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斯克:梦想要是实现了,就完蛋了

2023-11-13 19: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0月末,Twitter 更名为 X 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马斯克向员工提出建议:“我希望在未来的任何一场会议上,至少有一条坏消息。”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马斯克性格中最典型的一面:无法忍受长时间的风平浪静,总是不断强迫自己进入战斗状态,甚至逼迫身边的人也要这么做。

《埃隆·马斯克传》中,作者艾萨克森这样描述他所理解的马斯克:“在令人不安的成功时刻,马斯克会刻意制造出戏剧性事件。”

近日,著名产品人、商业研究者梁宁与资深出版人、中信出版集团执行总编方希展开对话,从《埃隆·马斯克传》出发,讲述了她们所理解的马斯克,以及其背后所折射的新问题:

为什么说《埃隆·马斯克传》讲述的是一群人的故事而不是一个人的故事?

马斯克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宽度与普通人有何不同?

为何马斯克总是能用看似反常识的理论成功实现目标?

国内有没有像马斯克这样的创业者... ....

以下为部分对话实录:

《埃隆·马斯克传》,其实是一部硅谷版《水浒传》

方希:你把《埃隆·马斯克》当成《水浒传》来看,这是一个让人警醒的角度。很多人看《埃隆·马斯克传》,会觉得马斯克太特殊了,从他身上借鉴不到什么。

但其实《埃隆·马斯克传》这本书写的是群像,马斯克只是其中之一。一个人再伟大也干不成这么多事。这本书有95个小节,除了极少篇目之外,前面都有这些人的照片,他们在不同的时间点做了同样令人瞠目的大事。

梁宁:所以我说这本书像《水浒传》一样。都不止一百单八将。比如马斯克招募的第一个火箭工程师穆勒,他就是一个痴迷火箭的狂人,马斯克跑过去跟他提问的时候,他肩膀上还扛着80磅的设备,就那么漫不经心地跟你聊着,几个问题之后,感觉到这人内行啊,这才想起来把东西放下,跟他认真聊。

他的伙伴们本来想看超级碗,但是10分钟之后大家把超级碗放在一边,开始聊造火箭的技术问题。因为这个更让他们激动。

汤姆·穆勒 图片来自《埃隆·马斯克传》

方希:这里面的很多人都很精彩,哪怕第二天马斯克生气把这帮人全开除了,他们也会在另外的地方绽放,而不是散了,委顿了。

这本书讲到他们在一起的工作方式,可能与绝大部分人不一样,那种全情投入,把自己压榨到接近崩溃。这种差异其实是对工作价值的不同判断。

马斯克说,他瞧不起那些要平衡生活和工作的人,没什么可平衡的。很多人认为工作就是为了生活,这种观念或许是工作痛苦的原因,因为他们会觉得工作是个代价。

梁宁:代价意味着“不得已”。为了获得生活的物资,不得已把我的时间卖给你,再被动地听你的指令,所以每时每刻我都觉得你在剥削我。

这背后的原因是这类人没有把自己的生命意义和在做的事情连接在一起。做事是为了挣钱,为了挣更多的钱,那什么是你生命的指向?

生命各有其姿态,我当然尊重只想好好过日子的人,但马斯克这群人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你是否能知道自己是谁,是否知道如何燃放自己的生命能量,然后活出自己生命的姿态来。

他们也并不是一群冷冰冰的人,在做第一个火箭猎鹰一号的时候,他们给火箭的两个发动机起了名字,一个叫红隼,一个叫灰背隼。这是内心充满情感的工程师才会做的事。

他认为自己造的不是个冷冰冰的机器,是两个生灵,会带着全部的创造和期望飞到太空去,飞到地球所有的生命飞不到的地方去。

马斯克,他也有他生命的姿态和生活的痛苦,但是他认了,而且认为自己只能这样活。

方希:他在参加一个节目的时候,主持人说很多人想成为下一个马斯克。他说,我这样的人慎重考虑,因为他们不知道我把自己逼到什么份上。

书里描述他2008年处于崩溃边缘。那个时候他同时在做特斯拉和Space X,两家公司都没钱了。他要向他家人和朋友去借钱,不借钱发不了工资。

他当时的夫人回忆说马斯克晚上睡觉的时候,在梦中尖叫,手在空中乱抓,有时候喃喃自语,接近一个要疯掉的状态。那时候马斯克开始迅速驼背、长胖,然后迅速地瘦下来。这种身体的折磨是精神崩溃的投射。

