥再利用的潜力和优势。
而从整个空间艺术季来看,实则它对空间的关注范围是全市性的。通过“1+6+13” 共20个展区,多空间表达上海“双环、九廊、十区”的生态格局,多维度展示上海在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绿色低碳等领域优秀的实践探索项目。
很多展区也许都曾经是被遗忘被忽略的边角料地带,通过策划与再设计,它们形成的是一个可阅读的故事,让市民再次走进、了解、并且翻阅它们。
这或许也是上海连续举办五届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初衷,通过创意的设计和有效的资源管理,提高剩余空间的资源利用效率,并在经济和环境层面获得好处。
本周,这一届SUSAS闭幕了,但它仍然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可休憩、玩乐、放松的空间,很多空间也会在未来继续深化,为市民开放,成为城市日常的一部分。
在卡尔维诺描绘的“两个半边城”世界里,其中一个半边城市,是石头、大理石和水泥建成的银行、工厂、宫殿、屠宰场、学校等等——这一边原来是临时的,时间一到,它们就会被拔起钉子,运走、移植到另一边的空地上,
而另一边的城市,则是巨大的过山车、旋转木马、摩天轮,还有正中吊着空中飞人荡秋千的马戏团大圆顶帐篷——原来,这才是永久固定的。
面对公共艺术与设计力量,我们的城市将不再“剩余”,而将成为更为充实的“乐园”,更艺术、更生活,也更有生机和活力。
撰文:丁猫、锐裘
原标题:《第五届SUSAS,探寻城市里的 “边角料” 空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