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贮香之盒,慕古添香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香不仅仅是一种气味的传达,更是一种仪式感和精神象征。
古人用香反映了宗教仪式和传统文化,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心灵宁静的追求。
《诗经·大雅·生民》提到“取萧祭脂”“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表示在祭祀中使用了萧木(一种香材)和动物的脂肪,反映了古代祭祀中对香的使用。
《番王礼佛图》(局部)宋代赵光辅作
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焚香逐渐融入佛教礼仪中,成为佛教仪式和修行的一部分。佛教在这段时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与当地的宗教和文化逐渐融合。
敦煌壁画中,手持柄香炉的画面并不少见,更多是作为香器出现在佛事场合。
有宝珠形镇的柄手炉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带有长柄的香炉,源于古印度佛教的独特样式,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土,在敦煌壁画中留下了印迹。手炉一端炉头插香,另一端可手执。
这种香炉用于行走中焚香礼佛,也称为“行香”。至宋代,手柄的样式渐渐消失。南宋程大昌《演繁露》云:“行香’即释教之谓‘行道烧香’也。行道者,主斋之人亲自周行道场之中;烧香者,熟之于炉也。”
在宋代,香文化达到了巅峰,许多香学著作应运而生。这一时期,香在文人雅士中的地位显著提升,香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文化艺术,有关香道、香器、香艺等方面的著作纷纷涌现。
《十八学士图》,唐代,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宋时期,香盒常作为礼物送人,可见香盒受喜爱的程度。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每岁乾元节醵钱饭僧,进香合(盒),以祝圣寿,谓之香钱。”
可见,晚唐以后香盒作为给皇帝的贺礼渐成风气,宋代文人雅士也互赠香盒以表情思。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朝代,香盒的形状、材质和制作工艺都有所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审美和文化特征。
清代 月曼清游图册之“踏雪寻诗”
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流行代手炉,作为取暖用具,其中加入香料,可用作香炉使用。兼具了行炉与暖炉的双重功能。
竹雕海棠式镂空香盒,清中期,故宫博物院藏
此香盒以竹根雕制,器形似乎是仿唐、宋时期的莲花式熏香炉而来。像这种以竹根雕刻的器物并不具备燃香的功能,而是存置树脂香料及香饼、香丸之类的香盒,其镂空可以透发香气。
香具,作为中国香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香道、香事仪式感的重要载体。观复博物馆以香道香具“和合之美”,推出了紫气香韵系列[螭龙莲花香盒] & [九龙呈寿香盒]。
观复此紫气香韵系列龙纹镂空香盒,取馆藏文物元素为设计灵感,使用黄杨木、紫光檀木,结合透雕、榫卯、倒角等传统木艺打造而成。
为方便使用,香盒采用镂空盒盖,内置防火棉,可直接焚薰香品,做燃香品香之用。目前该系列香盒共有两款可选,一款‘螭龙莲花’,一款‘九龙呈寿’。
「紫气香韵·螭龙莲花香盒」
观复紫气香韵「螭龙莲花」镂空盘香盒为榫卯结构天地盖开合方式。
天地盖,开启与闭合,香盒的魅力除了焚香储物,开合也是它的精髓所在。
香盒上盖以紫光檀榫卯包嵌镂雕黄杨木,镂雕图案根据观复博物馆藏【明晚期黄花梨雕螭龙纹花板】门窗装饰题材而来。
观复紫气香韵「螭龙莲花」镂空盘香盒,在方形的盖面上,两条螭龙,圆眼,阔鼻,眼尾细长,极其传神。
绽放的莲花具有多种美妙的特性,既隐喻修者达到一定智慧的境界,莲蓬上的许多孔洞又寓意路路相通。
另外,随香盒附赠两盒盘香,一盒‘藏春香’,一盒‘木樨香’,可置于香盒,燃香品鉴。
观复紫气香韵「九龙呈寿」镂空卧香盒为榫卯结构天地盖开合方式。
香盒上盖以紫光檀榫卯包嵌镂雕黄杨木,镂雕图案根据观复博物馆藏【明晚期黄花梨透雕螭龙八扇围屏】门窗装饰题材而来。
黄杨木木质细腻,木色略黄,善雕小件,运用到香盒上,能够惟妙惟肖地传达木作镂雕之美。
盒盖纹饰,华美秾丽,繁复有致;螭龙似乘云而起,矫矫如生,动感十足;九龙呈寿,吉庆有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