作为正常人,或者说理性的投资人,一定建议这俩公司保留一个,哪个最值钱、有前途就留哪个。马斯克在那么痛苦的状态下,仍然一个都不愿放弃。

他的理由是,如果放弃了特斯拉,就会印证别人的印象——电动车不靠谱。传统车企早就声言,电动汽车要到多年以后才能有一点机会。这些人会更语重心长地说,瞧吧,早知道不行。

但要是放弃Space X,那人类什么时候才能去到火星?

NASA早就停止了火星登陆计划,他重新捡起来做。这时候他要是放弃,别人会觉得一家民营企业去做航天的这个事不靠谱。马斯克看的是这两个公司对社会发展的价值,而不是哪个最值钱。

所以,马斯克不是感知不到痛苦,恰恰相反。而是他做事的动力跟别人不一样的。所以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思考维度很不一样。

“梦想要是实现了,就完蛋了”

梁宁:人这个物种的迷惑性就在于我们看上去很像,但真的生而不同。

人是被信息喂养的动物,每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只有很少的信息就系统过载,一学习就痛苦,但对于马斯克来说,大量的、并发的、压迫性的信息才让他获得快感。

每当马斯克生命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他都要把自己扔到一个高对抗强度、高信息密度的情况下,才能够感受到自己活着,马斯克这本书的群像里还是有多样性的。

很多人从最开始就一直跟着马斯克直到现在,也有大量的人退出了。包括他的弟弟,一个在共同信息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人,开始弄餐厅,当火人节的董事。

一定是有的人选择不能永远拼下去。比如像有些作家,在他们的生命充满愤怒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他们创造力的勃发。

但突然之间,他们成名了,获得了尊重,获得了财富,获得了一切,他们却写不出什么了,因为那些给生命带来冲击的东西消失了。你想,作者尚且如此,做企业的人呢?所以有人说,不能太容易满足,梦想还是要有的。

方希:万一实现了呢?

梁宁:对很多企业家来说,实现了就完蛋了。有一个词叫“顺势而为”,还有一个词叫“逆者为王”。有的人通过做事而做势,持着一种顺势而为的态度,会是比较舒服的,甚至名利来得比自己在最初做事的时候快得多。不过势能会快速消耗,总有被用光的时候。

很多人吃到了上一个时代的红利,突然之间红利没了,陷入了痛苦,他们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便宜没占够。

马斯克的恐惧是“平庸”

方希:马斯克在实现自己所有商业目标的时候,从来不采取守势。他一路狂奔,用速度甩掉所有的限制。

我们在不少企业家身上很难看到这一点,当他们采取攻势,达到了一定的存量和规模,他们就开始步履慢下来,心里开始打鼓。

梁宁:这就是刚刚说的“梦想要是实现了,就完蛋了”。很多企业其实都是这样,以前关注这个行业天花板,突然之间天花板没有了,改看天了,不会了。

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他开始用“怕”这个字,怕没面子、怕赔钱、怕从现在的位置滑落。

恐惧塑造了一个人的边界。但这些恐惧对于马斯克而言不存在。马斯克这类人的恐惧是什么?是平庸,他们害怕平庸、平淡地度过一生,所以要强烈地燃烧。

庆祝猎鹰9号升空,图片来自《埃隆·马斯克传》

但我们还是那句话,所有的生命状态都是对的。你不能用一种生命状态来评价另一种生命状态。

如果我只想去当一株温室里的娇花,但是我还想长成水杉那样的高度,这是行不通的。只有在水杉的生命环境里,承受恶劣的环境,才能长成水杉。

所以,我认为刚开始大家走上各自的道路时,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但走着走着会发现,我们只能成为自己。

马斯克的世界不存在真正的失败

方希:马斯克其实是一个造物者,他不是商人视角,而是对人类未来如何构建的视角。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当世界首富”从来不是他的目标。

这本书结尾的时间是在2023年的4月20日,那一天他们发射了火箭。火箭炸掉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成功。

