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网络暴力暗涌,别担心,打法有了
网络暴力还是舆论批评,汉河楚界在哪?
11月14日,针对连日来的各种舆论批评,黄日华终于发声道歉了。
而在几乎同时,一份关于“罗永浩直播公司副总裁、交个朋友VP方某”的60页PDF在微信群里流传。
PDF文件称,方某的七宗罪包括:软饭硬吃;婚内出轨;职务侵占;商业诈骗;报假警,强制限制人身自由;虐待遗弃生病PDF发布者;赌博成瘾等。
随后有传闻称,被举报涉及“七宗罪”的当事人已去世。但不明确是否和PDF七宗罪事件所引发的舆论热议有关。
此外,关于#缅北电诈家族曾邀请国内明星网红庆生# 的话题冲上热搜,一些明星网红也开始担心会被牵连进网络舆论声讨之中。
在连番事件下,很多人又开始忧虑,这是否涉及网络暴力。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人人喊打的网络暴力,终于有了“打法”。
近日,我国迎来首部治理网暴的专门司法文件《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亮出了严惩网暴的态度,彰显了以法为器的决心。
网暴,互联网场域的一颗毒瘤。
自2006年网络暴力作为现象出现至今,网暴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不断翻涌出黑色浪花。
从近年来多起热点事件中可以看出,肆意发布谩骂侮辱、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信息的网络暴力行为,造成了他人“社会性死亡”,甚至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
例如下面这个媒体报道的例子:
近日,某高校学生发帖称自己的舍友有“公主病”。
说起在宿舍架起“公主楼梯”,非要走楼梯上床,蹲便器也不愿意用,非要在厕所装智能马桶。
随着事件的发酵,“公主”瞬间沦陷在网络暴力之中。
可是,事件的真相是该“公主”双膝做过手术,身体不便,之后也将楼梯搬离了寝室。
而“智能马桶”也只是一个可移动马桶。
尽管当事实被揭露后,网络舆论迅速从愤怒转向同情,从指责变为支持。
然而,对于经历网络暴力的“公主”来说,这一转变并不会让她的伤害消逝。
此外,在许多人看来,现在短视频平台也成为了大家深恶痛绝的网络暴力的发源地。
针对“何为网暴”的界定难题,《意见》一改对我国信息内容监管一贯的“违法-合法”二分法,将冷嘲热讽、煽风点火、风言风语、阴阳怪气等不良信息也纳入网络暴力的规制射程。
同时,围绕取证难、立案难,《意见》也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
一方面要求落实公安机关协助取证的法律规定,为提起自诉的网暴受害者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为刑事公诉介入网暴案件提供空间,为网暴受害者开辟了更为通畅的法律救济渠道。
网络暴力何时休?如何休?
对此,IT时报记者李玉洋、经济观察报记者陈秋先后和书乐进行过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实名、显IP,让网暴者无所遁形,就能根治。
网络暴力,大体是以人肉搜索为起点,泄露相关人员身份信息和各种隐私,通过匿名发帖、跟帖、谩骂,以及在现实世界里进行各种骚扰的方式方法。
对于网络暴力一直没有太好的应对方法。
一旦发生网暴,其参与人数极其庞大、分布极广、且由于互联网的隐蔽性,具有极强的匿名攻击性,往往要有关部门介入,并对极个别表现过度的网暴参与者在现实中进行处罚,才能达成遏制的效果。
有鉴于此,显示IP属地成为了遏制网暴目前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
毕竟,显示IP属地,让许多网暴参与者最自得的匿名性被一定程度上削弱,可以遏制其嚣张气焰。
其最大意义就在于让网暴者潜意识中那种借网络藏影匿行的侥幸心态被破除,让其意识到其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在现实社会中承担相应的责任,而让许多施暴者放弃行动。
但仅此,还不足以解决问题。
总归,有内容的地方就难免有网络暴徒。
网络暴力本质上也是追随着热点平台的迭代而迁移。
从过去的论坛到博客,在微博、公众号,再从图文平台走向短视频,轨迹清晰,其网络暴力的呈现方式也没有太多变化,大体是以法不责众和匿名方式在留言上进行谩骂,并无更多不同。
因此,尽管通过人工智能实时巡查和人工抽查,但网络暴民规避敏感词和创造“暴力向”的网络名词的能力也在快速迭代。
而且,网络暴力一旦集中爆发于某一点,其汹涌之势,往往不是平台之力能够抑制,甚至于会进入到现实生活中形成袭扰。
因此控制难度大。
唯有用户绝对实名和一定即时顶格处罚,才能真正有效遏制。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TMT产业评论人,新出版有《自媒体写作从入门到精通》(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