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保护城市文脉,用民歌唱出上海的“江南味道”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3-11-14 22:18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什么是江南味儿?是“叫天子飞来节节高,燕子飞来像双刀”,是“小河浜水清灵灵,杨柳吐绿春意浓哎”,是“风里雨里闯海滩,送给大海一片情”,也是“岁月走在流年梦里头”……

“民歌•上海”上海市民文化节江南民歌大赛颁奖展演现场

11月11日,“民歌•上海”上海市民文化节江南民歌大赛颁奖展演在青浦区金泽古镇举行。小组唱《汏手巾》、独唱《穷人四季歌》、对唱《山歌好唱口难开》、对唱《花与鸟》等16首歌曲获颁“最江南”演绎奖。

以老带新,传承生生不息

年近85岁的张永联是青浦田山歌国家级传承人,也是上海健在的唯一一位民歌非遗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因为身体原因,他无法到现场,但他的徒弟青浦田山歌市级传承人杨晓峰带着老搭档李芳以一曲对唱民歌《花与鸟》获得“最江南”演绎奖。

《花与鸟》采取男女问答形式,用朗朗上口的歌词、愉悦轻松的曲调,以花名和鸟名为主要内容进行盘答。这首歌是他们在2000年民歌普查的时候收录下来的。因为唱腔与调子比较“老”,所以他们对这首歌的演唱进行了改良,为了寻找当年的感觉,与师傅原汁原味的唱腔靠近,他们特地到田埂上去唱,“戴上斗笠,撩起袖子,赶在日落之前,田间男女开始以山歌彼此唱和”,“这里唱出来的感觉和在教室、会议室的感觉不一样”。杨晓峰还结合田山歌中的落秧歌、大头歌以及山歌小调创作了《趣味田山歌——猜谜语》,中间用的就是山歌对唱曲调,小朋友大人都喜欢听,还能互动,颇受欢迎。他的6人歌队里,有2位市级、4位区级田山歌非遗传承人,而今他也在努力培养自己的新生代徒弟。

浦东山歌市级非遗传承人奚保国年逾80岁,依然活跃在浦东山歌一线,他说:“我是为山歌而生”。这次大赛他所在的张江镇选送了3首歌参与民歌大赛传统、新编、创作3个组别的决赛。虽然没有走到前台去领唱,但每首歌背后都有奚保国的身影。其中他收集整理的《穷人四季歌》获得传统组“最江南”演绎奖,而《远古的乡音》则是王铁龙老师看到他收集的浦东山歌《山歌好唱口难开》之后为他们江枫合唱团改编的一首小组唱歌曲,《采菱新曲》则是由他作词、他培养的另一位传承人吴敬明作曲的江南风创作歌曲。

浦东是山歌之乡,小时候夏天晚上乘凉、冬天白天晒太阳,大家你唱我和着度过快乐的闲暇时光,“山歌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趣”。1960年代,奚保国把山歌带到了市里的大舞台上。2007年他所在的环东中心村成立合唱班,村里聘请奚保国做辅导老师。学员们都是农民,没有乐理基础,普通话不好,学唱怎么都不对味。奚保国灵机一动,把年轻时唱的浦东山歌记录整理成教材教唱,这下大家都很喜欢,说:“山歌比普通话好唱多了!”于是合唱班变成了山歌班。2009年,村里成立了浦东山歌队,从此,在浦东人生活中消失了的浦东山歌,在环东中心村重新唱响。

奚保国还义不容辞地担起了改编、创作山歌的责任,他和吴敬明等有着乐理基础的新一代传承人组成创作团队,一起创作出了《吃吃浦东老八样》《唱唱我们新张江》等脍炙人口的新山歌,《亲亲河水水清清》等山歌剧。

民歌大赛上,一支支曲调、一首首歌曲、一个个人传承着江南民歌,“我们看到了江南民歌生生不息的力量。”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系教授、评委郭树荟说。

“山歌好唱,唱山歌的人难找”

“学唱民歌最难的不是学会唱,而是你是否唱得出润腔。”郭树荟认为润腔就是民歌最有滋味的部分。如今学院派再次提出向民间学习民歌唱腔。原生态的民歌演唱者(传统组)都来自老百姓,“他们不懂什么是润腔,但他们唱出来就是润腔。”

