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读 | 久久为功终成“功”
汉语当中的“功”字,本义表示功业、功绩,引申为事功、功效、功夫等,是个会意兼形声字。从工,从力。
“工”字是夯的象形,“力”本像一种农具,后引申为力气、力量,整个“功”字的意思就是用力打夯。
人们做功,就是在单位时间里体力和脑力的付出。做功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功效,事业成功的人才能获得社会价值或是得到应有的奖励。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礼书》中有“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词表。
守正,即为坚定目标方向;笃实,即为踏踏实实做事;久久为功,即为长久的坚持。
在古人看来,久久为功,既是一种品行修养,也是一种成功之道。
许多有识之士将此作为座右铭,在坚守中奋斗,在磨砺中前行,用辛勤的努力换来丰硕的果实。
有些人用自然界的现象来诠释扎实做功的意义。例如,有人观察竹子的生长过程,竹子种下的前四年时间,从地面看仅能长出几厘米,而从第五年开始,就会以每天几十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用六周的时间就能长到十五米。原来,在前四年时间里,竹子的根一直在土壤里延伸扩展,待根系完全扎实并获得足够的养分后,它才显出生长的充沛活力。可见,长期的付出是多么重要。
还有一个“荷花定律”,说的是荷花第一天在池塘中仅开一小部分;第二天开放的数量会是已开放的两倍;到了第二十九天,荷花会开满池塘的一半;到了第三十天,池塘就会开满荷花。这个定律告诉人们,成功需要厚积薄发,需要积累沉淀。
再有一个“金蝉定律”,说的是蝉的幼虫,要先在土壤中靠汲取树木的汁液,暗无天日地生活三年。待仲夏的某个夜晚,它就会一点点爬到树枝上,一夜之间蜕变成知了,然后期待旭日东升那一刻,振翅飞向天空,迎来生命的高峰。它的鸣叫是那么清脆有力,仿佛能穿透密密的高山丛林,唤醒夏日疲倦的人们,以表示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
奇妙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给人们以深刻的教育和启示,使人更加深入地思考功为何物、为谁做功、怎么做功、功归于谁等一系列为人做事的大问题。
清醒
功名如浮云
在古代,凭本事获取功名本是无可厚非的一条正道,因为它是立身创业,实现社会价值的门槛或阶梯。即便有的以此光宗耀祖也并不为过。但问题是,能否在功名面前保持应有的清醒和淡定,不为功名所累,不为功名所困,不为功名所害。
《论语》中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有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宋范成大诗曰:“十年勋业泰山重,五鼎富贵浮云轻。”
李白《江上吟》道:“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宋张元幹写道:“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余春。”
岳飞更是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表达抗金志向。
在如何对待功名的问题上,介子推的事迹可见一斑。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避难逃亡,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一次,重耳与随行人员的资粮被盗,重耳等因无粮而饥饿难忍。为了让重耳活命,跟随他逃亡的人介子推悄悄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的野菜同煮成汤献给重耳。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重耳历经十九年逃亡生涯,终于回国当了国君,是为晋文公。当时,许多人都得到了奖赏,而介子推却悄然离去。晋文公想起这事非常后悔,就亲自带人到介子推隐入的绵山寻访,介子推隐匿不出。晋文公误听手下人的话,放火烧山,想用火势逼迫介子推出山,但始终不见他的踪影。
火势熄灭后,有人发现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枯柳下,树洞里藏着一片用衣襟写就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见之,悲痛异常。后来,为纪念介子推,在清明节前一天禁止烧火,是为“寒食节”。
楚汉相争时,张良是刘邦的重要谋臣,以出色的智谋,辅佐汉高祖刘邦最终夺得天下,是汉王朝的开国元勋、“汉初三杰”之一。
刘邦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子房即是张良。刘邦分封功臣之前,私下曾让张良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
张良没有接受,而是要求将封地放在与刘邦当年最初相遇的地方——留县,三万户也不要了。刘邦这才把张良封为留侯。
之后,张良干脆向刘邦请辞,自己准备寻仙修道。张良功成身退的故事流传千古,在汉中留坝紫柏山下有一座张良庙,据说张良曾隐居于此。
张良庙里留有民国名士于右任题写的一座石碑和一副对联:“掷秦一锥,辞汉万户。”
掷秦一锥,是指张良曾雇佣大力士用铁锥刺杀秦王的事,表现张良的血性勇敢;
辞汉万户,是指张良受刘邦之封为万户侯而辞谢不受的事,表现张良的深邃智慧。
这两句话,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张良非凡的人生经历,读来发人深省。
韧劲
功到自然成
古时勉励人们艰苦学习或学艺的诗文和名句很多,比如“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
相传,古代有个叫纪昌的人,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想成为一名神箭手。
他拜一位叫飞卫的人为师,请师傅交给他射箭的绝招。
飞卫对他说,学射箭要练好基本功,你就先学盯着目标不眨眼的功夫吧。
纪昌回到家,成天伏在母亲的织布机上,眼睛盯着一来一往的梭子,直盯得眼睛酸疼流泪。这样坚持两年后,即使有人用锋利的锥子,在他眼前晃刺,他也能做到不眨一下眼。
纪昌又去见飞卫,请求射箭绝招。飞卫告诉他,还要练目光的锐利。
于是,纪昌按师傅指点继续刻苦练习。他捉来一只虱子,用头发缚在窗口作为目标,每天站在远处练习瞄准,花了整整三年功夫,虱子在他眼里变得很大了,再看别的细小物体,也是如此。
