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还记得那位50岁自驾游的苏敏阿姨吗?
还记得那位50岁自驾游的苏敏阿姨吗?
苏敏抖音账号的置顶视频
三年前,因为一句“我想和生活请个假,不做他的妻,不做孩他妈,不围着一日三餐转,不跟着柴米油盐走,只想做回我自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出走的苏敏从家庭走向了人生旷野,也从热搜走进了大众视野。
三年后,苏敏的故事将被改编成电影的消息传出,人在旷野的她,又一次上了热搜。
这本来是一件万众期待的事情。自从那条“开启出走人生”的视频火了之后,苏敏“在路上”的故事就一直激励着千千万万个如她一般处境的女性,《纽约时报》甚至称她为“中国女权主义偶像”。把苏敏的故事影视化,无疑可以让更多人借她之眼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女导演操刀、咏梅主演,剧情梗概围绕“反映中国女性处境与自我突破”展开等已曝光的电影信息也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值拉满。
可惜故事的走向并没有那么理想,电影改编的消息之所以上了热搜,是因为这部根据苏敏从家庭出走、于旷野找寻自我这一人生经历改编的电影,片名的关键词竟然是曾束缚她三十年的“妈妈”。
以苏敏为原型的电影《亲爱的妈妈》豆瓣电影条目页
“妈妈”,这几乎是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学会的词语,它是再温情不过的礼物,有时却也是有着最简单咒语的紧箍——任何人只需念出短短的“妈妈”两个字,就能轻而易举地将奋力逃离的“苏敏们”再度重重“包裹”进母职的陷阱,在这个陷阱中,自我主体与母职角色从来不能兼得。
《坡道上的家》剧照
对于一个女性来说,不管愿不愿意,从成为女性的那一刻起,“母职惩罚”就如同一只深秋的花飞蚊永不停歇地在她的耳边发出“嗡嗡”的声音:
到了一定年纪的女孩子一般会听到“催婚催生”的套路;
生了孩子的职场女性,大概率能解锁“职场歧视”的话术;
放弃工作在家带娃的全职妈妈,生了一个,可能就会被催着“再追一个”……
经年累月的习焉不察中,这嗡嗡声先是入耳,后是入脑,直到入心,将“成为还是不成为母亲?”“生一个还是生两个?”“继续工作还是辞职带娃?”这样的选做题变成了女性的必答题。可惜这嗡嗡的声音,旁人从来听不到。
《82年生的金智英》剧照
总要有人把那只讨厌的蚊子捉来给所有人看个明白。于是同为母亲的写作者、媒体人泓舟写下了《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这本书,她深入访谈了二十余位工作、生活在城市的女性,她们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能力、有资源为孩子提供优质的养育环境、教育条件和亲子陪伴,然而在妻子、母亲的身份之外,她们都需要费尽心力才能保有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甚至为了照顾孩子而不得不调整或放弃自己的职业理想。
《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实拍图
在访谈中,不少妈妈都面临同样的焦虑:如果选择工作,会担心孩子;选择家庭,又担心失去和社会的多维度连接,害怕“母职”成为一座将她们与外部世界隔离开的围墙。无论哪种情况,女性都付出了代价:选择家庭主妇,就会身处主流社会之外;成为职业女性步入如发条般运转的职场,就没有时间或情感能量来照顾家庭。
而无论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女性在成为独立的个体与履行母职之间的斡旋都是不被正视甚至不被看到的隐匿的情绪劳动——人们习惯于称其为“伟大”,然后默认事情本来就是这样,仿佛女性生来就与“奉献”“牺牲”紧紧绑定在一起,而情绪劳动绝无可能被看作是劳动的一种。如同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在《看不见的女人:家庭事物社会学》这本书中曾经指出的:“在诸多的社会学研究中,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女性,要么是隐匿不可见的,要么是表征不足的,她们往往以鬼魂、影子或者刻板印象这样的无实质形态存在。”
绘画作品《疲劳的家庭主妇》
Tired Housewife by Rana Ranan
来源:fineartamerica
我们太需要看到她们的故事了。她们也同样需要倾听者和理解者。因此在访谈时,被访谈的对象都不吝于分享自己的故事,有的人甚至对泓舟说:“你大胆问吧,我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这样,在女性与女性、母亲与母亲们的通力合作下,借由“成为母亲的女性”这条线索,泓舟试着用开拓性的本土访谈和书写,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城市新女性做了一次集体发声。
01
女性不被听见的声音,是这本书的起点
书中的二十多位女性受访对象各自在不同的处境之中,有人辞职做了全职主妇,有人离婚成为单亲妈妈,有人想要两手抓因而忙得团团转,有人身边有靠谱的家庭成员,有的人孤立无援没有退路可言,围墙内外,每个人都品尝着自己的苦辣酸甜。而无论什么处境,所有女性都难免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母职惩罚。
一位受访者大出血生下儿子,从产房直接被拉到icu,与死神搏斗了两天两夜终于睁开眼睛,病床旁的老公握住她的手:咱们一家三口以后一定要好好过日子。一年后,前夫声称自己爱上了别人,元旦前夕,她收到的新年礼物是一纸离婚协议书。
《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实拍图
另一位受访者,本来的工作就是在小公司打杂,生下孩子后,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她边带孩子边考上了律师,职场晋升如鱼得水,孩子的生活也被她安排得井井有条,她和丈夫的地位悄然发生了逆转,两人之间的火药味儿越来越浓,她忍不住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也有受访者是两代人一起带娃。当家里所有人都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任谁都无法再对代际间愈拉愈大的认知鸿沟视而不见。一位追求独立意识觉醒的80后的受访者希望忙了一辈子的妈妈能够做自己,奈何50后的妈妈作为“贤妻良母”忙了一辈子,只觉得自己受到了嫌弃。鸿沟之外,还有泥潭。另一位受访者与婆婆持有不同的育儿理念,却因带孩子终究是有求于婆婆而进退两难。
原生印记、单亲重负、代际冲突、职场高压、教育焦虑等各类议题寸步不停、步步紧逼地向每一个母亲走来。而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几乎所有的女性受访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思: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只有我不行?
