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摄影好书|民族影像志:自由生长的云南布朗山和它的山民
谨以此画册献给布朗山的布朗族乡民。本文图片均为罗怀学 摄影
1999年12月,炊烟袅袅的布朗族村寨。
1999年12月,“老鹰叼小鸡”是布朗山的布朗族孩子们最爱玩的游戏。
摄影师罗怀学耗时八年奔波于布朗山的沟壑村落,以饱含激情的抒情融合对比叙事,拍摄布朗族从生活方式到耕作模式的艰难转换历程。画册《云南布朗山》中许多表现人们集体劳动的照片多采用全景叙事的方法拍摄群居的布朗族人的干栏式竹木楼群、刀耕火种的劳动场景及揭示人物关系所展现的动人情感,进而从劳动、生活和娱乐等全方位呈现布朗山古老的部落文明形态。摄影师带来的一幅幅静谧的田园生活镜像,唤起人们对失去古老田园生活的痛惜之情并对生活在单一化城镇模式的人们形成精神拷问:忽视并远离自然环境的工业文明究竟能给人类带来怎样的未来?
2000年10月,戴耳链的女孩。
2003年10月,笔者出钱包场录像给村民看。
2001年5月,吃完午饭抽纸烟的姑娘。
1999年10月,用簸箕簸掉秕谷。
罗怀学的《云南布朗山》影像文本,既是一个部落文明的图像志,又是展现布朗族民俗的生动图片库,罗怀学采用自然环境、生存方式、部落建筑等摄影语言,采用以自然和人的关系为主线的构图技法,借助人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表现人们对土地的依恋,通过捕捉孩子们对工业社会产物的迷恋刻画出新一代布朗族希望摆脱贫穷落后生活的渴望,这部作品以乡愁为鲜明的拍摄主题交融着古老的幽静田园与现代浮躁社会的激烈矛盾和冲突,交织着眷恋故土与向往工业社会的复杂感情,形成既冲突又割裂的画面特征和心理情绪。
2002年5月,迎着阳光奔跑的孩子。
2001年5月,开播前,在旱谷地里随手捡根烧焦的木棍,削尖做成种旱谷的“农具”。
2000年12月,将榫卯结构的屋架立起来,装上椽子、檩子、楼梁,铺上楼板、篾笆、竹楼框架四周再围上一圈木板或竹片,屋顶盖上草排,三五天就盖起座竹楼。
在对布朗山的拍摄中,摄影师处理许多劳作场景的照片均采用了全景构图策略,以表现散落在广袤无垠大地上的人们如同蚁群般在大地上艰辛地劳作,一代一代重复着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明白的民族习俗和生存方式。
罗怀学以准确详尽的叙事手法展现布朗族的生活方式,记录了一个脱胎于母系氏族部落的村落在工业社会的缝隙中艰难求生的状态。系列照片表现了布朗族刀耕火种农业的高强度劳作及亲密的血亲和族群关系,表现了布朗山物质虽然贫乏,自然和人文景观却未被污染的云南边境群落的精神特质。艰辛的农业劳作及血亲维系的村落之中,人们在自然中耕作,孩子们在自然中生长,季节在农事中不断转换,摄影师以全景及特写的表现手法深度呈现出布朗族人融入自然的亲密关系,形成对工业社会与自然割裂并过度掠夺自然的反思。
2001年5月,布朗山山高路远,女人只能选择在家生孩子。
1998年4月,女孩用火塘上的锣锅盖当饭碗,方便、卫生、省事。罗怀学 摄影
1998年4月,在学校篮球场上打篮球的孩子。
2000年10月,男人用裁缝剪给男孩子理发。
2001年10月,背着篾箩、扇子,挎着孩子准备上山打旱谷的女人。
2004年4月,在寨心竹楼前休闲的布朗族村民。
2000年10月,晾台上照相的父子。
2000年10月,赶猪的小男孩。
人们在隶属于布朗山的这片土地上懂得如何生存,一旦改变生存方式,生存的茫然就构成压迫人的困境;转变就意味着强行把人从融入自然的关系中剥离出来,重新找到完全不同于部落刀耕火种的生存方式,建立人与初级工业社会新的关系,改变农耕部落文明的传统与生活习惯,这种无法预料的变动形成人物内心的动荡与焦虑是显而易见的。
