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永和:什么才是“建筑”的思维方式?

2023-11-12 20: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不久前,文景联合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邀请知名建筑师张永和、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以及资深媒体人李菁围绕“建筑与文艺”展开对谈。在对谈现场,张永和与戴锦华分享了早年相识的故事、对于建筑设计的认识,而关于建筑有太多难以用言语诉说,如果你对它有兴趣,不如去翻一翻张永和的文字与设计稿作品,一窥何为“建筑”的思维方式。

丹麦建筑师约翰·伍重是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张永和却说:“我老有一个感觉,每次他(约翰·伍重)在坟墓里又听到有人说他的房子像帆船,他就会在墓里又打一个滚儿。”

悉尼歌剧院

张永和解释道,建筑设计师不会喜欢听到他的作品像什么、代表了什么,这种思维方式特别不“建筑”。那什么才是“建筑”的思维方式?

1

“我对你彻底失望了”

本次活动的主谈嘉宾张永和有一份令人瞩目的履历——主持创办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曾出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曾任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活动中张永和用词平实,听上去亲近,他语速徐缓,带着些许鼻音,是在四合院里长大的声音。

天安门观礼台的设计师张开济是张永和的父亲,中国第二代建筑师代表人物名号分量不言而喻。这份重量没有压倒张永和的童年,在张永和的回忆文章中,他和哥哥是被放养长大的,没有被过问过学习,没有被检查过作业,算术没考好是一件不值得垂头丧气的事情。

而等到长大成人,事关专业,压力便显现了踪迹。年轻时的张永和在张开济访问美国见到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时突然冒出一句“以后我也要当哈佛建筑系主任”,张开济即刻露出痛苦的表情。

“我自以为口出狂言,赶忙为这没边儿的野心道歉。不想我父亲却说:当个系主任算什么,你的野心太小了!要做就做个好建筑师!”(见《作文本》内《我的家教》一章)

麻省理工学院

因为记着这一句训导,张永和在麻省理工当了一届建筑系主任就辞职了。后来他回国从事建筑实践,经常与父亲发生争执。在活动中他分享到有一晚北京停电,全家没事做只能坐在一起“大眼瞪小眼”,张开济对张永和说了一句话:“我对你彻底失望了。”

“你知道我当时怎么想的吗?”

“心里洼凉洼凉的?”(活动主持人语)

“我一下子就放松了。”

《作文本》,张永和 著

2

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

张永和与张开济的冲突,来源于理念的差异。张永和在建筑设计中想解一道题:古典主义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现代主义的。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在某种过渡期的形态下不会有那么强的对立,可以互相结合,从而出现一些自由的突破教条的想法。“我父亲可能是古典主义学得太好了,所以一出手就更是古典主义的做法。”

古典主义,对于张永和而言不是简单的对称,它是克制的设计,意味着严谨、简洁、安静。安静不总是和谐的,尤其是张永和的安静,可能是令人不安的。

《图画本》中张永和少数几张画作之一,约创作于1985年至1988年间。画中宁静的风景和令人不安的地下空间存在强烈反差。

戴锦华如此形容她在现场看到张永和建筑作品时的震动:极端方正、极端工整,强烈的观念性体现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里;在方正和工整中含有很多大胆的元素,甚至冒犯了设计的传统。我们或许可以举张永和一个设计案例来佐证。

早年张永和留美没有什么实操的项目可做,他进行了大量玄想式或为竞赛而做的设计,这些设计图纸已汇集在《图画本》中出版。1991年,他为《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做了一份设计——垂直玻璃宅。

《图画本》,张永和 著

“少即是多”的提出者、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因对钢结构框架与玻璃在建筑中的应用践行了一种古典式的简洁艺术而闻名于世。他最为世人熟知的建筑作品之一是坐落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范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住宅四周全是玻璃墙体,景色一览无余,室内空间在视觉上融入了室外空间。