《82年生的金智英》剧照
这本书的推荐人,一土教育创始人李一诺形象地把女性所面对的这种困境比作“社会期待的金钟罩”,它把女性严丝合缝地罩在里面,她们不知不觉内化了种种期待,生出对自我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满足这些要求要付出的成本大部分也是她们自己承担的,因而也是在公共领域不可见的。
在李一诺看来,这本书中的一篇篇真实讲述,就是敲开这金钟罩的锤声。如同这本书中所有的访谈都指向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的女性在看似可以选择的背后,会有如此多的左右为难和进退维谷?”
是时候用这样一本记录当代女性成为母亲的困惑、思考与蜕变的书,让“母职惩罚”飞越概念的囹圄,在字字句句的真实讲述中被伴侣、家庭乃至社会直接明了地看到;让每一个被“伟大的母亲”绑架的女性知道,有问题的不是你,你也从来都不是孤身一人。
02
母亲的直觉,记者的提问,学者的写作
作为一名母亲,泓舟对“成为母亲的选择”总是有话要讲。正因为是一名母亲,看见母亲、让母亲被更多人看见,于她而言,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作为记者,泓舟在与受访者交流时有自己的直觉与警觉。
要知道,新华社记者出身的泓舟最擅长的就是提问。在采访中,她始终从女性的主体地位出发,而不是将女性作为一个客体或对象来提问。
她还给自己立了两个规定,一是,所有问题的提出都不能是为了证明心中已经预设好的答案,而是要在耐心倾听中发现每一个个体的具体困扰;二是,绝不带着陈旧的认知框架提问,相较于“身为职场女性你如何平衡好婚姻、家庭还有工作?”这类多少带着一些旁观者似的隔岸观火、可能只能得到一些大而模糊的回答,她更倾向于问出“成为母亲之后你如何重新安排个人时间?”“在育儿过程中你是否明显感受到丈夫的支持?”这种更有切身体会、更能让受访者有话可说,也更能反映问题本质的“小切口”问题。
纪录片导演、战地记者周轶君曾这样评价泓舟的采访:“采访日常,千倍难于采访战地,因为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更温柔的体察。泓舟这份珍贵的社会观察,展现了中国城市女性作为母亲的生命细节。”
其实,这并不是泓舟第一次为展现母亲的生命细节所做的努力。
泓舟开设的《母职难题》音频栏目介绍
今年夏天,她在一个音频节目平台开设了《母职难题》的书单推荐栏目,尝试从心理、社会、文化、医学等不同角度,去体会与解读母亲身份作用于女性身心的变化,讨论母职带来的种种问题,希望更多人可以抛开诸多固有观念的束缚,重新看待生育、工作与家庭,学会尊重母职的复杂意涵,更尊重每个人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节目中,泓舟推荐了10本与母职难题有关的书,更多的参考书目会出现在《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这本书中。事实上,在记者的身份之外,泓舟在写作中亦表现出了一名学者的特质。她的成文绝非单纯的采访实录,更有一条条故事线的交织、理论与现实的对话。在她的笔端,思考的痕迹与灵光一现的瞬间随处可见。
《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实拍图
在忠于内心的采访与忠实的记录的基础上,她从具体而微的生活肌理着手,用大量简洁易懂的学术评论将视野延伸到社会结构与观念的分析领域,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擎教授看罢此书,称其为“精微的观察,犀利的质疑以及审慎的思考”。从诉诸笔端到付诸书页,泓舟的工作暂告一段落,你我的观察、质疑与思考才刚刚开始。
03
“为什么他还是他,我就不一样了呢?”
