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河姆渡遗址发现50周年:从稻谷、陶猪看远古江南
说到江南,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是小桥流水人家,江南自古繁华。即便是文化人把目光再拉远一些,大概也如《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那样:“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今年恰逢河姆渡遗址发现50周年,近日,“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展览展出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塔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等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324件(套),描绘出一幅远古江南的图景。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 ,距宁波市区约20千米,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
河姆渡遗址 (新华社图)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以余姚河姆渡遗址命名,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是中国史前文明的突出代表。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为重建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历史打开了一扇清晰的窗口,改变了人们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中原地区一元论的认识,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样都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使河姆渡文化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几乎家喻户晓的一支。时至今日,河姆渡文化仍在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干栏式木构建筑起源、南方地区史前聚落形态等历史研究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改变了此前人们在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上中原地区一元论的认识,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20世纪80年代,河姆渡文化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河姆渡文化被写进教科书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分为“古渡新声”“潮起东南”“探海溯源”三个部分,展出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塔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等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324件(套)文物。展品涵盖丰富的稻作遗存、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手工艺品等河姆渡文化重要标志性考古成果,全面展示河姆渡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情况,引领观众直观感受饭稻羹鱼、万物有灵的远古江南风情。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第一单元“古渡新声”简述“河姆渡”名字的由来、半世纪考古发现的历程以及保护发现大事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第二单元“潮起东南”分“临水而居”“饭稻羹鱼”“舟楫之利”“织席衣麻”“原始艺术”几个板块。用大量的陶、石、骨、角、牙、木等材质的文物和动植物遗存,较完整地呈现出河姆渡人在衣、食、住、行、思等方面的生存状况与所处环境。
展览现场
榫卯互动屏
稻谷壳出土时色泽金黄
各色陶器
各种骨器
双鸟朝阳蝶形器
猪纹陶钵
一件来自浙江省博物馆的馆藏精品——猪纹陶钵首次在北京展出。陶钵方形平底,四角弧圆,陶瓷界有句话“十圆不如一方”,这证明河姆渡人的制陶水平已经相当不错。陶钵外壁上,流畅的线条刻画了一只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的猪的模样。尽管小猪养大了大概率还是会被吃掉,但不妨碍人们在生活中对它持有的朴素审美和浪漫情趣。
第三单元“探海溯源”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直系祖源——井头山遗址近年来所发现的内容。
展览现场
井头山遗址发现的贝类
大量贝壳和鱼骨、蟹壳、龟甲等海生和海岸动物遗骸,鹿角、猪骨、牛骨、狗骨等陆地动物遗骸,还有石器、陶器、骨器、木器、编织器等古人制作的各类生产生活遗存亮相国博展厅,向世人讲述“古宁波湾”往事。
重点展品
双鸟朝阳蝶形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鸟形象牙匕 鲻山遗址出土 余姚博物馆藏
“蚕纹”象牙柄端饰件 河姆渡遗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猪纹陶钵 河姆渡遗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炭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 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藏
陶猪 河姆渡遗址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骨耜 河姆渡遗址出土 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藏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
展期时间:11月7日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本文综合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博物馆圈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