但是他们依然开了一个庆功会,大家在庆功会上都很开心。马斯克开玩笑说,至少它是在人们视线之外炸掉的。庆功因为他们得到了数据,会大幅提高研发的速度。他们有一个让人很感慨的机制——“快速失败机制”,失败要尽早,要快点失败。

马斯克在Space X控制室工作,图片来源《埃隆·马斯克传》

梁宁:我觉得“失败”这个词改为“反馈”更准确。最重要的事是反馈,如果你做一件事得不到任何有效反馈,这就是“开环”状态。一旦进入这个状态,真正的风险就开始层层叠加。

我们中国人是一个被羞耻管理的民族,认为失败是很羞耻的。但失败的定义是什么?

如何一棵树开花了或结果了,在这两个瞬间,人们觉得这棵树有意义。如何一棵树今年没有开花结果,人们会觉得,你真是一棵失败的树。

但是对于这棵树来讲,“开花”和“结果”只是它生命中的两个瞬间而已,树关心的是怎么能够按照自身的生命形态活下来,把根扎得更深,扛住更多恶劣天气,长到岁月更深的地方去。

如果树要能跟人吵架的话,它肯定会说,你们好浅薄。

埃隆·马斯克也是这样。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发射火箭成功了才叫成功,其实这种“成功”来自于某种很狭窄的定义。

方希:大家的成败观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平庸的人只看他可见的东西,再用他可见的东西去做评判。

梁宁:马斯克不同,他认为金属炸掉是付出了成本,但更大的成本其实是“组织成本”。如果一群人每天讨论、推演、读论文,规划做了一个又一个,计划做得天花乱坠,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推进,浪费了大量组织成本。

而很多企业认为组织成本的付出是应该的,只要我的公司还在“运营”,每个月有工资可发,组织成本是应该付出的,最后的东西“炸了”才叫失败,组织烂了,不是失败。

Space X有一个发动机炸了,整个燃烧时间是0.5秒,达到了预期目标。大家就开了一瓶1000美金的酒庆祝,直接拿纸杯喝了。

这是感知尺度的问题,如果没有感知尺度,可能你都不知道这0.5秒的存在。这0.5秒却能够让一帮人如此高兴。这说明什么?人类这种生物的迷惑性就在于,我们看上去都是人,人和人之间这个身高体重的差异度不过20%,但是人和人的感知尺度是跨物种级别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马斯克就是一个怪物。

他在普通人建立丰富感知的地方,是没有感知的。但是在很多普通人没有感知的方面,他是有充分感知的。

爆炸的那0.5秒,让这一帮人如此高兴,这群人和马斯克一样,是同类。

“游戏玩家”和他的NPC

梁宁:如果说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马斯克,那就是“游戏玩家”,换中国词就叫“网瘾少年”。

《埃隆·马斯克传》给我的信息增量是,我发现马斯克天天都在玩游戏,就连收购推特出价当天,还打游戏到凌晨五点。

年幼的马斯克在玩游戏机,图片来源《埃隆·马斯克传》

平庸安宁的生活对他来讲,跟死了是一样的,他必须得在一种高信息密度、强情绪压力下,才能真切感觉自己活着,这就是他存在的方式。

在他很多次的自我表述里都说,“我们可能只是一些高级生物设计的模拟器中的棋子。”

书里有句话让我毛骨悚然,有没有可能是你小时候在玩游戏,你妈把电脑电源拔了,你都没注意到,你还在那儿玩,一直玩到今天。

所以可能马斯克看我们这个世界,根本没有觉得是真的,他觉得就是一场游戏。

马斯克最早开始玩的游戏是《文明》,在游戏里一直用各种策略和资源创建人类文明,直到现在,他延续着这个游戏,改变电动车、火箭,重构人类的通讯系统、重构交通、重构储能方式。

普通人会认为生活是真的,所以我们不敢血槽全空。对他来说,一条命没关系,就算血槽全空也没关系。

这本书里也隐晦地提到他有多重人格,你和他一起经历枪林弹雨,同甘共苦,但是最后却因为一件小事被直接开除了,这种事情比比皆是。为什么他对这些员工如此冷酷?

