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星舰飞得更远抵达太空,成功测试热分离,马斯克:人类命运的岔路口

澎湃新闻记者 张静
2023-11-20 17:06
来源:澎湃新闻
未来2% >
字号

·二次试飞的星舰系统比4月的首秀飞得更远,也首次在真实飞行环境中测试了热分离技术,加固后的发射台没有再炸出大坑。“这是人类命运的岔路口。”马斯克在发射结束后如此评价星舰,“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一枚火箭可以让所有生命多行星化。”

·在SpaceX的工程理念中,“唯一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物理学定律能推导出来的规则,其他一切都只是建议。”因此,比起依赖地面测试,SpaceX更愿意接受试飞期间的风险,与传统研发模式相比,这样做能够更快速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星舰点燃一级超重助推器的33台发动机,火箭稳稳升空。

11月18日,SpaceX星舰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起飞,执行第二次轨道级测试飞行任务。一级超重助推器爆炸,二级星舰飞船抵达太空但失联。

二次试飞的星舰系统比4月的首秀飞得更远,也首次在真实飞行环境中测试了热分离技术,加固后的发射台没有再炸出大坑。“这是人类命运的岔路口。”马斯克在发射结束后如此评价星舰,“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一枚火箭可以让所有生命多行星化。”

一向拥抱爆炸、包容失败的SpaceX用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思维造火箭,坚信可以通过飞行与爆炸来学习如何更快更便宜地制造更好的火箭。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的龙雪丹等人撰文指出,超重-星舰在短期内提升设计可靠性,得益于SpaceX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大胆的创新。在SpaceX的工程理念中,“唯一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物理学定律能推导出来的规则,其他一切都只是建议。”因此,比起依赖地面测试,SpaceX更愿意接受试飞期间的风险,与传统研发模式相比,这样做能够更快速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是如此,SpaceX才能根据首次试飞中获取的大量实测数据,对超重-星舰进行了1000多项升级改进。

人类命运的岔路口

“人类命运的岔路口。”11月19日,就在SpaceX星舰二次试飞的第二天,SpaceX创始人马斯克在社交媒体X上表示,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一枚火箭可以让所有生命多行星化。

就在前一天,这枚大火箭星舰点燃一级超重助推器的33台发动机,火箭稳稳升空,一级超重助推器和二级星舰飞船成功分离。但超重助推器最终在墨西哥湾上空炸成火球,SpaceX表示,助推器经历了一次计划外的快速解体。剩下来的第二级星舰飞船依靠6个发动机以更快的速度前进,短暂继续它的旅程。不久后任务控制中心与星舰飞船失去联系,火箭第二级丢失。

飞行大约11.5分钟后,SpaceX证实数据丢失,表明星舰没有按计划飞行。随后,飞船的飞行终止系统被触发,以防止其偏离航线,从而提前结束了试飞。

二次试飞的星舰系统比4月的首秀飞得更远。据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SpaceX的目标是将其送到接近轨道速度,大约为每小时28000公里。星舰后来爬升到离地球表面约150公里的高度,到达了太空边缘。美国政府认为地球表面以上80公里处是外太空的边缘。国际上,位于海平面以上100公里的“卡门线”常用来标记地球和太空的边界。

升空后,指标显示星舰33台发动机工作正常。

相比4月星舰首飞时的33台猛禽发动机中,两个发动机在飞行过程中失灵,第三个发动机忽明忽暗,而二次试飞时33台猛禽发动机正常工作。要知道,即使在地面测试时,SpaceX也很难让所有这些聚集在火箭底部的发动机同时持续启动。今年8月的静态点火试验中,33台发动机中29台正常工作,其中4台发动机过早关机,测试在2.74秒后结束,比计划的5秒更短。

发射结束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比尔·尼尔森(Bill Nelson)11月18日在X上表示,“祝贺在今天的飞行测试中取得进展的团队。太空飞行是一项大胆的冒险,需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大胆的创新。今天的测试是一个学习、然后再飞行的机会。NASA和SpaceX将把人类送回月球、火星和更远的地方。”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X上分享了星舰的热分离渲染图片。

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11月18日表示,发射异常导致火箭损失,目前还没有人员伤亡或公共财产损失的报告。11月19日,FAA再次表示,FAA将监督SpaceX领导的事故调查,以确保SpaceX遵守FAA批准的事故调查计划和其他监管要求。

马斯克则在社交媒体上X不断分享星舰的发射图,并表示“由地球上的人类制造”、“太空探索的未来是光明的”。

首次展示热分离技术

今年4月20日,星舰从美国得克萨斯州起飞,执行首次轨道级测试飞行任务,但升空后不久就遇到了问题,SpaceX下达了自毁指令,随后星舰在墨西哥湾上空摧毁。二次试飞是星舰4月首飞任务的重演,试图完成首飞未能完成的任务,并首次展示用于超重助推器猛禽发动机的热分离系统和新的电子推力矢量控制系统。

