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储能电池价格内卷加剧,头部企业出海寻求新机遇
2023年已经接近尾声,进入11月,储能企业的“期末成绩”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2023年储能电池出货前十都有哪些企业?对比去年来讲。又有哪些变动?
TOP10新鲜出炉座次变动明显
宁德时代凭借50Gwh储能电池出货量和38.50%的市占率,稳居第一。其次分别是第二名的比亚迪出货量14Gwh、市占率10.80%;第三名的亿纬锂能出货量10Gwh、市占率7.7%;第四名的国轩高科出货量8Gwh、市占率6.2%;第五名的赣锋锂电出货量7Gwh、市占率5.4%;第六名的鹏辉能源出货量5.8Gwh、市占率4.5%;第七名的海辰储能出货量5Gwh、市占率3.8%;第八名的南都电源出货量4Gwh、市占率3.1%;第九名的派能科技出货量3.5Gwh、市占率2.7%以及第十名的瑞浦兰钧出货量2Gwh、市占率1.5%。对比2022年前十名储能电池出货量数据,各家公司的座次变动明显。
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部分,储能电池约占系统总成本的60%。主要前期市场以锂离子电池技术为主,今年以来液流电池、铅蓄电池、钠电池等其他技术路径也开始涌入市场。但现阶段,大部分储能电池以及核心组件电芯成本价格依然受到碳酸锂价格的高度影响。
原材料价格持续走低
我国88%的锂矿进口来自智利,11%的进口来自阿根廷,而出口主要国家为日本和韩国。受锂材料价格走低的影响,1-7月我国锂矿原料进口依赖度已经从60%下滑至35%。再看国内的产量,今年以来国内碳酸锂每个月的产量均超越历史单月同期。今年1-8月,国内产量达到29.08万吨,同比去年增长7.9万吨,增速37%。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陈学森曾表示,随着国内外上游原料新产能的释放及下游需求增速放缓,碳酸锂价格下降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今年来锂盐产量持续走高,前两年下游产能大幅扩张导致的库存压力增加,再叠加需求增长高峰已经过去的现实状况,碳酸锂价格走势的确不容乐观。近日,上海钢联最新数据显示,11月3日,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均价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2万元/吨至16.8万元/吨。
受碳酸锂价格持续走低影响,作为占据储能系统成本60%的电芯成本将会有不小的下降。整体呈现为锂电供应链整体供过于求,材料价格走低,碳酸锂价格持续下降,带动电池价格持续下行;电芯价格报价与碳酸锂呈现正相关的三大趋势。表面来看,储能电池企业或将进一步拓展利润空间。然而一切只是“看起来很美”,“卷得要死”的储能电芯报价,早早就开启了与碳酸锂价格的下降竞速。
价格内卷同样疯狂
这边储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刚刚高调官宣:储能锂电池市场正式进入0.5元/Wh时代。那边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在接受索比头条·储能采访时就表示:“0.5元/Wh的储能电芯价格还不是最低。”果然,一语中的。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监测所得,10月初,直流侧系统最低报价0.66元/ Wh,从中标折算电芯价格大约为0.44元/Wh。0.5元/Wh的讨论热度刚刚散去,不到两个月0.44元/Wh的又一“低价重击”让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意料之中。”“已经麻了。”
储能电芯价格持续报低的背后,产能过剩才是业内人士的共同担忧。在SNEC第八届国际储能技术和装备及应用大会暨展览会上,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储能行业繁荣伴随泡沫,产能过剩隐忧显现。”有数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全国锂电动力(储能)电池行业产能近1900GWh,然而对比如此庞大的产能全国锂电动力 (储能)电池真实利用率竟不到50%。
海外市场蕴藏机遇
针对过剩产能如何化解这一难题,头部企业选择“出海”开拓机遇。据SN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2年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占据全球储能电池市场的前三把交椅,而瑞浦兰钧、鹏辉能源、国轩高科的储能电池销量均超过5GWh。今年3月,宁德时代方面宣布,与电池储能项目开发公司HGP达成450MWh电池储能项目供货协议。4月底,瑞浦兰钧与美国Powin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瑞浦兰钧将在12个月内为后者供应3GWh先进储能电池产品;5月,瑞浦兰钧与美国储能技术开发商Energy Vault签署了供货协议,将为Energy Vault供应10GWh的液冷储能电池系统。6月,亿纬锂能连续两天签下超23GWh储能大单,包括与一家在美国注册成立的储能电池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Powin签订协议,双方同意亿纬动力根据约定生产和交付10GWh方形磷酸铁锂电池;同时,该公司还与ABS签订主采购协议,约定生产和交付13.389GWh方形磷酸铁锂电池。8月,全球最大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之一Fluence宣布与远景动力(AESC)签署储能电池采购协议。
目前来看,美国大储市场表现强劲。从电芯角度切入美国大储市场成为头部储能电池的重要销售渠道,然而对于二三线企业来说却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是不同国家法律法规、电网标准、储能需求的差异性,导致需要更加个性化、定制化、本地化的产品。其次是分销合作体系的构建以及渠道深度绑定,都需要良好的海外基础。最后是一系列认证,中部储能电芯企业的产品仍然缺乏优势。
扩产浪潮依旧持续
索比头条查询工信部电子信息司汇总数据发现,今年近1月至8月全国储能锂电池产量已达110GWh,远高于去年全年储能型锂电100GWh的产量规模。与此同时,截至今年10月,全国已有78个储能锂电池相关项目规划公布,计划投资金额5698.61亿元,规划建设产能约1.4TWh。
其中百亿级项目有32个,涉及盛虹动能、鹏辉能源、楚能新能源、南都电源、埃克森系能源、瑞浦兰钧、中创新航、海辰储能等多家企业。最大投资金额为化工巨头盛虹动能的张家港超级工厂项目,总投资金额达306亿元,总体规划产能60GWh。
以盛虹动能为代表的跨界企业在储能电池领域加速布局,6月,协鑫集团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储能电芯、储能PACK电池、移动能源、产业基金合作、储能产业投资等产业项目合作。其中提及,协鑫集团将在珠海布局40GWh储能电芯项目。7月初,晶科储能年产12GWh储能系统与12GWh储能电池建设项目在浙江省海宁市开工建设,总投资84.3亿元,首条生产线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建成投产,2024年四季度全部建成投产。
相较于光伏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入局储能可谓是“近水楼台”。对比宁德时代、比亚迪、瑞浦兰钧、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主流动力电池企业今年在储能电池领域的出货量成绩,有数据测算,他们的整体储能电池产能布局绝对超过600GWh。
危局之下孕育生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产能过剩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大部分玩家依旧信心十足。任何行业在野蛮生长之后,必然将经历艰难的洗牌,而拥有规模化优势、雄厚资本和强大融资能力的企业才能穿越这一行业周期。那些被动裹挟在国内市场低价竞争中的二三线企业很可能毫无招架之力。
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影响下,市场份额会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届时,国内储能市场才真正由王者青铜混战的乱局,迎来王者对王者的高端局。就像某头部电池企业市场负责人说的那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