范斯沃斯住宅

在张永和看来,这种水平层面上的玻璃住宅暗含了一个局限——缺乏私密性。它只能存在于封闭的私人园林里,与高密度的都市环境相矛盾。所以他设计了一个可以在城市中存在的透明空间模型、一个垂直玻璃宅,每一层的楼板以及屋顶是玻璃的,四周的墙体是不透明的。墙体切断了住在其中的人与周边城市的关系,透过玻璃看到的是上面的天空和下面的土地,张永和曾写文章说:“实墙的极端城市性反为回归自然做了准备”,将建筑的表达与精神的诉求相连。

“曾想到西晋的刘伶,他声言‘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于是总是裸居于家中。从刘伶的角度看垂直玻璃宅,天地就是这宅子的一部分。”

垂直玻璃宅有多份草图,分别由水彩、彩色铅笔、墨线绘制,张永和说他使用水彩去营造材料、光线、时间和气氛,黑白图更具分析和抽象性,而其他媒介更有空气感,更适合探索透明性。上图用铅笔和水彩绘制,多层透明楼板构成透镜。收录于《图画本》。

垂直玻璃宅草图之一,用铅笔和水彩绘制,图中含地窖、天窗平面、地窖剖面。

垂直玻璃宅每一层设计得极为方正,四分空间体现了东方空间的等值理念。张永和曾对比过中西方住宅,西方住宅房间与功能一对一,不同房间的尺寸和位置与此相关,彼此仿佛存在等级关系。但是传统的中国住宅不同,不存在这样的等级关系,它们在建筑上是等值的,虽然在文化上不一定等值,比如正房和厢房的区别。

如今垂直玻璃宅已经从想象变为了现实。2013年垂直玻璃宅已完工落成,加建的咖啡厅 “水平玻璃宅”将于2023年年底之前完工。

3

建筑的本质是“盖房子”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什么才是“建筑”的思维方式?作为一名门外汉,在听活动对谈与阅读《作文本》《图画本》中,我有一些模糊的感受。

建筑是理性的,它可以是艺术的,但首先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石上。张永和在设计玻璃住宅时首先会考虑它如何能融入所在的环境里,这便是一种理性。活动中张永和谈到,一项设计如果只是在图纸上好看,但在造房子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让他极端困扰。

他认可“本体建筑学”,认为建造及材料与节点,空间及使用与感受,建筑与基地、城市与地域的关系,构成了建筑学的核心知识。建筑是文化性的,但它的本质就是“盖房子”。

建筑有一套属于自身的语汇,在这套语汇之下,建筑师关心的基本元素和普通人有相当大的差异。构建一个房子的语汇体系,不是简单的象形逻辑,它不是像某些类型的绘画、像汉字的早期在模仿真实世界。而在符合理性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建筑也将成为一种表达,一种汇集了设计者过往人生痕迹的表达,表达最终塑造了一种空间感受,抵达身处其中的人。2003年,张永和曾写下一篇描述北京的文章《物体城市》,看他视角中的城市,或许可以一窥他看世界的方式——

“我也有一个城市的故事可以讲讲……”

“我是在一个水平城市中长大的。从空中看,这座城市像是一个向天际展开的坡屋顶的海洋。打破这灰色瓦浪的知识院落中飘出的葱茏的绿色以及城中城辉煌的金色……水平城市是看得到的,然而,一场革命将颠覆水平城市的清晰。个性以及垂直性将在城中崛起……”

“1959年,民族文化宫:长安街上一座对称且自我完善的白墙绿瓦建筑,建筑的对称轴上矗立一栋13层、67米高的纤细塔楼……”

“曾经一度连续、和谐的城市景观现在被无关联的形体张扬的设计和不断增高的摩天楼的罗列取而代之……终极物体城市是无肌理城市。”

“公共交通系统不足或失效、交通堵塞、社区破碎或封闭、城市空间不明确、缺乏公共空间与步行街道、缺乏真正为低收入居民的公共住宅计划……都是物体城市的典型症状……”

“物体城市可以转译为:欲望城市、野心城市、贪婪城市、机会主义者的城市。”

“但物体城市不应是唯一的答案。随着经济急速增长和社会巨大变迁,至少还可以出现:冒险城市、开放城市、机会城市(而不是机会主义者的城市)、不定性城市。”

原标题:《张永和:什么才是“建筑”的思维方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