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忆文人大师的相貌风度,皮囊则一,灵魂有味 | 此刻夜读

2023-11-19 17: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朱洪涛 文学报

上世纪30年代《清华暑期周刊》有一个“教授印象记”专栏,刊发一系列文章谈教授风度。这些清华教授在学生笔下形态各异,相貌是有好有坏,穿着打扮各异其趣,有人古典有人现代,有人不修边幅满不在乎,有人装点修面英姿笔挺,不过共同之点是皮囊则一,灵魂有味,学问好。

文/朱洪涛

刊于2023年11月16日《文学报》

上世纪30年代的清华大学出过一本名为《清华暑期周刊》的刊物。这份刊物1932年创刊,1936年停刊,存留时间并不算长。《清华暑期周刊》在1934和1935这两年办了一个“教授印象记”专栏,刊发一系列文章谈教授风度,主要撰稿人是清华校内学生,但文章一般不署名抑或署笔名。文字篇幅短小,写法轻松灵活,文风亲切自然。因为是即时描写,且描写对象是上课的师长,字里行间没有隔膜和生疏,没有过分美化,情感流露真实爽利,读来使人忘倦,好似《世说新语》一般。这些清华学生的写法一般都会集中于教师讲课状态的描写,这是题中应有之义,而我却特别关注学生笔下老师形容样态的描写,这些似乎更有意趣。

清华旧照 资料图

史学系的雷海宗讲课一向受学生好评,何兆武在《上学记》中对雷海宗惊人的记忆力有十分形象的描写。这位学生笔下的雷海宗此时不过32岁,大约是在某个冬天的上午,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一百多人,窗外狂风大作,大家都在等着雷先生的出现,请看他的出场:“一件棉衣在风中飘荡得举了起来,项上的围巾圈得也真紧,又要赶路又要与风抗争,挟着个皮包斜着身子那末急急的走是真要上点儿劲的,然而他终于走进课室了!于是他摘下那顶旧呢帽放在台子角上,一枚校徽老是倒插在上面,他真也没功夫管这些,你看,喘着气,脸上的红潮还来不及退,他就在黑板上写了个‘战国之社会经济’信口讲了下去……”雷海宗讲课“轻快,流利,生动”,能让枯燥的历史在学生心中活跃起来。看来雷海宗在西南联大时期颇受学生欢迎,其实早在清华这一时期已经种下了种子。

史学系另一位教授陈寅恪在学生笔下是这样登场的,待铃声响起,大家就会看到一位里面穿着皮袍,外面套着蓝布大褂青布马褂的先生,“头上戴着一顶两旁有遮耳的皮帽,腿上盖着棉裤足下登着棉鞋,右手抱着一个蓝布大包袱,走路一高一下。”陈先生在这位学生眼里相貌毫不起眼,甚至感觉有一丝古董气息,于是送给陈寅恪这样一个称号:“纯粹国货式的老先生”。不过这位学生的写法很明显是欲扬先抑,最后他在和同乡聊到谁是清华园最好的教授这个问题时,大家异口同声回答:陈寅恪。

雷海宗 陈寅恪

陈寅恪的好朋友、多情的吴宓在学生笔下的形貌却是如此:吴宓的脸,“倒是一种天生的禀赋,恢奇的像一幅讽刺画。脑袋像一颗炸弹,而一样的有爆发性,面是瘦黄,胡须几有随时蔓延全局之势,但是每晨刮的整整齐齐,面容险峻,颧骨高起,两颊瘦削,一对眼睛亮晶晶的像两粒炙光的煤灰——这些都装在一个大长的脖子上及一副像铜棍那样结实的身材上。”这位学生引用了China Critic上的这段描写后下了一句评语,说吴宓是“一见后使人难以忘怀的那种面相”。只要见过吴宓本人,相信会终身留有印迹。学生说吴宓住在工字厅后面,居所附近有丁香花和紫藤花的香气,很适合这位“多情而孤单的书生”长居于此。但吴宓让学生佩服之处是他以一人之力持久办《学衡》杂志,抗衡新文化,显出自家的学术理想与旨趣操守。

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湖南人蒋廷黻是“矮矮的身材,圆圆的面庞,微黑的皮肤,走起路来两只眼睛是从一副托力克中透视看前方”。蒋先生善于讲话,滔滔不绝的言语之中总透露着一点儿湖南口音。他讲到中国历史总不忘告诉学生要是研究的话最好用西洋史学方法作有系统的实地探究,而不要为考据而考据。蒋廷黻志气远大,锋芒颇露,给学生说清华是一个小地方,鸿鹄总会远走高飞。果然蒋廷黻后来从政了。