他再去求师,飞卫让他用特制小弓箭射挂着的虱子。纪昌拉弓搭箭一射而中,连细细的头发丝都没碰到。飞卫告诉他,箭艺已经练成。纪昌从此成了一名著名的神箭手。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跟着父亲练字,练了一段时间后问父亲怎样才能达到父亲的水平。
王羲之指着花园里的大水缸说,如果你能写完这十八缸水,字也就好看了。王献之又练了很长时间,认为差不多了,就把字拿给父亲看。王羲之在他写的“大”字下点了一点,什么话也没说。
王献之把字拿给母亲看,母亲仔细看了半天,指着一摞字说,这个“大”字下面的一点有点像了。王献之大吃一惊,才知自己的功夫还差得很远。
他闷闷不乐上街,见到一位老婆婆在烙饼,只见她烙好饼后,用竹筷一挑,那饼就从肩膀上飞到背后的竹筐中,而且一张张饼堆得很整齐。王献之忙问原因。老婆婆笑答,这没什么,平时烙得多了,就熟练啦。
王献之听后,心中很惭愧,回家后扎进书房安心苦练,年复一年,终于也成为一名书法大家。由此可见,“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是多么浅显又深刻呀。
有人了解传统铜锣的制作工艺,看到那些身怀绝技的老匠人,千百遍地敲打铜锣,以使它质地均匀。待铜锣就要完工时,老匠人会慢慢寻找最合适的位置,听它发出的声音区别。当找到最后那个点时,一锤下去,力道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就这样“一锤定音”,一面铜锣就制作成功了。制作铜锣的过程就像人生历练一样,只有经过千锤百炼,关键时刻经受考验,方能成器成才,乃至成就大业。
磨砺
功夫在诗外
有人看到诗人写诗一挥而就,文人作文下笔如神,练武之人剑无虚招,为官断案举重若轻,以为做这些事也不过如此。殊不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断案之前要做艰苦细致的实地调查等。
唐代诗人贾岛有一首诗《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就是这首诗,引出了“推敲”的故事。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到京城里。一天,他骑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觉得把“推”换成“敲”字好,反复思考定不下来。就在入迷之际,没想到驴子闯入京兆尹韩愈出巡的队列之中,贾岛被带到韩愈轿前。
韩愈见此人不停地做着手势,感到奇怪,便问明缘由。因韩愈也是非常喜爱吟诗之人,他认真思考后告诉贾岛,用“敲”字比“推”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出于礼貌也应先敲门,否则就显得莽撞。自此,韩愈和贾岛相识,经常切磋诗文,“推敲”成了一段佳话。贾岛因酷爱作诗苦吟被人们称为“诗囚”。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剑器行》,说的是他在夔州府中看一位美女跳剑器舞,就问她向谁学的。她说自己是公孙大娘的学生。
杜甫依稀记得年幼时,看过公孙大娘跳舞,舞姿流畅飘逸且节奏明朗,超群出众,令人印象深刻。如今又看到她的弟子跳此舞,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
听说过去吴州人张旭,擅长书写草书字帖。他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触类旁通,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豪放激扬,放荡不羁。由此可见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
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他逝世前一年,给他儿子陆遹写了一首《示子遹》的诗:“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诗的大意是说,他初作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和现实、宏大的世界。如果真心想学写诗,就要到外面的世界、具体实践当中去体验,以获得写诗的真功夫。陆游的诗,可以说道出了做学问或者练功夫的真经。
境界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不必在我,体现的是一种无私忘我的思想境界和甘于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
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数次举兵北伐、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写下《后出师表》,其中,“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读来令人钦佩不已,真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表达的胸襟是多么的博大。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还在想着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大业,他在《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让人读之潸然泪下。
还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留给后人的是正气充盈、强大的精神激励。
魏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羊祜,奉晋武帝司马炎之命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在之后的十年里,羊祜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
他一方面缮甲训卒,广为戒备,做好伐吴的军事和物资准备;一方面与吴人开诚布公,互相信任,以争取人心。
东吴石头城的守军距离襄阳地界七百余里,常骚扰边地,羊祜巧用计策使吴国撤去守军。晋国戍边巡逻士兵也相应减少了一半。他让所减士兵垦荒,获得丰收。
军中原先无百日的存粮,在他镇守荆州的后期,已有可供十年之用的粮草积蓄。
羊祜病重卧床时,请求进京面见皇上,当面献平吴之策,并且举荐杜预代替自己。
羊祜死后第二年,吴国被平定,群臣向武帝称贺,武帝端着酒杯流泪说:“这都是羊太傅的功劳啊!”