你是否也曾发现,当一个家庭面临工作与育儿的平衡困境,女性总是牺牲的第一顺位,而所有人都默认这是理所应当的。
你是否也惊讶于,我们对“全职妈妈”的称呼习以为常,却几乎从来没有听到过“全职爸爸”这个叫法。
你是否会想不通,为什么妻子身旁的丈夫,总是似乎丝毫也没有受到角色转变的困扰。
《傲骨贤妻》剧照
为什么会这样?
想要寻找答案的泓舟往前多走了一步。作为一名母亲,她深知育儿并非一个人的事情,父亲乃至其他家庭成员的想法对于理解母亲的生育选择和养育方式等问题同样至关重要;因此她的采访并未止步于女性,除了为人母者,她还采访了8位父亲,等待他们回答的是这些问题:
“在育儿、家务上和妻子有着怎样的分工?”
“结婚前是否有讨论过家务的分工合作?”
“成为父亲后,心理上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是否会和女性一样遇到工作、生活、家庭的选择问题?”
“在育儿过程中如果发生分歧,夫妻双方如何处理?”
《82年生的金智英》剧照
答案并不出人意料。几乎所有受访的男性都承认,自己和妻子并没有在婚前就婚姻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真正的讨论。在与男女的交谈对比中,泓舟还发现,女性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劳碌操心的程度远胜于她们的丈夫,女性会让自己站在问题的靶心,主动成为家庭里那个兜底的人,而大部分的丈夫不会有这样的认知和主动的要求。女性所遭受的母职惩罚再次被“证实”。
一起被“证实”的,还有整个社会如同集体无意识般对母职惩罚的无视——无意识在于,它只关乎性别,总是潜移默化。
别忘了,即便成功如维多利亚,在与贝克汉姆的婚姻中,也难逃母职惩罚。每当贝克汉姆在比赛中状态不好时,维多利亚总会被认为是贝克汉姆不能专注足球的“祸水”首先遭到责难;而在大家为贝克汉姆欢呼的时候,没有人会觉得这应该归功于维多利亚在家庭中的付出,更没有人记得,作为曾享誉国际的少女天团“辣妹组合”的一员,维多利亚的光芒,并不比贝克汉姆黯淡。然而,鲜有人会透过贝克汉姆的完美形象看到为了制造这一完美幻象,作为妻子和母亲的维多利亚曾做出过何种牺牲。
《爸爸去哪儿》海报
《妈妈是超人》海报
如果你稍加留意会发现,在近些年来层出不穷的父母育儿类观察类综艺中,以爸爸为主角的节目往往更受欢迎,其中,爸爸带娃类节目的名字往往是《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这类提示如“短途旅行”般经历的关键词,爸爸的角色也像是“陪玩”;而以妈妈为主角的节目名字却能直接拔高到《妈妈是超人》,在暗示妈妈无所不能的同时,也默认她们的工作将会“24小时*7天”地永不停息。
需要看到的是,对父母角色的固化并非只“绑架”了母亲。当女性在工作和育儿间忙得脚不沾地,受访的8位男性最为普遍的时间困境则是被上班、加班和应酬占据了大部分的精力,挤压了和孩子相处、交流情感的空间。如同女性所面临的母亲惩罚一样,男性的“时间贫穷”既有主动的个人选择,也有工作环境竞争激烈的无奈。
好在看到问题,就是改变的开始。已经有受访对象开始思考如何重新分配自己和配偶的时间,不是依靠个人的力量,而是在家庭内达成较为平衡的分工。这本书中也记录了诸如此类的男性观念转变与当下家庭内部变革的具体表现。
《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实拍图
作为一本旨在让整个社会重新审视母职意义所在的访谈实录,它并不希望将男性推向女性的对立面,而是想踏入问题的本质,从女性抛开母亲身份成为渴望成为的自己开始,从男性在家庭中为女性腾挪出更多的空间开始,从让每个人都认识到生育不应该是仅限于家庭内部的决定开始,去到职业女性权益保障、男女职场生涯设计、公共育儿制度等社会层面,让婚育问题不再是一座只落在女性头顶的大山,让母职惩罚不再是一张只环绕女性身体的金钟罩。
这并不容易,但值得为之努力,不是吗?
《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
泓舟 著
开拓性的本土访谈与书写
城市新女性的一次集体发声
刘擎、周轶君、李一诺、郝景芳温柔推荐
原生印记、单亲重负、代际冲突、职场高压、教育焦虑……
当代女性成为母亲的困惑、思考与蜕变
需要伴侣、家庭乃至社会的倾听
与二十多位困境中的妈妈促膝交谈
开拓性的本土访谈与书写,城市新女性的一次集体发声
原标题:《“中国女权主义偶像”又上热搜了,这次不是离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