其中,“热分离”技术是这次发射中最大胆、最棘手的设计变化。通常情况下,传统火箭一级助推器的主发动机停止,然后火箭第二级在分离后点火。但星舰的二次试飞是在一二级仍相连的情况下,二级开始点火。SpaceX在星舰助推器的顶部增加通风口和重型隔热罩,让火焰逸出,马斯克表示,这种方式不会令火箭爆炸,它还给了第二级一个很小但很重要的推力,使火箭的有效载荷增加大约10%。

苏联曾使用过这种热分离的方式,但马斯克说这是SpaceX第一次尝试,也是“飞行中最危险的部分”。据CNN报道,SpaceX曾表示,如果星舰顺利通过热分离,就认为这次任务成功。

SpaceX表示,星舰的热分离是第一次在全长120米尺寸的火箭上成功完成。

SpaceX则在X上表示,星舰的热分离是第一次在全长120米尺寸的火箭上成功完成。“观察星舰分离后上面级的3个中心发动机的万向节,就在它们为热分离而点火前,发动机向外倾斜,将排气导向级间的排气口,然后重新定心升空。”

但在热分离后,超重助推器开始失去控制,并在几分钟后爆炸。SpaceX原本希望重新点燃超重助推器发动机,引导它受控着陆。SpaceX质量系统工程高级经理凯特·泰斯(Kate Tice)在发射直播中表示,热分离是非常动态的,“我们知道助推器有可能无法幸存下来,但我们将利用这些数据,找出如何使助推器更好地用于下一次的热分离。”

星舰首飞提供了大量经验教训,直接促进了火箭和地面基础设施的升级。为了防止再次发生发射台炸出大坑的情况,这次发射时,发射台用了35300立方英尺的高强度混凝土加固。SpaceX还在发射台下安装了一个喷水系统,用于减缓助推器33台猛禽发动机产生的巨大能量。该喷水系统包括火箭下方的厚穿孔钢板,通过钢板喷水来抵消33台猛禽发动机同时产生的热量和声波能量。

马斯克表示星舰发射台状况良好,下次发射时无需翻新水冷钢板。

11月20日,马斯克在X上表示,“刚刚检查了星舰的发射台,它的状况非常好!下一次发射时不需要翻新水冷钢板。祝贺SpaceX团队和承包商如此迅速地设计和建设如此强大的系统。”

拥抱爆炸快速迭代

一向拥抱爆炸、包容失败的SpaceX用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思维造火箭。它坚信可以通过飞行与爆炸来学习如何更快更便宜地制造更好的火箭,而不是仅仅依靠地面测试和计算机建模。

今年4月首飞爆炸后,SpaceX表示,“通过这样的测试,成功来自于我们所学到的东西,今天的测试将帮助我们提高星舰的可靠性,因为SpaceX寻求让生命多行星化。”马斯克当时则表示,为准备几个月后的下一次测试学到了很多东西。

二次试飞前,SpaceX就表示二次试飞是将星舰置于真实飞行环境的另一次机会,以最大限度地提高SpaceX的学习能力。“快速迭代开发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完全可重复使用的发射系统,能够将卫星、有效载荷、乘员和货物运送到各种轨道,以及地球、月球和火星上的着陆点。”

二次试飞后,SpaceX表示,星舰在超重助推器上全部33台猛禽发动机的动力下成功升空并完成级间分离。“通过这样的测试,成功来自于我们所学到的知识,今天的测试将帮助我们提高星舰的可靠性,因为SpaceX致力于让生命进入多行星。”

星舰升空。

当然,二次试飞的结果或将影响星舰后续开发和美国重返月球任务。NASA计划通过阿尔忒弥斯任务将首位女性和首位有色人种送上月球表面,为长期驻留月球、通往火星铺路。据CNN报道,NASA在火箭系统上投资高达40亿美元,目标是使用星舰将宇航员运送到月球表面,执行NASA阿尔忒弥斯3号任务。

阿尔忒弥斯3号任务将于2025年载人前往月球,依靠人类着陆系统登陆月球。SpaceX还将在阿尔忒弥斯3号任务前执行一次无人登月演示任务。此外,在阿尔忒弥斯4号任务中,SpaceX将在2027年提供第二次载人着陆演示任务。也就是说,如果一切进展顺利,SpaceX将参与阿尔忒弥斯3号和阿尔忒弥斯4号任务,两次载人登月。

尽管二次试飞依然逃不过爆炸,但NASA探索系统开发副局长吉姆·弗里(Jim Free)11月18日在X上表示,每一次测试都代表着距离用阿尔忒弥斯3号星舰载人着陆系统将第一位女性送上月球的目标更近一步。“期待能从这次测试中学到什么,让我们更接近下一个里程碑。”

    责任编辑:郑洁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