正如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所唱:“担当身前事,何记身后名!”其境界之高令人肃然起敬。
清代乾隆年间,已经五十四岁的郑板桥,从范县调任潍县县令。他上任伊始,就遇到大灾害,先是海水倒灌,田地淹没,庄稼无收,后又遇大旱,庄稼不收,百姓食不果腹,饿殍遍野,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
郑板桥一面向朝廷据实禀报实情,请求赈济;一面广开粥厂,让富庶大户煮粥接济灾民;一面以工代赈,给灾民提供劳动机会以糊口度日。他还将自己的俸禄全部捐出,帮助穷人渡过难关。
郑板桥曾以诗表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在请求上司开仓放粮尚未得到批准时,为救急难,顶着丢掉官位、追责问罪的风险,毅然决定打开官仓放粮。
后来,他辞官回乡时,潍县城的百姓倾城相送。郑板桥在潍县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迹,而郑板桥也对潍县深深怀念,曾写下一首《怀潍县》:“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
情怀
功归千万人
唐代曹松所作《己亥岁二首》中写道:“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意思是说,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古人也深知战争的残酷性,因而睿智者并不希望总是发生战争,即使非打不可,也要尽量减少伤亡。平时要关爱、体恤士兵,胜利成果要与士兵共享,或是归功于他们。
《孙子兵法》开头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谋攻篇中讲:“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战国时期,魏国主将吴起,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和士兵们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睡一样的床铺,行军时不乘车骑马,还亲自背负粮草。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看到后,跪在地上替他吸吮脓血。
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大哭。有人不解地问原因,那位母亲说,往年吴将军曾替孩子的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为报将军关爱之恩,奋勇拼杀,战死在疆场。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吮毒疮,我知道儿子也一定会听他的将令效死在战场。所以,我才哭啊。可见吴起深谙带兵之道,因而他总是战无不胜。
汉代飞将军李广,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却没有什么财物。他爱兵如子,行军遇到缺水断食时,找到水源后,士兵没有全喝上,他就不近水边;士兵没有全吃上,他就不尝饭食。他还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因而士兵甘愿为他出力死战。
唐代谋士李泌,在安史之乱时,为唐肃宗献计,多次取得歼灭叛军的胜利。唐肃宗夸赞他,他却说,这些胜利全赖将士用力啊。唐肃宗要给他授官,他坚决推辞,只希望以宾客身份随从。李泌向朝廷举荐许多人才,最后自己却进山隐居。
清乾隆年间,纪昀负责主编《四库全书》。先后有三百六十多位高官、学者参与编撰,三千八百多人抄写,前后耗时二十年编成,共收录三千四百六十二种图书,共计七万九千三百三十八卷,三万六千余册,约八亿字。
《四库全书》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大成之作,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成书后,纪昀专门拟制撰书有功人员名册,乾隆对包括纪昀在内的所有有功人员予以奖赏。在抄写并分藏的七部《四库全书》中,完整保存下来的仅存三部,最为珍贵的藏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在战乱中辗转多地,许多人为保护它费尽心血,现存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文史趣思》(三部)
陈学斌 著
中国历史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沃土上耕耘,在峰峦上求索,在史实中寻觅,在故迹中游览,汇成《文史趣思》三部曲,引领读者在“文丛史海”中遨游,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回味诗与远方。文史上下有故事,趣思内外皆人生。
目
录
壹
“海”阔天空活水来
花草无情人有情
久久为功终成“功”
“红颜薄命”谁之过
民心民意大于天
“门当户对”中的对与错
心中的月亮
杨万里的“别样情”
净慈寺中有“三悟”
“四大天王”的权力也不可任性
寻“规”道“矩”
“退步”中的大智慧
玉皇大帝姓名有深意
“觉”者是个高明人
由“木樨地”想开去
白“霜”红叶总相宜
“田”里收成有几何
万岁山上道一“万”
善用水者,善莫大焉
说说牵“牛”那些事
喜气洋洋话“乔迁”
愿“楷”“模”之树根深叶茂
一诺千金与信口雌黄
“雕虫小技”足可道
贰
“羊”是神奇吉祥物
自古才俊出少年
饮食中有大学问
种豆得豆多品“豆”
千古之谜一“缘”牵
“竹”君是个好朋友
问“鼎”贵重知多少
明珠璀璨自天成
山河表里多雄“关”
山美水美“亭”也美
皖地三“墙”永流芳
春色满园有好“戏”
这个“口”里说法多
“马”到成功尽欢颜
阿猫阿狗那些事
叁
“剑”胆琴心行天下
祸福相倚一团“火”
此“情”可待君留意
轻“舟”已过万千年
揭开“鬼”事那层底
“鼓”声咚咚通人心
小小“囊”儿天地大
“节”中自有无价宝
这块“牌”子不简单
背靠大“树”好乘凉
礼仪之邦很讲“礼”
原标题:《夜读 | 久久为功终成“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