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艺术与设计教博会上海举行:看教学的创新理念和未来愿景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2023-11-19 08:22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上海西岸艺博会余韵未散,11月18日,西岸艺术中心B馆迎来了第四届“FutureLab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与上周末指向商业的艺博会不同,这一周的教博会则聚焦艺术青年力、探讨艺术教育。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巴塞尔设计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温州肯恩大学以及西郊利物浦大学等院校展示各自教育和研究成果,“Ambition!Award 毕业生作品大奖赛”则以作品征集评选的方式呈现当下艺术教育的面貌。

西岸艺术中心B馆开启第四届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

据悉,第四届教博会延续前届对于教育和创意领域趋势和热点的探讨,同时更专注于讨论新兴技术对现代艺术教育和设计创新领域的影响。在聚焦青年艺术家,鼓励他们在不断融合的环境中保持独特性并坚守对艺术的热爱的同时,也强调在各院校中个体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对参观者而言,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创新设计理念和概念的机会,同时感受到艺术设计领域的学生们对未来的愿景。

第四届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现场

家庭编年史课程展,看到每个家庭的历史

走入西岸艺术中心B馆,最为醒目的是一个橘色盒子,其中家庭场景的微缩模型,及边上简单的“大事记”时间表,讲述着一段段家族史——这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的“事出有因——家庭编年史课程展”。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的“事出有因——家庭编年史课程展”入口

往里走,在交叠的空间中,还可以看到与家庭场景微缩模型对应的家族编年史剧集大纲、家族照相簿、家乡情景渲染图及家乡城市地图等多重讲述。

“我从2014年开始给学生上叙事类的课程,但面对20岁上下、阅历有限的学生,发现他们难以架构出虚构的故事。渐渐地,我们把目光转向每个人自己的家乡和家庭,发现了其中丰富又独特的讲述。”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牟森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

“事出有因——家庭编年史课程展”展览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成立于2015年。牟森作为创始系主任。对于“媒介展演(Media Scenography,媒介透视)”的概念,他对应到了展开、演化和透视三个媒介动作——展开家庭变迁,演化社会进程,透视国家图景。其中核心课程为叙事工程。通过对家庭编年史的构建将视觉叙事、场景设定等概念融入课程中。“媒介展演系成立9年来,上过这门课程的本科生共165人,在此根据场地条件,选择了四个年级共79位同学的作品。他们以各自的家庭、家族和家乡为叙事对象,通过开掘家庭、家族和家乡这些辽阔的、取之不尽的叙事矿藏,获得看待、呈现事物和事情的能力。”

“事出有因——家庭编年史课程展”展览作品细节

在展览中,一个个被放置在华丽凿花画框中的微缩场景,让每一个家充满了欧洲古典油画的仪式感和叙事性,也让人对场景背后的家庭故事充满了好奇。

“事出有因——家庭编年史课程展”中,张照林制作的家庭微缩场景

在记者驻足观看张照林的家庭微缩场景时,恰巧她本人就在作品边。“这是我七八岁时记忆中的家。小时候,父亲一直外派在国外工作,他每次回来都会带很多礼物,”张照林说,“可是虽然家里面有很多来自国外的礼物和好吃的,但只有我一个人,父母都不在身边。这个场景表达了我儿时的孤独印象。”对照家庭微缩场景边的“大事记”,张照林2001年于河南南阳油田出生,而她的父亲在2000年开始被外派出国工作。2018年,她去郑州读高中并准备艺考,而父亲在这一年成立了公司。2020年,张照林考入中国美院,这件作品是她大二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其他还包括有3万字左右的家族编年史剧集大纲等。

张照林制作的家庭微缩场景细节

“这门课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三个核心能力——认知客观对象、梳理结构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学生需要重新了解和看待自己的家庭、需要规模和长度的把握,以及将情感放到作品中。”牟森说。

“事出有因——家庭编年史课程展”与家庭微缩场景对照书写的家族编年史剧集大纲(每篇近3万字)

细看的作品,79位“00后”学生,书写着的家庭编年史,⽣⽼病死、苦与痛、爱和荣耀融于文字,让人想到了卡尔维诺对鲍⾥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格医生》的评价:“不是⼤⼈物创造历史,也不是⼩⼈物。历史运作如植物王国,如春天树木的转变。”

师生共建,看绘画雕塑与数字前沿交融

中国美院媒介展演系的“事出有因——家庭编年史课程展”属“院校展览单元”。在这一单元,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带来了“Inter-Youth 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绘画的理由”。正如名称所示,展览围绕“开始绘画的理由,坚持绘画的理由”展开,通过多样性的创作风格,涵盖现实生活、情感捕捉、传统文化、历史探索以及跨媒体尝试等,阐释绘画对于他们的意义和创作动力。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展位“Inter-Youth 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绘画的理由”