2003年10月,画文身图案准备文身的小和尚,刺身为护身符,文字大意:“祝福自己健康快乐,没有疾病,然后就是保持正念。远离一切灾难,远离一切不好的预兆”。
2003年5月,老南冬新寨举行赕佛活动,从缅甸大勐龙请来的大佛爷去庄家诵经祈福,出入缅寺、庄家要从匍匐于地的信众背上走过。信众笃信:被佛爷踩过是前世修来的阴德,会幸福一生。
2002年5月,弹奏布朗调的缅寺佛爷。琴弦用自行车刹车线代替。
2001年10月,扛柴禾的僧侣。缅寺僧侣的吃穿用度都由信众供养。
2000年12月,竹楼上互换衣服拍照的布朗族姑娘。下次进山,再把照片带给姑娘,照片常被喜欢某个姑娘的小伙子悄悄“收藏”,一年半载后,姑娘喜欢上了别的男孩子,小伙子才会把照片还给对方。
2000年12月,山外的傣族商贩看上布朗族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旱谷,买水田米与村民交换,一斤大米换一斤旱谷,互不找补。
2006年3月,滚轮胎的男孩。
2001年10月,穿着筒裙在稻田里照相的三个布朗族姑娘。
《云南布朗山》采用对比叙事的手法,表现了闭塞的部落村庄被工业社会打开而形成的强烈对立:外出打工回到布朗山的姑娘身穿开放的 T 恤、短裤站在门前与身穿板蓝根印染土布衣服的家人形成鲜明对比。从姑娘迷惘的神情中不难读出两种文明形成的时空恍惚感及隔膜对立感。
2000年12月,二十三年前,已故老支书岩胆恩的父亲、母亲,妻子玉叫当与儿孙四世同堂,在自家竹楼晾台上拍摄的合影照片。
2023年5月,已故老支书岩胆恩与妻子玉叫当育有六个子女,已是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培养出了四个大学生、一个军人,一个职业足球运动员,还有六个子孙分别在读小学、初中成绩优秀。六家人相聚在曾经的老屋基上建盖起来的小洋楼前照全家福。
《云南布朗山》的拍摄成功,源于罗怀学对乡村自给自足模式的熟稔,源于对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痛惜和对文化多样性丧失的忧虑。当然,他在拍摄中与被拍人物保持着尊重和谨慎的距离并时常抚慰这些丧失家园的人们的不幸与悲伤,值得尊重。
我反复阅读 《云南布朗山》图片文本后,发现罗怀学以悲悯之眼观照的布朗山上的布朗族具有强烈的质问意味,一方面人类要从历史经验中前进,另一方面又要摧毁人类来源的部落文明,工业化社会过分控制土地、劳动力和资源,展现出人类过度膨胀的欲望对地球的掠夺性伤害,并由此揭示了原始部落的驯服和工业社会的野蛮。
【作者:江媛(笔名阿月浑子)诗人、自由作家。本文编自《云南布朗山》中江媛所作序《生存的困境与精神的迷惘》】
2002年5月,用飞蚂蚁当诱饵捕鸟的男孩。
画册部分摘录
2005年5月,布朗山的布朗族,从古至二十一世纪初(2006年),一直沿袭着“刀耕火种,轮息抛荒”的原始农耕方式;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园式生活。安逸、闲适、无忧无虑。
刀耕火种是布朗山的布朗族传承千年延续至 21世纪初(2006 年)的原始耕作方式。 每年傣历二、 三月(傣历一年比公历多两个月),寨老(现为村干部)请“布占”(通神灵的智者)卜卦挑选旱谷轮息地,全寨村民集体上山砍荒(砍树),将砍倒的树木暴晒两月,放火烧荒,烧好荒,寨老以抓阄的方式将烧出的旱谷地分给各家,人多多分,人少少分,瘦地多分,肥地少分,分配面积以点播谷种的挑数计算(一挑谷种约五十斤),一般家庭能分到三至五挑谷种的旱谷地面积。
