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圆桌|当下语境中的人文艺术与城市气质
初冬的上海浦江两岸,处处弥漫着艺术的气息。正值第十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开展期间,11月11日,一场“人文艺术与城市气质”论坛在全新落成的“西岸漩心Orbit”举行,与会嘉宾共同探讨艺术人文与城市气质在当下语境之中如何相互作用。
徐汇滨江构筑开放式公共艺术水岸
“人文艺术与城市气质”论坛现场
此次论坛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印象》节目主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当代艺术家丁乙、作家陈丹燕、建筑师俞挺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嘉宾共聚论坛。论坛现场,《印象》节目联合上海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龙美术馆、宝龙美术馆、复星艺术中心、HOW昊美术馆发布了特别策划节目“2024城市艺术之旅——美术馆博物馆季”,将聚焦申城各大顶级博物馆及美术馆,展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艺术藏品、文化魅力,借由镜头深入场馆内部,展开一场独特的人文艺术旅程。节目预计于2024年内完成并播出。
西岸漩心Orbit,由英国建筑师托马斯·赫斯维克打造,俞挺担纲室内设计
在城市发展升级的进程中,公共艺术的角色愈发凸显。从城市空间美化,到在地文化升级,公共艺术不断启迪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全新想象。“西岸漩心Orbit”是位于上海徐汇滨江西岸金融城的首个公共艺术建筑,由英国建筑师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打造。西岸漩心以极富流动性、螺旋环绕的线条外观,呼应了长达1.4公里的滨江水岸风光,其室内设计则由Wutopia Lab主持建筑师俞挺担纲。
西岸漩心室内用石材塑造的墙面线条
以“逆流而上的漩涡”为主题,俞挺为西岸漩心设计了蓄势待发的海底世界、漩涡里爆发的巨浪、泛起涟漪的海面三大主题空间,分别对应地下至地上三层;并大胆启用石材来制作漩涡,以不变之物塑造万变之态。
俞挺在论坛上介绍道:“作为设计师,我的作品也经常引起争议,就像在漩涡中心。但身处于漩涡之中,最终总能达到一个平静。所以我用漩涡作为主题,展厅外面用机器雕刻石材做出一个漩涡的形状。到二楼可以看到,漩涡过去之后是平静,是一朵朵涟漪绽放,以象征主义表达我对上海这座城市在漩涡之中挣扎逆流而上,最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平静和美丽的状态,把建筑设计和共情结合在一起。”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近年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划了一系列建筑与城市设计展,从别样的角度追寻城市文化。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认为,美术馆本身就是城市的产物,这种与生俱来的特质,更有使命再现城市,从而给城市带来不一样的可能性。
龚彦说:“不是说一座美术馆就可以解读一座城市,而要让人看到城市的可能性、未来,是跨时空解读的维度。今年7月份,我们做了一场‘摩登巴黎’展,聚焦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这座城市三十年间的创造史,主策展人让-路易·科恩(Jean-Louis Cohen)是法国建筑师及建筑史学家。引进这样一个展,是希望看到城市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力量。上世纪20至30年代的上海,是远东第一大商埠。彼时的上海,曾被誉为‘东方巴黎’,与其说是同时期巴黎的东方镜像,不如说是中国时代更迭中的城市宣言。”
“2016年,我们还举办了‘市民都会—上海:现代城市主义的样本’展览,就是想展示现代主义的多样性,以及人文艺术在城市面临历史转型时起到的重要作用。”龚彦希望,美术馆、博物馆可以成为一个极具人气的、人们可以各抒己见的场所。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摩登巴黎1914—1945:建筑、设计、电影、时尚”展览现场
城市发展,得水而兴。流淌千年、穿城而过的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上海作家陈丹燕感叹:“城市发生巨变,但上海有一样东西没变,就是黄浦江的弯道和流向。河流没有变,两岸的规划却都是围绕着它,所以这条河流也决定着这个城市的气质。而依傍着这条河流兴起的美术馆、博物馆,就有着上海独特的气质。”
1843年,上海开埠。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沿江沿河展开,一条是黄浦江,一条是苏州河。在黄浦江畔,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发电厂、第一家造船厂……浦江沿岸逐渐发展成一条码头与工厂遍布的生产岸线,留下了诸多见证近代上海辉煌的工业遗产。
坐落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左侧有烟囱的建筑)由原上海南市发电厂改建
陈丹燕则说起自己在国外参观美术馆的感受:“国外许多美术馆、博物馆的前身都是宫殿,但我们除了故宫,很少有。尤其在上海,我们的美术馆与博物馆,有的是工业遗存翻新而成的。工业是它们的骨骼,艺术品放在这样的房子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是我在滨江两岸行走、看展后的感受和启发,艺术和建筑本身是相关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筑是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成,我参观的时候,有一位原来的发电厂女工和我介绍展厅‘原来这里是放煤的’‘这里是行车的’。听她这样介绍,我非常感慨,工业遗存和艺术作品产生了再度的联系。当你看展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你自己,认识的是城市的历史。工业遗存为城市艺术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这是上海非常有魅力的地方。”
2023年西岸艺博会现场
艺术家丁乙则在论坛上回忆,早在八十年代初,他最感兴趣的就是描绘上海的街道,因为街道有故事,而这些故事最终带他走向抽象艺术。“抽象艺术本身就诞生于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有许多人文风景,也有很多冲突和矛盾,这些都带给我创作力量。”
第十一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展览现场
论坛最后,《印象》节目主持人张颖借用了林语堂曾说过的一句话:“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而一座好的城市亦如此,所有的美好静悄悄无声息展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