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学老师:很忙,没空教书
原创 冬禾、养乐多 最人物
2023年10月31日,郑州某小学00后吕老师留下遗书后坠楼自杀。
吕老师在遗书里写道:“我从来没想过,作为一个小学老师会这么的难,面对学生很想真的做到教书育人,但是学校的工作,学校的活动,领导的检查,让我们这些没有培训过就直接当班主任的毕业生像入了牢笼。”
网友们惋惜吕老师的离世,更多小学教师纷纷在评论区分享工作的心酸。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小学老师啥都忙,忙到没有时间教学。”
有网友分析道:“吕老师离世后,各学校又要开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会议了。”忙碌,且无意义。
这为大众撕开了了解小学老师真实处境的口子。围墙外的人总以为他们工作清闲、稳定、高薪,拥有漫长的寒暑假……围墙内的人却面临着精神紧绷、身体抱恙的困境。
我们找到了几位仍在一线的老师,与她们聊了聊真实的教学生活。她们往往带着教育理想进入行业,却又被困住。
许年是在上班路上看到吕老师坠楼去世的消息,她把新闻网页链接分享到同事群里,陆陆续续收到同事们的回复。
某些老师回复:“好可怜,多年轻的一条生命。”也有老师吐槽:“我们这个工作,不坠楼也要猝死。”
许年和吕老师一样,都是今年新上任的00后老师。近年就业形势严峻,教师考编名额较少,当地最高录取比例达到了1:620。
620人争夺一个岗位,没有人敢怠慢。为了能够拿到教师编制,毕业季的这一年许年忙着参与大大小小的考试、提前去学校任职免费实习老师,忙到和男朋友分手。最终,她成功进入老家的某初中担任化学教师,有编制。
许年就读于本省的师范大学,除了继续读书深造,考取教师编制是同学们最好的选择。今年9月,作为新老师入职,学校没有给许年安排过多的教学任务,每周只有六节课。
第一节课通常在上午,她一般早上八点半到学校,随后上课、批改作业、解决学生问题、应对突如其来的会议或任务。教学通常在上午就结束,她却在学校待到九点才离开。
市内最近安排了各学校开展公开课, 展示学校风貌。资历老的老师们都拒绝了公开课任务,名额就落在了没法拒绝的新老师头上。
作为化学老师,许年的化学公开课需要准备学案、PPT、实验器材,并且根据实验效果不停修改实验方案。她每天花在公开课准备上的时间大约7个小时,准备持续了三周。
许年表示自己比较幸运,因为所在学校分配给她的教学任务较轻,自己的部分同学不仅面临一周二十多节课的教学压力,还要抽时间准备学校安排的公开课或者比赛,并且没有任何奖励。
《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作为教龄九年的小学老师,李可对职业生涯最大的感触是,成为一名好教师,好难。
她每天六点二十起床,七点到学校吃早饭,七点四十检查语文课代表收到办公室的作业,八点开始一天中的第一节语文课。她每天至少有三节课,还不包括下午的语文兴趣选修课。
比起许年负责的初三学生,李可负责小学生需要更加尽心尽力。她每天都拿着点名册比对着名字挨个检查每名学生的作业——作业是否上交,错误是否修改,包括前一日的听写,李可将没有全对的同学名字记下来,第二天挨个检查他们的默写情况。
稍微有点空闲,李可就会利用课间将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叫到办公室,向他推荐课外读物,或者把自己桌上比较适合小学生读的书递给他。
忙完这一切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八点,10个小时的工作消耗了李可的所有精力,如果这段时间有比赛,或者需要写论文,她还需要到家后继续工作。
如果本着不负责的态度,她本可以有更多休息时间,但每每想到为了孩子,她总是不忍心。
《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同为小学语文老师,并且还是班主任,张欣然工作日的睡眠严重不足。早上七点起床,吃完饭后到教室监督学生们早读,早读结束后需要带着学生做操。午休时间带领小学生们吃午餐,监督他们午睡和阅读书籍。
有时忙到晚上九点多才吃晚饭,回到家继续完成其他的工作,工作完成已是深夜。
小学老师这份工作在外普遍的评价是稳定、清闲。李可记得自己当年在某家杂志社实习,主编劝她考教师编制:
“我们这份工作总是加班,有时候大年三十还要忙着采访赶稿,你还是能考编就考编,工作轻松、时间自由。”
进入编制的围城,成为局中人,李可才知道做一名小学老师,处处艰难,很多忙碌,根本不是为了教学。
网上关于小学老师的讨论,最后落到了一句话:什么事都做,唯独忙得没时间教学。或者说,作为一名老师,教学已经成为工作中最轻松的部分。
有网友分享,某地创文活动要求老师去大街上扫地。为了配合活动,老师们只能调课,从早读连着上四节课,时间从早上七点到十二点。
有时有人来学校实地考察询问,学校便安排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在第一节课去班上组织学生背诵相关检查内容,随后各年级挂点领导和年级组长到各班抽查学生背诵情况。
为了城市活动,老师原先的课程被取消。
《小别离》剧照
张欣然作为年轻老师,经常被外派出去听讲座、参加学校之间的教学比赛、上公开课。老师上课不允许用扩音器,有一周她上了四节公开课,公开课结束后还需要开会,那个时候她的嗓子已经发不出声音,更别提如何上课了。
学校的各项活动班主任都需要参与准备工作,并在活动结束之后写总结、感想,有时候需要在学校的公众号上发布新闻稿。
如果要外派出去学习或者比赛,那就需要和别的科目老师换课,换课的结果是某个上午、下午连续上课。有一次连续两个上午都是张欣然的课,她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备课。