这一部分,以两人一组(一个空间呈现二位艺术家)的形式,呈现20组杰出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和研究案例。在带有对话意味的展陈中,分享个人经历,展示他们对绘画主题的思考和实践。“虽然展出的艺术家都有学院背景,他们的成功并不在于所受过的学院教育,而是在社会的自我教育。这次我们去评委化、去学院化,艺术家由自荐和互荐的方式选择,这是中国美术学院在艺术教育创新上开了一个先河,也是契合了这个时代。”Inter-Youth发起人、艺术总监井士剑说。

第四届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现场

此外,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则强调将生物学思维融入设计过程,通过跨学科合作,探讨生态与未来生命的关系,试图以非人类视角重新审视世界。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纽约大学等也突出了在新媒介的时代,艺术教学的实验性、实践性,其展品涵盖了数字媒体设计、人工智能设计等领域。

巴塞尔设计学院展位

巴塞尔设计学院的展览“Basel Graphic Design Reimagined”在传承平面设计历史的同时,重塑21世纪的“瑞士风格”,展示学院历史中的平面设计大家如Emil Ruder,Armin Hoffman,Wolfgang Weingart等的代表作品,以及现任导师、校友的设计作品,包括海报、字体、书籍设计等,旨在让观众深入了解瑞士设计教育的理念。西郊利物浦大学呈现的展览“通过人工智能探索结构性空气网:一场由生物启发的艺术之旅”融合科学、生态学和建筑学。

西郊利物浦大学展位

在这一单元中,不仅展示了院校的教育和研究成果,也凸显了个体教师在塑造学院风采方面的关键作用。因为教师的理念不局限于传统教学,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与科技,打开更大的视野。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展位

评选性质特展,更多元的教育形态

除了院校外,学生个人也可以通过提交自己的作品和艺术方案参加教博会。“Ambition!Award毕业生入围作品特展”和“大华银行校园水墨艺术大奖”的展出则带有评选性质。

第二届“Ambition!Award 毕业生作品大奖赛”入选作品

其中,第二届“Ambition!Award 毕业生作品大奖赛”在经过层层评选之后,最终入围的近120组学生作品。入围者分别来自阿尔贝蒂娜都灵美院、威尼斯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阿尔托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山西传媒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江南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信阳师范大学等,专业背景也涵盖了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艺术与文化管理、影像、绘画、平面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众多学科。

在这些来自不同学院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展示了多元多样的风貌,但表达自己和自己的内心是入选展览的年轻创作者共同的主题。

毛威,《湍势吼千牛》(第二届“Ambition!Award 毕业生作品大奖赛”入选作品)

信阳师范大学研二学生毛威入选的是一件相对传统、但功底扎实的油画作品《湍势吼千牛》,这件作品以俯视角度和平行透视的手法,表现出大面积瀑布飞流直下和相互激荡的壮观景象。

“在面对黄河壶口瀑布时,我为之震撼。当时便下定决心要用画笔记录下来。作品名字体现犹如成千头牛一起奋力奔腾,表现出瀑布一泻千里的震撼场面。”毛威对澎湃新闻说,“在表现技法上,我采用横构图,瀑布占画面的五分之四以表达瀑布的壮观, 画面中间部分采用做肌理的手法,更加突出碰撞出浪花的真实效果。”

香港城市大学在读研究生陈力作品《无岸》和《漂根》(第二届“Ambition!Award 毕业生作品大奖赛”入选作品)

在120组中,还有一组来自香港城市大学在读研究生陈力的作品也颇为引人注目。他以玻璃、木块、水、钢丝构成的《无岸》隐含着漂泊和自我封闭。与之对应的是其另一件作品《漂根》中悬挂着400多张火车票,表达的是现代人所普遍遭遇的生存状态,而创作者自己出生于贵州,目前在香港就读,其创作也是自己内心最直接的表达。

在另一处以“墨华新声”为主题的艺术空间内,展示了“大华银行校园水墨艺术大奖”的获奖作品。

“墨华新声”展览作品

据悉,“FutureLab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将持续至11月26日。其中公共论坛单元将以开放招募的形式,欢迎自由演讲人和自由学员参与进来,共同发声。“公共论坛”可接受的形式包括公共讲座、对谈,工作坊等,邀请艺术家、策展人和收藏家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和见解。此外,Free talk环节将深入探讨艺术圈的生态、艺术机构运营,以及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发展前景等议题。

第四届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现场

    责任编辑:顾维华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