因为这是一场游戏,大家都是马斯克游戏里的NPC。游戏里一个人死了就死了,没有什么可痛苦的。我们普通人就是把这个世界太当真了,所以每遇到一件事情,我们的心理成本巨高。

方希:确实他的认知逻辑、计算尺度完全不一样。正因为完全不一样,他才能活成现在这样。你觉得国内有这样的创业者吗?

梁宁:比如张一鸣。这俩人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又很吊诡地做出相反的事来。埃隆·马斯克是一个绝不等待的人,没耐心。美军基地是一个发射条件非常好的地方,但是要排期才能使用,他宁可跑到别的地方自己造一个发射基地。之后他承认,说那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他就是一个不能把时间放在等待上的人。

夸贾林岛 图片来源《埃隆·马斯克传》

张一鸣很信奉延迟满足,他用延迟满足要求自我,但他做了一个最不延迟满足的产品——抖音。一秒就让你爽,让全世界的人成瘾。

马斯克他讨厌等待,但他的梦想是移民火星,这是一件需要漫长准备,需要很多创造铺路,需要很多年才能实现的事。

“御驾亲征”干不成吗?

方希:马斯克的行动力彪悍,他既制定战略,也是战略的执行者。很多创业者、企业家,做到一定阶段之后抽身成战略制定者。跟一线的关联开始变得细弱而扭曲。

梁宁:高手的形态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能力管理到末梢,只是管理的方式不一样。

越级做事是马斯克的工作方式,不止越级到副总裁,他甚至会越级到直接管理生产线上的工人,每一个小活他都能亲自上手干。

书里提到马斯克去自动化那一段,一开始马斯克觉得数字自动化太酷了,全都设置自动化以后发现有问题,然后亲自动手拆。自我否定其实是非常难的事情,是某种程度的自杀。

但对于马斯克来说,公开认错完全没有障碍,他也不会因此而内耗。

但是每个企业家的风格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任正非是中国最顶尖的战略家、企业家,华为总共有六层管理,但他连华为的第三层都不会管到,虽然他和马斯克完全是两种模式,但是他们管理的都是全球级别的顶尖企业,都完成了全球级的高难度工程。

不是所有企业家都适合马斯克这套工作方式,这是高手和非高手的区别。很多老板“御驾亲征”到一线,这时候他听取的大量汇报是扭曲的,因为没有人敢把坏消息告诉老板,每个人都会告诉老板你真棒,真厉害,你做的是对的。

我总结这类事叫“御驾亲征干不成”。因为老板有极高的资源密度,当他御驾亲征,他是用大量的资源去扑在项目上,如果他又不真懂,还很难接近真实环境,用他的判断和资源堆积扭曲了项目的真实价值和可实施性,一旦这些资源被撤掉,事情就咵嚓掉地上了。最坏的情况就是一轮甩锅,然后用更大的成本来弥补和擦屁股。

马斯克在流水线检查电池包,图片来源《埃隆·马斯克传》

埃隆·马斯克之所以是“御驾亲征”狂人,是因为他有非常清晰的工程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能够做到只关注客观事实,直达本质。

马斯克的公司横跨汽车、能源、卫星通讯、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多个领域,依靠的都是他的五步工作法。他是用同一套工作模型在所有的领域工作。

所以他让没干过卫星的人干卫星,没做过汽车的人做汽车,没干过不重要,照着干就行。

常识与反常识

方希:这些还挺反常识的。所谓常识,就是我们会对所谓的经验有尊崇,这事你干过,你有经验,有基础,知道坑在哪儿,知道往哪儿干。这似乎是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早期的共识。

梁宁:马斯克只臣服于物理学,刚才你说的常识是社会学的常识。而马斯克对于所有的社会学常识,都是打问号的。

举例来说,火箭的直径是两个马屁股的宽度。为什么火箭和马屁股有关?是因为最早架设铁轨不是用来跑火车,而是跑马车,铁轨就是两个马屁股那么宽。后来火箭要用火车运,所以就规定火箭的宽度不能大于火车铁轨的宽度。

马斯克就质疑,如今已经不再需要用火车运火箭了,为什么宽度还要被限制?

这就是第一性原理。我们因为过去客观存在的限制性条件,被规定着某件事只能这么做,而实际上,这些限制性条件早已因为技术的进步成为了历史。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活在过去的限制里呢?

