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做朗诵比赛评委,我深刻体会了何为“教育内卷”

2023-11-17 15: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 职 业 故 事 -

其实,对于朗诵比赛来说,选手的先天条件很重要,嗓音、外形上的优势确实是晋级时的加分项,但并不是说没有这些优势就晋级无望,对于学龄期,尤其是低龄孩子来说,家长的“助力”也很重要。比如那个不到6岁的“小诗人”,即便在小小的年纪就真的热爱诗歌,可以主动接受诗歌并且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没有父母的正向指引,也不会有那么精彩的表现。

我是国内某朗诵比赛的评委,我们的活动每年举办两次,参加的大多是3到16岁的学生,年龄跨度很大,参赛选手众多。

从评审经验来看,选手们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的,也许是因为时间太紧张来不及准备,也许是本身并不热衷且不擅长朗诵,总之结果都不太理想,所以这类选手通常止步于初赛;一类是表现得差强人意的,只要赛前认真准备,有“比赛”意识,即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可以通过初赛进入复赛;一类是表现得可圈可点的,要么在朗诵上有一些“天赋”,要么经过了专业训练,所以有机会问鼎决赛。

在同一场比赛中,选手们表现各异。同龄的幼儿有的还说不了完整的句子,有的已经可以作诗了;同样的参赛篇目,中学生读起来磕磕绊绊,小几岁的孩子却可以流利背诵;面对评委指出的不足,有的选手生气顶嘴,有的选手表示感谢;站在同一个舞台上,有的选手精心准备,有的选手到场后还问评委“我没有准备第二环节,怎么办?”

坐在台下,直观地面对一个个表现各异的孩子,我对“教育内卷”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也真切地感知到,原来早在很久以前,我就落后了不只一点。

01

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侧重考察朗诵能力,一部分侧重考察逻辑思维。从初赛到决赛,对综合能力的考察逐渐增强,“应试技巧”的加持也就不断削弱。

常见且有用的应试技巧是“背诵”,初赛是最容易用应试技巧过关的阶段,甚至可以说把阅读材料读通顺了就可以过关,因为很多参赛选手连流畅地说话都成问题。所以在初赛阶段会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选手们不是在绞尽脑汁地背诵,就是在神情专注地读书。

初赛的第一个环节是朗诵自己准备的阅读材料,小学和中学的孩子大多准备的是热门篇目,《满江红·写怀》《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少年中国说》《彩色的中国》几乎霸占了整场比赛,而学龄前的孩子大多讲的是寓言故事,其中“揠苗助长”出场率很高,当然也有一些学龄前的幼儿准备了小学甚至中学的课本篇目。

印象较深的是一个年仅5岁的学龄前孩子,他清晰流利地背下了整首《陋室铭》,没有卡壳,没有怯场,可以说一气呵成。背完后,还没等我提醒进入下一个环节,也就是谈谈自己的理解,他就连着背了解析。

我为什么说他是“背”的,而不是“朗诵”的呢?因为整场比赛,孩子的状态都是懵懵的,虽然他表达流利,口齿清晰,但全程没有表现出任何感情,站在舞台上一股脑地就把脑袋中的记忆“宣泄”了出来。

不过,对于5岁的孩子来说,能老老实实地站在舞台上完成整场比赛已经很难得了,因为有的孩子来了之后一句话都不说,有的孩子蹦蹦跳跳地满场跑,有的孩子则哭闹着要离开,像这种能流畅地背下大段晦涩文字的孩子实在是少见,毕竟有些和他同龄的孩子,到了第二环节的回答是“我妈妈没有告诉我”,而和他选了同一篇目的中学生,甚至连背都背不下来。

所以能靠记忆力取胜也算一种能力吧。

02

见的选手多了,会发现绝大多数选手对于初赛的理解似乎是:这是一场有关记忆力的比拼,换句话说就是,孩子们的临场应变能力很弱,赛场上一旦因为各种原因忘了场下背诵的内容,又没有把背诵材料拿在手上,那么接下来不是震耳欲聋的沉默,就是结巴重复的口头禅。所以,坐在台下的我,总觉得自己是检查背诵的语文老师。

更残酷的现实是,选手们没有“自己的”感想。如果一场比赛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出现了30次,那么至少有20个孩子的感想是高度雷同的,倘若有哪些句子不同,可能是因为背诵中出现了疏漏,也可能是因为辅导资料上的解析都大差不差。

不过,并不是所有选手都能连贯背诵,一旦出现遗忘,选手们总是表现出极力回想的模样。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会提醒参赛选手,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然而很多孩子会忽略我的提醒,仍旧沉浸在回忆中,磕磕巴巴地硬背事先准备的解析。

至于剩下那10个孩子,最多就三四个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余下的孩子会直接告诉我,“我没有准备”。要知道,初赛的题目和规则是提前告知参赛选手的,他们只要准备好,比赛当天来展示就可以了,即便这样,表现出彩的也并不多。

到了复赛,想要靠提前背诵获得晋级就难多了,因为复赛的形式是现场抽题,幼儿组需要看图讲故事,同时回答评委的提问,而小学组和初中组则是朗诵文章,同时回答问题,这样的设置对选手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不过,想要提前准备也不是不可能,因为考题和学校学到的内容重合很多。

其实,复赛的规则对幼儿要求更高,但总的来说,幼儿的表现反而更出色,因为他们更具发散性思维,回答问题还不会套用模式、模板,而年龄稍大些的孩子更易思维固化,有些孩子会陷在自己的思维牢笼中,无法突破壁垒。

03

来参加比赛的选手,不管表现如何,大多是抱着晋级的心理来的,即便是那些依靠死记硬背,连感悟都没有新意的孩子,也希望通过“熟练度”夺得评委的青睐。不过,也有极少数孩子敢于突破常规,花费心思认真准备,但遗憾的是,这些孩子“跑题”了。

有个小高组的选手把要朗诵的诗歌改编成了歌词,并且用唱歌的形式完成了第一环节的“朗诵”比赛,有个小低组的选手则用数来宝的形式完成了比赛。经过讨论,我们让前者通过了晋级,淘汰了后者,因为前者的舞台表现大方自信,在第二环节中,他巧妙地将原诗融入到答案里朗诵了出来,而后者则有些怯场,吐字含混,语言表达也欠缺逻辑。

关于“晋级”,有没有灰色地带呢?

