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年轻人的情绪,都藏在“电子呕吐物”里?
原创 小印 印客美学
从电子榨菜,到盘电子宠物,如今年轻人又催生出了代表着他们的情绪大集合的电子呕吐物。
似乎肉体痛苦的时代,年轻人都选择了赛博飞升。
电子呕吐物
年轻人的双面人生
在网络上,很多年轻人渲泄情绪,发表一些极其emo,或是极其愤怒的言论。
然而头一天晚上在网络“发疯”,第二天再看这些发疯言论,就像在看自己宿醉的呕吐物,倍感恶心,于是火速删除。
长此以往,当代年轻人们赋予了这些“发泄记录”一个名字——电子呕吐物。
所谓的电子呕吐物,没有特定的类型,或者说,它是一个集大成者。
它包括了之前的emo文学、发疯文学,甚至说所谓的小狗文学等等,凡是具有高浓度的情绪含量的文字,都可以被归类为此。
在这些电子呕吐物中,也蕴含着许多的恐惧,害怕被打标签,也害怕表达不够清楚而被误解。
这些矛盾的彷徨,都在后缀的括号里。
每每情绪上头的时候,都希望能够在这个世界寻找到那么一丝感同身受,却又有着世界没有人懂我的委屈。
但是终归都会像宿醉后从胃里翻涌出来的呕吐物一样,让人第二天难以直视,又不得不承认这就是自己的情绪存在过的证据。
这些电子呕吐物,有的是打开朋友圈的三天可见,也有的是阅后即焚。
还有一种电子呕吐物,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自己年轻留下的微博、说说等。
它们的存在会让人感到五味杂陈的同时,仿佛又重过一次自己的人生。
在网络世界将自己的生活展现出来,似乎对于已经成年的我们来说,是一件极其不理智且不成熟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它是对自己的人设的一种“越轨”。
然而,这些发疯的“电子呕吐物”,却是揭露着每个人疲惫生活里的灵魂深处。
发疯成年轻人生活常态?
新一代的年轻人在情绪模式之间自由切换,白天搞怪玩梗,夜晚神伤悔恨。
在微信朋友圈展示出积极阳光的一面,而在微博和小红书上却常常崩溃大哭、阴暗爬行,疯狂发疯,以至于“电子呕吐物”们一篇接一篇地诞生。
说白了,年轻人们这么热衷于在网路上“发疯”,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压抑的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
当今时代,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失序的状态下,人们心中都充满着对未来的隐忧。
但在人前,我们都要强打精神,做“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可是,有句话说得好:人哪有不疯的?硬撑罢了!
失控的情绪找不到出口,只能通过“电子呕吐物”来释放。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电子呕吐物”式的发疯,其实对于社会压力和生存困境的一种消极抵抗。
我们无力改变现实,就只能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不解和不愿。
作为一种“发疯”行为,“电子呕吐物”也一定的哲学根源。
在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中提出:在历史的发展中,“疯癫”逐渐被从“正常行为”中分离出来,被推到了理性的对立面,逐渐失去了话语权。
何为疯癫?何为正常?二者有标准界限吗?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疯癫”都被认为是有一定意义的。
它能与理性进行具有讽刺意味的对话,或者占据人类经验与真知间的某一不被理性所知的领域。“疯子”的行为与言语虽然显得不理智,却为世人所接纳。
所以,适当的发疯,对当代年轻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电子呕吐物”也就应运而生,成为了年轻人必备的“深夜技能”。
情绪成了羞于面对的“呕吐物”?
“电子呕吐物”,总是伴随着羞耻感,羞于让别人看到,自己也羞于面对。
所以才会尽自己可见,或者连夜删除,斩草除根。
毕竟电子呕吐物的产生,最直接的原因正是私域与公域的交叠。
比如,随着微信列表的人越来越多,如今的发个朋友圈会立刻流转到许多人手上,这就叫,从私域转化为了公域。
这种边界感的打破,让想要表达的欲望更加不安。
而这种不安,来自于我们在表达的时候,需要承担被观看的风险。
简单来说,就是想要宣泄情绪,但又不想把自己情绪化的一面展示在公众面前接受审视。
私域与公域之间的界限模糊,但是个人情绪的涌动又不得不发出来,于是,反复横跳,发出来又撤回的“电子呕吐物”就诞生了。
在两个领域之间徘徊不定,不知道该选择哪一边,我们既需要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又需要一个陌生的世界去触及自己的内心。
而面对这个问题,该不该羞耻担心,又或者是要不要删除,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各个领域“是否私密”,以及我们自己是否能够承担被评价的风险。
对于电子呕吐物,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吃了吐”的方式。
有人选择直接设置三天可见,有人阅后即焚,又或是仅自己可见。
这些清理“呕吐物”的方式,其实都是我们羞于表达情绪的表现。
当我们回头去读自己写下的电子呕吐物时,透过文字看到的是年少无知的自己,我们害怕被别人看到,也害怕面对自己,于是默默地删除掉了自己的“黑历史”。
突然,我们会惊醒,自己也终于成为了扫兴的大人。
然而,如果能够通过猛敲一顿键盘就可以把情绪安置,将高压释放,电子呕吐物的确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式。
所以,面对自己的情绪,我们也不需要太过于羞耻,毕竟我们谁不曾是生活中的小丑呢?
真正的普通人,没有那么多的观众。
作者:莎米露
责编:若林
原标题:《年轻人的情绪,都藏在“电子呕吐物”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