方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当时跟投资人说,说特斯拉的周产能够达到5000辆。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他需要把周产能从3500辆提高到5000辆。

梁宁:因为当时特斯拉的钱基本耗尽了,需要新的投资者,如果它的产能不达标,就意味着特斯拉的财务模型不成立,永无盈利的机会。没有人会往一个不见底的窟窿里投钱。

方希:在这一个月时间里,大家都在玩命地工作。现有的流水线产能就这么高,来不及建厂房,就干脆在空地搭帐篷。

马斯克会充分使用所有帮他做事的资源,不会被外部坏境和规则所束缚。最后真正落地是在7月1号1点53分,当周第5000辆Model 3下线。

在弗里蒙特工厂的装配线上,图片来源《埃隆·马斯克传》

书里讲到的好多例子都让我们反思,大家一直以来默认的规则,实际上需要经过反复的追问。

马斯克很多的突破,包括特斯拉一体成型的汽车生产技术,他的灵感就从一个玩具汽车来。他拿着那个汽车模型问工程师,为什么不能做成这样的?

工程师说,玩具是玩具,汽车是汽车,并分析了如果把汽车造成这样会面临多少困难。

马斯克则认为,只要做一个9000吨的铸造机,问题就解决了。这种思维方式叫:“只需要……不就行了吗”。

这也是你刚才说的工程师的打开方式,你把足够清晰的问题清单打开,这一套方式就迎面而来。

他在做产品的时候,真正把第一性原理渗透到每一个环节。

从物理学到社交网络

方希:作者艾萨克森说,马斯克是一个对于社交完全无感甚至低智的人,他去做推特是某种失败。从产品战略的角度看,你觉得马斯克为什么收购推特?

梁宁:早期说特斯拉是一辆电动车,我觉得完全极端窄化了对特斯拉的评价,或者说对马斯克这个人的评价。

10年前,我听完马斯克的演讲以后,我就意识到一件事——他根本不是做一辆电动汽车,而是做一辆智能汽车。

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产品。

在这本书里,马斯克说特斯拉可能是世界上拥有数据最多的企业,特斯拉的传感器时时刻刻都在收集数据,所以特斯拉最后一定会降价。

除了他极大优化了制造的过程,导致降本增效的空间极大之外,还因为对他而言,汽车不是资产,数据才是资产。把开特斯拉的人群最大化,他才能拥有最大化的资产和数据。在选择摄像头还是雷达的时候,明明雷达更容易,但他选择了摄像头,因为摄像头搜集的信息更多。

马斯克收购推特不是从社交网络的角度来看,而是基于对推特拥有的数据价值的判断。他最怕的就是开环,最需要的东西就是数据,在他当年说上面句话的时候就瞄上推特了。

马斯克抱着水槽进入推特总部,图片来源《埃隆·马斯克传》

还是这句话,马斯克这个人唯一臣服的东西就是物理学,对所有社会科学的东西持巨大的怀疑态度。但实际上,社交媒体是一个社会工程的产物。

他在说到推特的时候,讲过一句话,就是推特必须上支付,微信有的我们都得有。这句话让我乐死了。这也是在产品层面对微信的致敬吧。

当他特别强调金融在推特中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马斯克和扎克伯格这样的人不是在建立一家公司,他们是在建国。

建立一个数字国度,在这个国度中,要用自己的货币,所以他势必会把加密货币、发币能力放到一个重要的层级,推特是什么呢,是ID,是身份证,和他的金融系统联系在一起。

后面他的动作就是私有化退市,你就能明白,做这样一件事,他必须要退市。

这本书的过瘾之处就是顶尖高手在对抗顶尖敌人。

之前马斯克的顶尖敌人都是物理挑战。液体会不会摇晃?燃烧的推力如何?

