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孝道的内涵如何发生变化
孝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处在一个非常核心的位置,也成就了中国的宗族社会。但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将“孝”这一概念作为道德绑架来看待。养儿防老,本质是利益交换,父母是孩子的天然债权人,把你生下来为的就是要你报恩。林林总总,不一而论。
究竟什么是“孝”?这是一个很难明确回答的问题。《论语》有云: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儒家孝养父母有三个层次: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而在佛家思想的诠释里,孝养父母还有第四层次:孝养父母之智——增长父母慧命,让父母懂得因果,懂得宇宙人生真理,出离轮回,才是真正的孝。
很多人认为,“孝”产生于农耕文明的重老习俗。在中国,“孝”大致产生于商周时期,成熟于汉晋时期,距今至少有两千年历史。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历经多次变革,而“孝”作为一种规范亲子关系的伦理观念,一直在起作用。在农业社会中,老人拥有丰富的生产经验、稳固的社会关系,两代人共同相处的时间也比游牧民族更长,所以老人往往成为一家之主。据考证,在远古时代的日本并没有重老的风俗,而日本重老的起点,恰好是在大陆农耕文明传播开来之后。
“孝”的根本是基于一张很大的关系网,近似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波纹理论”的社会关系,“孝”是人类关系中距离最短、时间最长、血缘最近的一种“爱”。在这种关系网的基础上,“孝”除了本身亲情的含义之外,还含有一层对于社会秩序存在的尊敬与服从。
但是,在经历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后,那个传统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一个急速老龄化的国家中,数亿人离开农村的老家外出找工作。很多人都觉得孝道几乎像古老的寓言故事一样脱离现实,没有考虑到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
虽然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的对人的孝道提出各种要求,儒家关于孝道的思想在中国社会仍然是根深蒂固。按照传统,子女应该和父母住在一起,并在他们年老以后照顾他们。在历史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一传统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安全网。但是,在照顾年迈的父母方面,子女们在生活和经济上都不堪重负,这个传统正在快速地消失。
自20世纪70年代晚期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中国有大量的独生子女出生。近年来,上述现象对这些独生子女来说,尤其具有挑战性。人口学家表示,其中一个结果就是,所谓空巢家庭的数量飞速增加,那些家庭里都是些独居的老人,而他们的子女却在遥远的其他城市建造了自己的新家。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目前,空巢家庭数量超过了中国家庭总数的一半;在一些城市地区,这个数目已经达到了70%。新华通讯社2016年的一篇报道指出,在总数1.85亿的60岁以上老人中,有将近一半都不和子女住在一起,这个现象在上一代人时还是闻所未闻的。
现在,许多中国年轻人都在追求事业和照顾远在老家的父母之间左右为难。这样的焦虑情绪只会继续增加,而且不仅是因为中国仍然缺乏一个真正的老年人社会保障网。据人口学估算,2050年以前,6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将会升至现在水平的三倍;预测结果还显示,中国的年龄中位数将比美国更高,而即使把两国不同的生活成本考虑进去,中国的平均收入也大概只是美国的三分之一。为了减轻父母和子女相隔遥远的影响和父母无人赡养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社会舆论开始倡导“常回家看看”,这也是社会试图解决老年人孤独的一种方式。
其实,“孝”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断在新的历史环境中重新解释自己,修改自己,而又不至于把自己全盘否定。唯有如此,才能既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又满足人们文化上的连续感。
在现代社会,“孝”的本质含义正在慢慢从“顺”转化为“爱”,由单向的“服从”到双向的“支持”。在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孝道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与约束,从而有利于家庭秩序的维持。遵循孝道,社会就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但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孝道”的强大威慑力依然存在。它会使子女对父母怀有敬畏之心,虽不敢做出格的事儿,却也没了亲切感。
而有些家庭则已经摒弃了过去的陈旧传统,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更倾向于朋友,无话不谈。他们互相之间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获得子女的爱,靠的不是一劳永逸的承诺,也不需要任何道德义务,而是通过不断充实自己的世界,用心经营与子女的关系,获得子女由衷的喜爱。但即便子女对父母的世界无法产生兴趣,父母也仍然应该看到人和人之间的边界,在要求子女尽孝的同时,也要给予子女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北大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说过:“孝是最本质的眷恋和一生的牵挂,无法解除。”子女出生后,父母就通过自己的言行将自己的人格慢慢的映照在子女心里,形成最原始的核心人格,父母的人格越健康,一般来说子女的人格也会越健康;一个相对健康的人格,虽然面对社会的种种顺与不顺,也会以比较合适的状态去应对,即便受到挫折一般还是会对生活充满希望,继续前行。所以当子女能够在充满险恶的社会中以较好的状态应对生活时,自然而然会对当初帮助自己形成核心人格的父母充满感激。
走出传统“孝”的观念,就是要打破以往捆绑式的、死气沉沉的被动父母模式,而提倡一种创造性的、不断成长完善的健康亲子关系。孝,是由心而生的敬畏和理解,而不是被所谓世俗和道德的绑架。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