“山歌好唱,唱山歌的人难找。” 杨晓峰和奚保国两位传承人对此深有感触。闵行区群艺馆的声乐干部胡明演唱的改编民歌《打鱼人》获得“最江南”演绎奖,他学习声乐多年,也在各类声乐比赛中获奖。“我们群文干部唱民歌的男生比较少,大家都宝贝着他。” 市群艺馆声乐指导、评委宋频平老师笑谈。

为了唱好民歌,江浙一带的方言胡明都去学习、了解过。这次大赛之前,主办方还组织了民歌培训,请来了沪语等语言专家教授方言,评弹等曲艺表演及研究专家教授曲调……

新浜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沈杰也深有同感。本次松江区新浜新编民歌《唱唱我伲农民幸福梦》获得新编组“最江南”演绎奖,沈杰介绍,新浜民歌之所以传承不怠,除了收集、整理、记录、数字化保存等方式外,寻找传承人也是非常重要的。松江区文旅局、人文松江活动中心、新浜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帮助他们在全区寻找传唱人,沈杰自己也在学校教孩子们唱民歌,“20多岁的年轻人对我们的民歌不感冒,有点断层,这也意味着我们还需要继续创编新的民歌,用现代的审美来吸引年轻人。”

新编民歌较多,符合当下审美

本次江南民歌大赛是第二届。评委们认为,相比较第一届,参赛作品整体质量较上次更高,演唱的水平、江南风格的把握都有所提高;作品演绎形式更多样,不少作品更符合当下审美。新编江南民歌、江南风创作歌曲曲目量明显增多,与第一届重复的歌曲比较少。今年前来参赛的高校学生增多,学院派的积极加入,为民歌的未来注入更多的可能。传统音乐视野下的民歌和声乐语境下的新民歌在赛事中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决赛上只有7首传统民歌参与角逐,这让评委们有些遗憾。“传统曲目减少,新编曲目增加,这也呈现出我们社会在这个时段比较真实的现状和模式。”郭树荟认为,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编民歌。她呼吁大家要特别关注老民间艺术家,因为他们是民歌传统的源头。

大赛还从北京请来两位评委: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吴文科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作曲家顾春雨,希望从他们的地域角度,来给上海的江南民歌把把脉。他们对大赛给予了高度评价。吴文科老师强调了吴侬软语的江浙沪方言在江南民歌中的重要性,还鼓励创作者要从器乐、曲调、歌词到演唱,方方面面体现出“更江南”。

4个孵化基地授牌,推动民歌传承

传承、发展和创新对致力于保护城市文脉的上海显得尤为重要,民歌还需要被更多关注、研究、演唱和传播。展演上,4个江南民歌(上海)“创、培、演”孵化基地正式被授牌。

据项目负责人宋频平介绍,4个基地有着各自清晰的定位又相互贯通。青浦区定位民歌培训,将针对群文条线演唱者、创作者、文艺指导员及非遗传承人等人群,邀请各方专家来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崇明区则定位创作,每年把创作人员聚集在一起采风,“我们会针对江南风的作品搞创作笔会,针对每个地区不同歌曲种类不同的特点,请创作者们创作”;奉贤区则定位演绎,创建一支成员来自16个区的民歌演绎团队,定期排练、积累曲目,进行巡演、导赏。据悉,年底即将有2场导赏活动举行。

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表示,民歌是现代音乐的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新时代民歌,做好音乐类非遗音乐资源转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亮点。成立民歌孵化基地,就是推动民歌的传承、传播与转化。

“我们后续也将推出更多举措助推基地的孵化。首先是要与相关专业院校合作,不断扩容民歌队伍,覆盖更多年龄段;其次要通过市民艺术夜校,周末美育课堂等面向市民的品牌平台,加大对年轻群体的普及推广;还要与专业院校合作,在培养专业群文干部之外,培养更多文艺指导员,培养更多师资力量,对群文团队开展辅导。”吴鹏宏表示,本次大赛不少创作类作品是在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中涌现出来的,“未来,我们还要利用新人新作展评展演等创作平台,孕育更多具有江南风的优秀作品,在上海乃至全国打响江南文化品牌。”

2023年市民文化节江南民歌大赛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青浦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青浦区文化馆承办,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中国音乐非遗保护与研究中心协办。

    责任编辑:夏奕宁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