当他在做一个社交网络的时候,面对的挑战是社会工程。还需要叠加很多能力在上面,所以这件事情到底能不能走通,打个问号。我们拭目以待。

马斯克的特点在于“没板”

方希:通常的认知里大家会思考哪方面是我的长板和短板?但是我发现马斯克的主要特点是“没板”,他从来不考虑长板、短板的问题。

梁宁:对,现在关于巴菲特和马斯克最大的争议就是能力圈。很多人都是巴菲特的信徒,他最著名的话之一是“你要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做决策”,马斯克对此不屑一顾。要什么护城河,速度才是一切。

我已经站到俯视你的高度,你的护城河有价值吗?护城河只对过去的二维世界有价值。

马斯克吸纳人才并不是用我给你什么“待遇”,真正吸引这群人的,是“我能给你更多的失败机会”。这种激励是普通人无法感知到它的价值的。

对一个想走到人类未达到地方的人来说,在失败中学习,才是他真正想要的学习方式,而其他的组织根本不能承受这么多次的失败,所以这也是这群人咬紧牙,恨死马斯克,但还要跟他一起干的原因。

做一家产品公司,还是营销公司

方希:马斯克有个特点——不给产品做广告。

他特别鄙视营销,特斯拉也基本没有什么营销费用。你觉得企业经营者可以效仿吗?

梁宁:在这本书里有一段讲到马斯克投资了一家光伏的公司,他问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你们到底是一家产品公司还是一家销售公司?

这个问题真的是中国当前的时代之问,过去两年,直播电商成为了最大的经济热点,直播电商就是在干销售。

作为一家企业,当然两者都需要。但是如果最后导向销售,那结果是什么呢?

就是拼多多的模型。企业靠品质降低、价格大幅下降的产品,提升销售能力,获得企业业绩的增长。

但是如果整个国家的创业者沉醉于这种增长,坦言讲,这不是国家之福。

用别人的创意,更便宜的原材料、更具蛊惑力的说法去销售,这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民族、国家,能够屹立于当今世界的方式。

方希:你说过一个词叫“国民心智”,当有很多人都在说“人生的终点是带货”的时候,你很难想象大家的心智在哪里做了锚定,未来会干什么。

梁宁:如果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就是成为销售员,那谁去做真正的好产品?这是关于理想的问题,如果说理想是一个人的生命力,那一个民族的理想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

一方面,直播带货如火如荼,但我很开心地看到,红利基本上已经走到边界了,流量价格变得很贵。

这不是个坏事,会倒逼大家去真正做出有差异度的、有竞争力的、有竞争门槛的好产品,这种时候我们的创造力才能够焕发。

方希:短短20年的时间里,马斯克在交通、航天、能源、脑机接口、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很多领域重新改写了规则。这是我们今天来讨论他的原因。

在这本书上市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接收到的最强烈的反馈,不是那些把他的生活轶事当瓜子磕的看热闹的人,而是来自于大型制造业、精密仪器、民用航天领域的技术专家和企业家们。

其中有一位浙江的企业家说,这本书是制造业的宝库,你会亲眼看到制造业在釜底抽薪地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正在让过去依赖的生产方式变得低效和逐步丧失竞争力,但当你看懂了这本书,就有跟进和应对之策,我们觉得可能有办法,让生产发生改变。

他说,看懂这本书,我明年的利润至少增加一个亿。民用航天的工程师们的反馈是,太过瘾了,我们遇到的问题,他是用这种办法突破的。

无需考虑这是一个美国的企业家,我们是中国的企业,这是一个快速改变了竞争规则和竞争环境的企业家,他不是远在天边,他的产品和生产逻辑在逼近或沉浸式地改变着未来的生产方式。

把他当成个疯王,看看八卦是最轻松的,但是对读者毫无益处。

我们绝对不是去看一个世界首富,一个大佬是怎么挣钱的,看了也学不会。

普通人会看到这一群人面对未知的态度:不会就学,学中干。

过去的经验正在被高维度的学习和运行方式碾压。它甚至也在挑战我们对教育的思考,未来将会是怎样的人和组织才有全球竞争力。

正如梁宁所说,这本书是工程师的赞歌,工程师会看到的不止是一个企业家工程师英雄,而是一群工程师,把工程师精神发挥到极致,能创造多大的奇迹。

而创业者们也会看到,他难成这样也能越做越多,生命力不仅没有耗竭,生命之火还越烧越旺,也许我这点难也算不得什么,得了,提枪上马,再战一程。

一部好的作品,是它用大量的真实细节描绘了一个毛茸茸的世界,并不是它直接输出了怎样的理念和认知结论,事实上,你的问题越多,你的收获就会越大。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End-

2023.11.13

原标题:《马斯克:梦想要是实现了,就完蛋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