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沧东:探讨“愤怒”
作为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重头戏,李沧东的新作《燃烧》以及之后的大师班真的让这个文艺与学术范儿十足的电影展“燃烧”了起来。
《燃烧》海报虽然不对外售票,不过观众仍然可以通过排队的方式与电影大师近距离交流,并在平遥电影宫最先进的影厅“小城之春”观看这部今年戛纳获得场刊高分的“遗珠”。
感受一下这个队伍,平日里分散在平遥电影宫各处的人们,在10月15日的中午集结成了一片人海。↓↓↓
为了不离开队伍占座,有观众连饭都顾不上吃,外卖小哥直接把餐送到队伍里。↓↓↓甚至活动最后,现场直接干脆化身“李沧东大型追星现场”,违和又热情的演唱会风格的闪光灯都打开了,有点可爱。↓↓↓从作家到导演,希望抵达更广泛的大众
面对观众的热情,李沧东自谦说:“这部电影(《燃烧》)好长而且并不是很有趣,看到那么大的影厅坐满观众很意外。”
李沧东是当代韩国电影最重要的导演,虽然作品数量不多,但《绿洲》《密阳》《诗》每一部都极具风格与力量。
在现场,贾樟柯问李沧东从作家转行做导演的初衷,李沧东坦言,作为作家时,觉得自己遇到瓶颈写不好,“到了晚上经常辗转反侧,睡不着的时候就想,要是有人能代替我写就好了。刚好电影导演不用像写小说那样自己亲力亲为,有很多人可以帮忙。”李沧东打趣,但也不是写不了小说就能拍电影,转行后李沧东开始面对新的问题,“写小说时的我,并不是村上春树那样最畅销的作家,所以没有能够跟最广阔的读者进行交流,但做作家是更个人的事情,做导演我希望在更大层面上和更多人达成有效的沟通,这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困惑的问题。”
上一部电影《诗》已经距今八年之久。贾樟柯说自己八年前就曾问李沧东要拍什么,当时得到的回答是有许多剧本在准备中。
直到今年四月戛纳归来,《燃烧》惊艳世界。
李沧东“过去八年里我从来没有闲过,我通过创作思考今后创作的方向,思考如何用电影来和观众交流,也思考今天社会的问题。我发现不管哪个国家、人种、文化,人群都普遍存在一种愤怒的状态,所以想对此进行探究。”除了《燃烧》,李沧东这些年准备的不少剧本都与“愤怒”这一主题有关。
不过李沧东也调侃,因为韩国的综艺娱乐对各行各业影响都太大,也影响了电影和新闻,“因为《燃烧》的演员没怎么参加过综艺节目,所以这个电影在韩国的票房也并不好。”
希望观众思考什么是电影
《燃烧》中充满了象征和隐喻,不断升级的危机和谜团中,社会的困境和人心的孤独在不动声色中层层递进。
电影的主演都年轻,刘亚仁、史蒂文·元、全钟淑都贡献了令人兴奋的表演。贾樟柯调侃李沧东曾在一次采访时说过,“没有什么女人自己不懂”,让他印象深刻。对于演员的调教,李沧东表示,“我在现场经常对演员说不要演戏,比起设计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我更希望通过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表现。但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演员都有强迫症,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但这些表现欲,有时会令他们受到很多干扰,我的工作是帮助演员屏蔽外界干扰,从内而外去表达人物的情感。”
《燃烧》剧照而当下韩国年轻人的状态,是李沧东试图表述的现实。在李沧东看来,中韩年轻人很不一样,“中国社会发展处在飞速上升的时期,而韩国年轻人毕业后面临很难就业的状况,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和房价成为他们现实的压力,一方面全世界生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韩国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年轻人对生活没有希望,这是韩国社会的很大问题。”即便是片中的人物Ben这样一个神秘富二代,也同样对生活的无力感,只能把一些愤怒隐藏起来,用极端的方式宣泄。
《燃烧》根据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短篇小说《烧仓房》改编,同时结合了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烧马棚》。同样是作家出身的李沧东,对其进行了不少改编。
贾樟柯、李沧东在映后与贾樟柯的交流中,李沧东介绍了自己从小说出发但试图改变电影的落点,“村上的小说主要围绕两个小谜团,一个是有没有烧仓房,另一个是女人有没有消失,但这些小说谜团通过电影化的处理,我希望可以延伸到更多的问题上。”在李沧东看来,“解决小说中这些疑问固然重要,但通过电影追问究竟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生活中真正的困难更重要。”
影片中是否存在的猫、女人以及最后结局是主观客观等问题,曾在影评人和影迷中引发诸多讨论,现场也有影迷想要求诸导演本人心中的答案。而李沧东的回答获得了当场最热烈的掌声。
“普通的悬疑片,也许会通过整个过程,在最后给出答案,或者告诉你这个事情怎么解决,而《燃烧》希望的是观众通过演员解决疑团的过程,去思考什么是故事。比如究竟杀了Ben的是‘电影’还是‘小说’,是我希望留给观众的问题,希望这些问题引发观众来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电影。”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