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让消失的冰川重新生长?科研人员给四川达古冰川盖上“冬被”

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实习生 陈秋宏
2023-11-13 15:38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四川达古冰川

过去几次给冰川“盖被子”实验,都是在冰雪消融最快的春夏时节。今年,王飞腾决定在冬天进行一场实验。理由很简单,既然实验证明,这种方式在春夏能有效减缓冰川的消融,那么在气温本就很低的冬天盖上“被子”,能否让冰川生长呢?

11月7日,艾米龙“减缓山地冰川消融圆桌论坛”在四川省达古冰川举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副主任、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站长王飞腾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这一次论坛主题为“以冰川为约,话从容生活”,旨在探讨可持续性冰川保护对于生态环境和生活的意义,并呼吁大家共同保护和关注冰川消融问题。论坛上,专家和嘉宾围绕“目前国内及国外的冰川现状”、“减缓冰川消融的方式”、“给冰川盖被子的原理”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其间,王飞腾带领科考人员,在达古冰川进行了一场冬季“盖被子”实验。

11月7日,“减缓山地冰川消融圆桌论坛”在达古冰川举行。

冬季“盖被子”,欲让达古冰川生长

四川达古冰川在冬季“盖被子”,能否让消失的冰川重新生长起来?

澎湃新闻注意到,达古冰川观景平台海拔为4860米,这次“盖被子”的地方位于平台上方2公里处,这是完全被白雪覆盖的区域,科考人员携带科考材料徒步一个半小时左右才能到达指定作业区。

科研人员为达古冰川“盖被子”

王飞腾表示,这是一次科考实验,更是一次冰川保护的科普宣传活动,平台区相关机构邀请专业人员直播,现场示范冰川保护的一些常识和原理及冰川保护的意义。王飞腾说,冰川消融主要发生在夏季,以前几次“盖被子”实验也是选择在夏天进行。

“因为夏天雪都化了,老冰露出来之后,盖被子实验能得到一些最直观的数据。”王飞腾说,因此,过去只是在夏季考虑保护老冰。经过这些年的研究探索,他和团队开始思考:冬天盖被子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因此就有了这一次实验活动。如果这种方式能有效减缓或者抵抗冰川的消融,那将是对这种小型冰川保护的一种有益探索。

因为冬天里,气温非常低、降雪量大,这种方式不仅能更多地保留积雪,让下面老冰的消融减缓甚至停止,甚至还能增加更多的冰。那这是不是能让冰川不减反增呢?这就是这一次实验的主要目的。

公开资料显示,达古冰川末端海拔5000余米,位于四川阿坝州黑水县境内达古雪山,雪山的北坡和南坡发育有厚60米至200米的现代山地冰川。这些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震灾害和人为影响,达古冰川也正在消融、变小、变形。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2016年,达古冰川仅存13条,总面积为1.70平方千米,相比第二次冰川编目减少了4条冰川。1975年至2017年,达古冰川面积减少75%(5.094平方千米)。王飞腾说,达古冰川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了”。

加速消融的可不止达古冰川,而是全球趋势。欧洲地质学联合会《冰冻圈》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1994年到2017年,地球上冰川消融总量高达28万亿吨。中国拥有冰川48571条,总面积约51840.1平方千米,冰储量约有4494立方千米,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中国冰川呈现全面、加速退缩趋势。

呼吁公众低碳生活,加入冰川保护

2019年,王飞腾第一次到四川达古冰川参加活动,达古冰川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冰川过几年就要消失了,到时候我们的名字都要改了。”但王飞腾发现,这里地处青藏高原最东缘,距离大城市最近,是一座可通达性非常好的现代山地冰川,“这个地方太适合做冰川保护了!”

正在消融的达古冰川

2020年8月5日,王飞腾和团队登上达古冰川进行“盖被子”试验。所谓“盖被子”,就是采用一种隔热和反光材料直接将冰体覆盖,使得冰川表面能维持一个相对较低的温度,以此减缓冰川消融。这种“被子”主要是涤纶、腈纶、锦纶等高分子聚合物的合成纤维,王飞腾称之为“土工布”。

这个思路,来自2016年王飞腾增加冬奥会滑雪场的雪务保障工作期间。当时他和团队在雪上覆盖隔热反光的布料,为冬奥会滑雪场完成储雪工作。此后,他就有了将这种方式用于冰川保护的想法。于是,在四川达古冰川、新疆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进行减缓冰川消融实验。实验数据显示,这种方式既低碳,又能有效减缓冰川的消融。

不过,实验结束之后,这种布匹要从冰川表面移走,不能重复利用。“土工织物表面会因自然灰尘沉积变黑,减少反照率”,即使完好无损也需要更换。

2021年,南京大学光热调控中心研究了一款“聚合物纳米纤维薄膜”,能实现低于环境温度5摄氏度至7摄氏度的制冷效果。南京大学和王飞腾合作,给达古冰川盖上了纳米材料的“被子”。实验数据显示:土工布减缓冰川消融厚度只要29%,而纳米材料可以达到56%,效果更加明显。不过,实验成本也很高。

王飞腾实验团队成员谢宜达告诉澎湃新闻,纳米材料薄膜一平方米成本需要三四百元,因此只能用于达古冰川这种营利性冰川,并且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不能广泛运用。土工织物成本不到10元,这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的主要保护材料。

11月7日,瑞士艾米龙手表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达古冰川管理局在四川阿坝州黑水县举办的“减缓山地冰川消融圆桌论坛”。王飞腾在论坛上表示,目前对冰川进行保护,除了“盖被子”,他们还通过人工降雪、降雨等方式保护冰川,但这些方式都只能用于可及型冰川。国内冰川总量48571条,可及型冰川只有四五十条。这些保护方式,对全球冰川保护作用也有限。

这一次论坛的重点,是面向大众进行冰川保护的科普宣传。澎湃新闻注意到,王飞腾过去接受媒体采访时,有时会不好意思地说:快别提“盖被子”了,这提法不太科学严谨。但现在,他似乎已经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从冰川保护理念的普及和推广的角度出发,这提法通俗易懂,容易让更多人理解,他也就不再为此纠结了。

王飞腾认为,唤起普通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同他们的科学研究和实验一样重要。他说:“每个普通人只要保持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稍微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为保护冰川、保护环境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汤宇兵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