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短时休息与体育运动如何提升儿童的大脑和心理健康
2023年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在中国的宣传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就在前不久,多地中小学消失的课间十分钟成为热议的话题。而诸如开学后儿童精神科爆满等新闻则更加凸显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现状,这个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与课间休息消失、课业压力过大显然也存在关联。
2023年11月15日,四川省华蓥市,双河二小的课间10分钟,学生们来到教室外参加趣味活动。
我国的课间休息时间大多是10分钟。世界范围内的小学生课间休息通常在5-15分钟。比如英国小学通常在两个1小时授课之间有15分钟休息,其他地方也大同小异。课间休息虽然短,却不能随意省略,脑神经科学和儿童心理学领域的众多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人类的大脑并不是一个能持续集中注意力和工作的器官。成年人能维持高度注意力在一项工作上的时长大约是15-20分钟。这也是番茄工作法25分钟工作和5分钟休息节律的设计基础。两段工作学习间隙的短时休息,并不单纯是让大脑放空。大脑在这期间实际上在进行一些非常重要的工作。2012年南加州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脑成像研究发现,大脑在静息状态时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在积极处理大量信息。大脑在这期间进行的活动主要是巩固记忆、反思刚才学到的经验和进行长远计划。两段学习中间的短时休息有助于保持大脑的健康,对理解文本和发散思维等认知能力非常有益[1]。也就是说,休息并非在放空,不仅没有浪费学习时间,反而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因此,短时休息对学习至关重要。
这种益处不仅体现在学习效果上,更延伸到心理健康。尤其对于中小学生,研究发现,规律的课间休息有助于减少破坏性行为的发生。短时休息加上运动能够提升学生的行为表现,学生们对活动越投入,完成任务时的注意力也更集中[2]。这也许和许多人的直觉相反:并不是限制了儿童行动自由就能减少他们的行为问题,相反,剥夺儿童的体育活动,令他们的大脑得不到休息,无法排解压力,反而可能增加他们的行为问题。
在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制度里,课间休息尤其是休息间的运动被完全忽略了。在高负担高压教学形式下,儿童得不到足够的体育运动锻炼。体育课被其他主课挤占的情况早已开始,如今连课间十分钟可以活动身体的时间也在消失。而事实上,儿童心理学越来越看重研究体育活动和儿童大脑功能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篇总结了1990年到2014年为止包含动物研究和人类脑成像研究的综述论文[3]认为,人类大脑的发育会从儿童时期持续到青少年时期,尤其是负责高级任务管理的前额叶区域和负责记忆力的海马回。许多动物研究发现运动可能通过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得以促进海马回中神经元和血管的形成以及神经突触的可塑性,这进一步有助于促进依赖海马回进行的学习和记忆活动。在儿童研究中也发现,身体健康的孩子在执行能力、信息处理速度和学业表现上都比不那么健康的孩子更好。身体健康的孩子海马回容积更大,这关系到更强的关联记忆能力(记忆物体、地点、人或事件之间任意或间接关联的能力)。身体素质好的孩子在执行任务时大脑成像呈现出更鲜明的分区,这说明他们的大脑能更灵活地调用不同神经网络。这些孩子也能更有效率地分配注意力,自由改变认知资源的投注方向以应对不同情景,这一能力体现的是执行控制力。而体育运动的作用就是促进神经网络的灵活调用。
近些年,尤其是自新冠疫情以来,全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疫情前十年,年轻人群中持续的悲伤和绝望感以及自杀倾向与行为已经上升了40%。2021年一个横跨美国88家儿童医院的调查发现,从2007年到2021年,10到24岁青少年的自杀率上升了62%。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是一个全世界都在面对的挑战。
从一些数据来看,国内的情形相对乐观。《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相较2020年有所下降。报告中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相比2020年的抑郁风险检出率(19.0%)有所下降。这个调查结果也许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通知》强调要提高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随后推出的包括“双减”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有关。然而“双减”政策无法从根本上减轻学校和学生面对的升学压力,2022年观察到的抑郁风险下降趋势是否能稳定保持,还需要继续观察。
在这套系统下挣扎的不仅是学生,逐渐升压的教学同样也在摧毁教师的精神健康。按照“双减”要求,老师每天要额外多工作至少两个小时,帮助学生在校完成作业或负责课后托管、辅导;同时教师需要完成的行政任务和杂物也日渐增多。取消的课间休息也同样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2019年一篇研究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的荟萃分析指出,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从1998到2014年以来呈现持续下降趋势[4],导致这一趋势的可能是教师们面临的极高职业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于工作制度和环境的频繁改变、大量和教学工作无关的杂务、过度强调竞争的氛围和低收入带来的低社会经济地位。
来自于现有社会结构的升学压力导致的竞争和教学压力无法短期得到改变,正因如此,对于教师而言,几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也不应该被取消。研究表明工作中的小憩对恢复精力至关重要。放松精神,反刍体验,进行一些让神经得到喘息的活动,比如社交、小睡,都能增加积极的情绪,提高效率,避免个体过快迎来职业枯竭[5]。
课间十分钟消失引发的讨论可能会带来一些改变,这难能可贵。但让中小学生面临过高压力的政策绝不仅止于此,整个系统的调整和改变需要全社会持续不断的努力。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试着在压力和每一个鲜活个体的精神健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参考文献:
1、Immordino-Yang, M. H., Christodoulou, J. A., & Singh, V. (2012). Rest Is Not Idleness: Implications of the Brain’s Default Mode for Huma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7(4), 352-364. https://doi.org/10.1177/1745691612447308
2、Committee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Environment;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 Institute of Medicine; Kohl HW III, Cook HD, editors. Educating the Student Body: Tak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o School.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 2013 Oct 30. 4,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Effects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01501/
3、Khan, N. A., & Hillman, C. H. (2014). The relation of childhood physical activity and aerobic fitness to brain function and cognition: A review. In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Vol. 26, Issue 2, pp. 138–146).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Inc. https://doi.org/10.1123/pes.2013-0125
4、Yang, R., You, X., Zhang, Y., Lian, L., & Feng, W. (2019). Teachers’ mental health becoming worse: the case of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70, 102077.
5、Fritz, C., Ellis, A. M., Demsky, C. A., Lin, B. C., & Guros, F. (2013). Embracing work break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42(4), 274-280.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