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黄道婆先棉传承还缺啥?
原创 上海徐汇 上海徐汇
当现代纺织工业代替了手工棉纺织业,上海已甚少有人纺纱织布了,但黄道婆纪念公园的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实践基地里依旧有着这样一个非遗传承班,延续着黄道婆留下的棉纺织技艺和先棉精神。
黄道婆棉纺织技艺依旧在传承
每周三,是黄道婆棉纺织技艺传承班上课时间。学员们拿着整理好的棉团,一手拉出棉线、一手挑线理线,双脚还要控制着纺车的轴轮,十来台三锭纺车机梭梭地。给学员们指导的是黄道婆棉纺织技艺区级传承人林秀梅,70多岁的她精神矍铄,一边给学员做示范,一边讲解纺线时的要领。她从6岁跟着长辈们踩三锭纺车,因为喜欢,从未停下踩踏纺车的脚步。她还是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艺唯一国家级传承人康新琴的弟子,“我们都叫康老师为‘王妈妈’,因为黄道婆墓就在她夫家的屋后面,她就一直来墓地看看,打扫墓地成为她的日常工作。我那时在镇上上班,有空就来这里跟着她学。”说起“王妈妈”,林秀梅有点遗憾,“没有完全学会她的本事,我对染布、织布还有很多不懂的,可惜‘王妈妈’也走了……”
黄道婆纪念公园开设非遗传承班、教授三锭纺纱等,挖掘和培养非遗传人。然而对标对表非遗传承项目,包括采棉、捍棉、弹棉、纺纱、染色、织布等全过程技艺,非遗传人的培养道路还很长。
黄道婆精神当今依旧有价值
黄道婆对上海棉纺织的贡献由来已久。她从海南崖州带回当地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在乌泥泾(今徐汇区华泾镇)传授技艺,再到棉纺织业带来的经济繁荣,松江府由此成立。黄道婆棉纺织技艺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文化和精神的体现,特别是黄道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造福乡里、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黄道婆棉纺织技艺的独特内涵。就像华师大民俗学博士方云所说,“黄道婆精神是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要让青年一代对民族、国家以及非遗的认同,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传承才会更有价值。”
黄道婆棉纺织技艺区级传承人李晓明,也是康新琴的弟子,她曾在园南中学开设青少年纺织兴趣班,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传授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和黄道婆精神。虽然年事已高的她没有再授课,但说起青少年纺织兴趣班,李晓明仍有很多期许,“让更多青少年接触到传统的棉纺织技艺,在手脚配合中学会纺线等技术,不仅是在培养一份耐心,更是将传统文化传播的种子洒向下一代。”
黄道婆非遗传承依旧有潜力
“非遗”与文物最大的差异,在于必须“活态”传承。很多时候,作为“非遗”项目的物件或艺术形式,往往已经淡出现代人的生活,就像手工布能否被新时代接受,更需要的是整合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资源形成合力,将黄道婆的影响扩展开来。
自2011年社区学校开办的首期非遗传承班开班以来,已吸引了近60名对黄道婆棉纺织技艺有浓厚兴趣的学员前来学习实践,其中不乏“80后”的年轻人。而要成为非遗传人,不仅需要一腔热情,更多的是沉下心来持续地练习与打磨自身的技艺,华泾镇社区学校郭玮校长对此深感责任重大,“非遗传人的培育应该是全方位的,首先要熟悉黄道婆其人其事以及她的贡献,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还要能够熟练地操作黄道婆发明的三锭纺纱技艺以及与织布相关的技艺。另外,还要具备传承人的奉献精神,能够经常在各种民俗节庆日、各种活动场景中去展示和宣传纺纱技艺以及黄道婆精神。”
据悉,相关高校和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也在积极探索黄道婆棉纺织技艺的文化传承及文创衍生的创意开发。有识之士认为,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要对黄道婆乌泥泾棉纺织技艺有更长远的保护,还需要与市场结合,将这些土布和纹样记录保留再创新,在数字化技术、智能制造等加持下,形成独具特色的土布产品,如土布成衣、土布饰品,再次获得市场的青睐,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吸纳再就业人群加入到黄道婆棉纺织技艺和精神的传承中,成为非遗传人或部分技艺工匠人,在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打造沉浸式工艺生产空间,形成兼具传统与创新的品牌,从而获得更多社会关注,将先棉精神持续发扬。
原标题:《从“活起来”到“火起来”,黄道婆先棉传承还缺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