2002年5月,捕到小鸟当玩具耍的男孩。
村里为答谢我昨晚出钱包录像给孩子们看,叫我和温刚去会计家吃“公饭”,我再三推辞, 卫生员说:“这是布朗族的规矩,凡是出钱为村民做好事的人,村提留一部分钱作为集体收入,剩下的钱村里要请做好事的人吃饭。鸡都杀了,必须去吃饭、喝酒,喝醉最好。”
布朗族勤劳、淳朴、 善良、文明、开放,在城里人看来有悖伦理纲常的风俗习惯,在布朗族眼里寻常、自然、坦荡,司空见惯,反衬出文明社会的封建、保守、虚伪,少见多怪。
2006年3月,布朗山上的中缅两国界碑——“一碑连两国”。
布朗山乡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达 70 公里,以河流、山梁为界,“一河分两界,一山跨两国”是常事,两国村寨鸡犬相闻,边民往来自由, 交往甚密,两国边境上有的村寨连名字都一模一样。据说,是很早以前,中国边境上的布朗族村寨人口增长太快,旱谷地的轮息期越来越短,土地肥力下降,旱谷收成越来越少, 无法满足新增人口吃饭问题,一些中国边民纷纷去缅甸讨地(租地)种植旱谷维持生活,一年有大半年时间生活在缅甸, 很少回家,慢慢在缅甸边境一带形成村落定居下来,成了“缅甸边民”。
2002年5月,布朗族佛事活动繁多,开门节、关门节、升和尚等。赕佛,是布朗族最隆重的宗教活动,分庙赕(集体大赕)、族赕、家赕,要请布朗山及缅甸的大佛爷前来主持,佛爷、布占汇聚一堂讲经论道,全寨村民息工三天,将钱、米、茶、蜡条,瓜果、蔬菜赕到庄家,聆听佛爷、布占诵经三天。每天清晨,男女信众要为前来赕佛的佛爷、和尚赕饭菜,滴水祈福保平安。
晨雾中,柔和的光线勾勒出寨子的轮廓,迷蒙、秀美!寨心开始有女人手捧用芭蕉叶包好的东西,顺序跪拜地上,队伍越排越长,村口一个佛爷领着个小和尚挑着竹篓、饭钵,径直走到跪拜于地的女人面前,佛爷嘴里念着经,虔诚接过女人用芭蕉叶包好双手举过头顶的饭菜倒进竹篓、饭钵,用树叶蘸些水洒在女人身上,诵经祈福。
2003年10月,清晨,信众给僧侣赕去的饭菜。
卫生员告诉我:这是外寨来本寨缅寺出家的佛爷和小和尚每天早晨没家人送饭菜,来寨子里讨饭菜吃,女人煮好饭菜,要先赕给缅寺来讨饭的佛爷和小和尚,自己才能吃。出家人叫“讨饭”,我们叫“赕饭”,你们叫“化缘”,还有叫“布施”的。
2005年12月,村民用新买的旧拖拉机载着一车孩子上路练车,第一次坐拖拉机孩子特别开心。
当年新囡寨不通公路、不通电,老支书家盖竹楼,瓦片从山外只能拉到半路,全靠人背肩扛才盖起来全寨唯一一间干栏式瓦片竹楼,其他竹楼清一色就地取材,打草排建盖,一眼望去,真有些民族特色,想象不出改造成彩钢瓦房会是什么样子?墙不通风、瓦不透气,还会不会冬暖夏凉?其实,小老六和父辈间的观念没有对错,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谁也挡不住,改变不了。于是,我不再纠结,释怀了!真正让我纠结,难以释怀的,是小老六昨天跟我说的一番话:老罗,你明年再来布朗山,肯定变啰!布朗山乡要组织村民把所有寨子的旱谷地丈量后分给村民,改成茶叶地种普洱茶,还要发茶叶苗、发钱,发彩钢瓦,鼓励村民种普洱茶,盖彩钢瓦房,旱谷不种了,也不用打草排盖竹楼了!
摄影师简介:
罗怀学,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自由摄影师,作品多次获奖、参展、发表。2013年出版《布朗山纪事》摄影集;2016年出版《流水上的故乡》(合著)图文书;2017年出版《故乡》摄影画册;2023年出版《云南布朗山》民族影像志画册。
本文澎湃新闻实习生王钰欣亦有贡献。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