过多的安排给老师们带来了负担。张欣然所在的学校有延时服务,在工作日每天下午五点到六点,需要等到家长将孩子都领走,班主任才能下班。
有时放学后她需要马不停蹄去开会,等回到家抄写教案,每学期需要抄写四十篇500字一篇的教案,常常加班到晚上十一点之后。
《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一些改变也会影响老师们的工作量。双减、新课标政策的提出强调为学生减负和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学校给老师们安排了兴趣选修课的任务。学生们放学后在学校里上兴趣班、完成作业、看书,增加家长的自由时间。
李可在原有的教学任务下,被安排了古诗词、语文阅读的兴趣选修课,选修课的安排多半不会给老师付薪水。
对于网络上经常指责老师参与教学工作后,就不继续学习的指责,李可感到十分委屈。她常常十天的工作日,有三天半都在完成学习任务。
老师总被安排不同学习任务,课程学习需要完成相应的作业。为了自己的发展,老师还需要读书、写论文、完成课题。
这类学习任务类似于大学选课,需要完成学分要求,具体的课程由老师自己选择。针对语文学科,为老师安排了说明文教学、古诗教学等专业课,李可也选修过宪法学习、地球保护的课程。
“有些课学完后才觉得对自己没用,不过可能对其他科目的老师也许有帮助吧。”李可说。
课程学习仍然会给李可带来部分帮助,但是在众多的工作压力下,有时在完成作业时,李可和同事们仍然会因为过于疲惫而抱怨。
“老师这份工作的特殊性是,即使你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已经烂熟于心,你在自己的岗位已经坚守二十年,你面对学生依然没法轻松自如,因为学生们永远都是第一次接触新知识,第一次学习新的品德。”
李可认识的还有一年退休的老师,仍然熬夜准备学案、教案。
面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尤其需要老师付出耐心。老师几乎失去了生病的权利,一旦请一两天病假,少批改一天的学生作业,第二天来到学校检查作业时,李可就发现学生们的字乱得飞起。
对于还没有养成学习习惯的小学生们,李可每天都要“耳提面命”地检查每位学生的写字情况、握笔姿势、阅读习惯。
《小别离》剧照
让张欣然花费时间最多的并不是给学生批改作业、试卷或者备课,而是督促学生完成线上教学活动。
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尤为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一些小朋友们经常忘记线上学习,比如安全教育平台学习、防诈骗学习、禁毒安全学习,张欣然需要一遍一遍督促,并且打电话提醒家长。
许多家长不以为意,但是这些线上课程完成的数据与老师绩效直接挂钩,并且也是优秀教师评选标准之一。
她需要每天在班级群里,不断督促家长和学生完成线上任务,并统计完成情况再汇报。如有遗漏,则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督促其完成。
另外,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较为规范的学习习惯,贪玩、不认真写作业、上课说话这些问题普遍存在,可能在课堂上随时发生争吵。有些小学生比较喜欢小打小闹,都需要张欣然处理。
并且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身上受伤,第一时间也要找张欣然询问情况。在小孩、家长之间进行调解、解释情况已经成为张欣然的日常工作。
这些琐碎的沟通,十分耗费心力,轻则面临师德审判,重则面临投诉。
《死亡诗社》剧照
李可也有类似的感触。
李可比较内向,刚做老师时,因为没有和低年级小孩交流的经验,常常感到不安和焦虑,每次和他们交谈时,都会在内心反复思考说话的内容,担心自己的话语会对学生们造成不好的影响。
有学生家长叮嘱李可提醒自家孩子喝水,等到孩子放学回家,家长会给李可发信息:“孩子回到家后水杯仍然是满的,老师您并没有提醒他,我觉得您对我孩子的爱不够。”
还可能收到信息,“老师,今天我的孩子上课举手,但是您并没有选他回答问题。”作为新手老师时,对教学流程没那么熟悉,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课堂怎么进行,思考自己下一句话应该说什么,所以如果一个学生举了三次手,也可能不小心被忽视。
李可完全理解家长们对自己孩子的关爱,一个孩子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几位家长的关爱,但是一位老师,却要关注30名学生,常常力不从心。
在李可上小学时,有一位同学成绩不好,留级两年,最后校长将这位同学劝退学了。如今,教育环境的改变,让学校和老师都更加重视学生和家长的想法。
《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李可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谨慎。
比如,当一位学生悄悄拿走了另一位学生的钢笔,严格意义上,这种行为被称为“偷”,但是用这样的措辞将整件事告诉家长,家长并不能接受,“他会感到心碎”,甚至有可能投诉老师。
所以李可需要委婉地转达整件事,将“您的孩子偷了同桌一支钢笔”变成:“您的孩子没有经过同桌的允许,拿走了同桌的钢笔,这让钢笔的主人感到不开心了。所以您需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事情了。”