我刚当评委时,公司派一位有多年评委经验的前辈带我,当时一个穿着普通的孩子“平稳”地完成了复赛,属于不出彩但也勉强能晋级的那种程度,但在打分时,这位前辈却示意我不用给他晋级。

“你看他的衣服,一看就是普通家庭的,这种孩子就算让他晋级,家长也不见得愿意付费让他报班学,还不如把名额给那些家境好的孩子。”

“不公平吧?”我问道。

“这种素人小孩,没有经过相关训练,表现也是中规中矩,在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孩子面前,差距很明显,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追平甚至超越的。即使勉强让他通过复赛,也不过是陪跑罢了。”

04

有没有表现得让人眼前一亮的选手呢?当然有。

最常见的出色选手,通常表现出一种“意料之中”的优秀:语音精准、情感真切、节奏合理、动作和谐,就连服装和妆容都散发着恰到好处的精致感,他们就像电视台拍摄的节目中出现的演员,大方得体,“很合适”。不过,这类选手大多不在幼儿组,以小高组最为常见。至于年龄稍大些的,则更注重朗诵技巧的运用,对于外在形象的关注度有所下降。

幼儿组的优秀是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优秀,因为他们总能给人出乎意料的惊喜。在一场比赛中,一个幼儿组小女孩先是充满感情地朗诵了杜甫的一首诗,接着根据诗歌内容讲了很多自己的生活感悟,让我惊讶的不仅是她没有背诵诗词解析,还有整个比赛过程她都笑意盈盈地从容应对,甚至在第二环节阐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时化身“小诗人”,表现完美得让人实在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孩子还不足6岁。

她告诉我,她非常喜欢诗歌,诗歌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样,希望它能陪伴自己成长,而且平时她也会自己写诗,并且当场背诵了两首自己写的诗,其中一首是仿古之作,因为觉得自己和原诗人有相同的“心情”,所以就仿照着原诗作了一首,另一首是吃饭时作的。虽说那两首诗整体上还很稚嫩,但至少是押韵的,而且也表达了完整的意思。

看着这个孩子,我不禁感叹,“这样的孩子可能真的是来报恩的吧”。长相甜美,口齿伶俐,既有小女孩的娇俏温婉,又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落落大方,我想她的父母应该是很开明的,所以孩子的眼睛才亮晶晶的,好像会说话一样。

05

从候场区走过,总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家长,有给孩子加油打气的,有抱着孩子轻声安慰的,有一再叮嘱比赛注意事项的,也有言辞激烈地大吼大叫的。

有个小孩应该也是幼儿组的,看上去瘦瘦小小、怯生生的,背靠墙壁在妈妈的指挥下一遍遍地背诵要比赛的篇目,爸爸则在旁边拿着手机录像。

“声音大点”。妈妈冲着孩子喊。

听到声音的孩子先是稍大声地哼唧了几下,随后声音又轻了下去。

“重来”。妈妈接着喊。

另一边,一对陪着孩子来比赛的父母没有把烦躁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而是对着彼此互相折磨,妈妈怪爸爸准备的背景音乐不合适,爸爸赌气地甩着脸子走开,随后妈妈追上去和爸爸理论,两人争执不下,留下孩子在原地不知所措。

在这场小小的比赛中,父母到底起着什么作用呢?

其实,对于朗诵比赛来说,选手的先天条件很重要,嗓音、外形上的优势确实是晋级时的加分项,但并不是说没有这些优势就晋级无望,对于学龄期,尤其是低龄孩子来说,家长的“助力”也很重要。比如那个不到6岁的“小诗人”,即便在小小的年纪就真的热爱诗歌,可以主动接受诗歌并且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没有父母的正向指引,也不会有那么精彩的表现。

可以背下《陋室铭》的5岁孩童,虽然不像这个小姑娘在诗词古文上有天赋,有热忱,但能比大多数孩子更早地学习,并且高完成度地完成比赛,已经很不错了,更何况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孩子表达流畅,不怯场,与人沟通的能力也不欠缺,符合传统意义上“优秀”的定义。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孩子将来会变得只知道死记硬背,但我想这是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不应因噎废食。

“超前学习”是一个有些争议的话题,家长既希望孩子在孩童时期能够拥有无拘无束的快乐童年,也希望他们能早早地多学些知识,让通往成功的路上更平坦、更便捷。两相比较,后者很容易占据上风。

看着那些表现普通的孩子,我好像看到了若干年前并不出众的自己,原来早在很久以前,我就已经被那些优秀的孩子抛在了身后,而我对此却浑然不知。多年后,坐在台下,看着那些光芒四射的孩子,震撼来得是那么强烈,我想他们在将来也一样会很优秀吧。

原标题:《做朗诵比赛评委,我深刻体会了何为“教育内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