吴宓、蒋廷黻

写中国哲学史后来居上的冯友兰在一次开学典礼上与一位学生见面了,学生留下了亲切的回忆,说那天的大礼堂内“堆满”了开开心心的人们,台下坐着百十个教授上千个学生,冯友兰在师生们的目光中缓步走上了主席台,“短短的身材四十上下年纪,穿的是衬色的蓝布大褂裤儿半新半旧的青布鞋,讲桌上放着一顶黑色的氈帽,偶而沉默的面孔,颇缺乏生动的表情,鼻梁骨上架着一副玳瑁墨边眼镜,更显得态度万分端静而严肃,一头乌黑的发乱蓬蓬地”,冯友兰讲起话来,声音低沉舒缓,有时口吃会把脸憋得通红,还有那口地道河南腔的国语让人印象难忘。这位学生很明显是冯先生的拥趸,在文章结尾他写道,当我们想起冯先生的面容,定然能促发我们去思考“人生三问”:人生是什么,人生为的是什么,人生之意义何在。

在坊间名气甚大的金岳霖在学生眼中有很高的评价,那就是只要初见之下便可知他是哲学家。金岳霖的“眼镜厚厚的,帽子的边沿务求其下,好遮他眼前的光。有时候西装外面套一件大褂,有时候大褂面又套一件棉袍。这都有理,不是乱来的”。金岳霖走起路来总是慢慢悠悠,手中常常拿着他的“教授皮包”,口中常常含着纸烟,烟瘾甚大,不到一小时必抽一支烟,因此但凡有考试监考,金岳霖总会溜出去吸一吸。因为他是一个哲学家,总会以怀疑的态度看人看事,常会发出“靠不住吧?”的疑问。

冯友兰、金岳霖

一位崇拜刘文典的学生在未见刘文典之前先把他的相貌想象了一番,“架高鼻梁眼镜,御阔袖长袍,而状貌奇伟的古老先生”,当年这位学生考进清华上大一国文时没选俞平伯没选杨树达,单选了刘文典,等到见了真人,失望之情溢于言表,“走进来了的却是一位憔悴得可怕的人物。看啊!四角式的平头罩上寸把长的黑发,消瘦的脸孔安着一对没有精神的眼睛,两颧高耸,双颊深入,长头高举兮如望空之孤鹤;肌肤瘦黄兮似辟谷之老衲;中等的身材羸瘠得虽尚不至于骨子在身里边打架,但背上两块高耸着的肩骨却大有接触的可能。状貌如此,声音呢,天啊!不听时犹可,一听时真教我连打几个冷噤。既尖锐兮又无力,初如饥鼠兮终类寒猿。”这段描写难免有一些夸张的成分,学生之所以大失望是他满怀着强烈的期待。但后来学生发现自己看人太浅了,接触久了发现刘文典是一位性情恳挚、学问渊博、爱国情切的好教授。所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实在是罪过。

清华经济系的陈岱孙,出生好,学历高,相貌俊朗,若是西装上身,再配上高筒皮靴,简直堪比明星。“个儿高高的,洋服顶挺,走起路来常常带一根司的可(笔者注:手杖),有着一副英国绅士的仪态。”陈岱孙是福建人,但国语讲得相当漂亮,在学生那陈岱孙收获了压倒性好评,“无论谁,只要上过他的课,便不能不赞叹陈先生的口才”,上他的课,“学生是没有一个敢作声的,只静心凝听,因为他的声音是有节奏的,有韵律的,能使人如同听音乐一样,起着一种内心的快感。”

刘文典、陈岱孙

这些清华教授在学生笔下形态各异,相貌是有好有坏,穿着打扮各异其趣,有人古典有人现代,有人不修边幅满不在乎,有人装点修面英姿笔挺,不过共同之点是皮囊则一,灵魂有味,学问好。若无后者加持任他如何打扮如何修饰,惟庸碌而已。宋代理学家好用“气象”形容人之气度,说某人学问深人品正便谓之“气象好”。清华的教授先生们当得起气象好的评价。

新媒体编辑:何晶

原标题:《忆文人大师的相貌风度,皮囊则一,灵魂有味 | 此刻夜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