和家长、学生的交流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辞,一方面担心学生因为自己的言辞受到不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家长们“爱子心切”的心情。
学生和家长在教育中的话语权加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工作。
《小舍得》剧照
很多人小时候的经历是,父母将自己送到学校,告诉老师:“孩子不听话就好好批评。”如今,几乎没有父母这样说,话语变成了“多关心关心我们家孩子。”
许年的老师朋友在上课时,屡次提醒一位不听课、一直看杂志的学生,学生感到不耐烦,在课堂上大声“威胁”:“你信不信我可以让你当不成老师。”
面对故意刁难的学生,老师们往往束手无策。
许年在外每每被问到自己的工作时,都回答说自己是实验员。
有一次她乘坐出租车,朋友无心告诉司机许年是老师,司机便教导了许年20分钟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如果你说你是老师,几乎所有人都会指指点点你应该怎么做。”
因为教育与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作为教育的主体——老师,就难免受到所有人的关注。李可每次上网看到网友们就个别品行不端的老师批评整个老师群体时,常常感到委屈,但又觉得毫无办法。
比起外界的误解,李可更希望工作能够减负,“最初的双减政策说给老师减负,结果老师增负。我们愿意为教育付出一生,但不想猝死结束一生。”
李可常常下班后觉得心脏疼,身边的许多90后老师都得了各种慢性病。
“如果把老师健康情况纳入校长考核,老师的健康情况与校长的薪资挂钩,那校长也会提高开会效率吧。如果校长能试试当班主任,应该就明白怎么更好地给班主任安排任务了。”
许年的朋友同为00后老师,被分配了年级最差的三个班级,每周负责二十多节课,不仅会被学生成绩裹挟,还常常被安排参与比赛和公开课展示。
她放弃了昆明的学校,选择去了西双版纳,原本以为会轻松一些,没想到仍然倍感压力。
她在编制的围城里不敢出来,却又面临重重问题。
李可在新人老师实习期,除了教学,会接受学校的各种培训,包括师德素养、和学生打交道、和家长沟通、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关注学生心理,细致到怎么指导学生整理他的学习用具,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批改作业的格式.....
“成为父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成为老师,需要层层培训,这也是教育的意义。”
《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作为九年的老师,李可已经习惯了工作压力,她接受北京平均六七千元的工资水平、接受一周六天、除去吃饭睡觉都在工作的超高强度。但她仍然希望能够在教育事业上,培育更多更优秀的学生。
李可的朋友圈内容全都和教育有关。她喜欢转发有关教育和文学的推送,最新转发的文章,她评论道:“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除了转发的推送,其余图文朋友圈全都有关学生:和学生一起逛国博、共度重阳节、向表现优异的学生们奖励零食。最多的还是分享课堂情况:组织学生在中秋节表演小剧、朗诵古今诗歌,带领学生进行新闻实践......
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让李可的工作更加繁忙,她却乐在其中,当看到学生展示自己精心准备的新闻作品时,她感慨道:“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心怀天下之情怀在小小的课堂发芽。”
当班级倒数的同学在讲台上分享自己写的诗歌时,她为其感动,并意识到教育的意义,“即使倒数第一在这样的活动中好好准备,依然可以得到掌声。”
《死亡诗社》剧照
学校曾经组织学生参与北京市中小学生辩论比赛,李可被选为辩论指导老师。本该休息的周六,她像工作日一样,乘坐一小时的地铁,在八点前到达学校,组织参与比赛的学生接受校外老师的辩论训练。
那是北京的冬天,在没有劳务费奖励的情况下,她宁愿放弃舒适的睡眠,顶着冷峻的西北风穿梭在上下班的路上,忍受来回两小时的通勤。
当学生们在辩论中有所收获,她心满意足。
学生们在争夺四强的比赛中输了,明明这意味着下周她终于可以不再牺牲周六来辅导学生,但她却比学生还失落,和评委据理力争。
为了学生牺牲掉自己的休息时间,对李可来说,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她会为语文偏科的同学在放学后单独多补习半小时。
或许因为工作繁忙,或许因为婚运不济,35岁的李可仍然未婚。目前她将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投给了工作,这才足以让她勉强成为一名“好老师”。
时间总是有限的,即使李可愿意多把自己的精力投放在教学工作中,但是繁杂的非教学任务和每况愈下的身体却在说“不”。
况且,老师们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
少开没有用的会、少走没必要的程序、提高老师的薪资待遇,这是李可为自己以及更多人成为好老师,提出的朴实需求。
“如果一份工作,全靠理想主义支撑,这是合理的吗?”她问。
注:文中许年、李可、张欣然为化名。
原标题:《小学老师:很忙,没空教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