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南名士 | 笃志好学,艺术楷模——张僧繇的绘画之路

2023-11-12 08: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马怡诺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郁热情的一个时代”。魏晋南北朝也是苏州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多战乱,江南地区则相对安定,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形成了南北文化大融合,加速了包括苏州在内的江南地区的文化与经济发展。

萧梁时期的著名画家张僧繇,即是江南吴中地区文化名流的代表,被誉为南北朝隋唐时代富有影响的宗教艺术四大楷模之一。他创造出了独特的绘画风貌,被称为“张家样”,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两代的绘画艺术影响很大。

唐 梁令瓒摹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局部 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这篇文章的主要角度并不围绕他最为人熟知的宗教人物画探讨,而是通过张僧繇的生平故事详述张僧繇获得成就背后的细节,他的勤奋刻苦、勇于创新都值得后人学习。

▪ 一代卷王张僧繇,日以继夜,笔耕不辍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艺术家的创作开始自觉追求一种在绘画中体现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艺术特色。与此同时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开始交融,在苏州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宗教文化以及宗教建筑,大量的私家园林也开始出现,张僧繇的绘画就是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张僧繇,吴郡吴中人,他一生仕途顺利,是南北朝时期梁朝大臣,从事绘画创作,以善画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著称,古人评价张僧繇是“天降圣人”“取之天造”。但张僧繇的艺术成就并不仅仅来源于他的天赋,更大一部分也得于他构思敏捷,工作勤奋,一生都在苦学,数十年中,苦心钻研。

据《续画品》的记载,他“俾夜作昼,未尝厌怠,惟公及私,手不挥笔。但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续画品》中描绘的就是张僧繇平日手不离笔,刻苦努力且不知疲倦的作画,足以可见其业精于勤的可贵精神,勤奋与天赋并存使张僧繇作出了大量的卷轴画和壁画,也因此可以与顾恺之、陆探微以及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

唐 梁令瓒摹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局部 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张僧繇的绘画艺术受到推崇,不仅仅在于唐代审美趣味的变革,还与他全面继承前人成果并加以综合贯通是分不开的,在技法上,张僧繇集众家之长,将晋代女书法家卫铄《笔阵图》中的书法用笔方法融入绘画,以“点、曳、斫、拂”为特征,使他的用笔更富于表现力。他将书法的用笔引入到中国人物画的审美创作中,显示出书画同源的魅力和作用,创造出了简练且富于变化的“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画法,与唐代吴道子一同被后世推为疏体的代表。

《历代名画记‧卷二》也有这样的记载,张僧繇潜心揣摩卫夫人书法之“点、曳、斫、拂”,每日不间断地习练,并且又依卫夫人的《笔阵图》去探讨,“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

唐 梁令瓒摹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局部 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张僧繇在中国画的用笔方面真正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他巧妙地将书法中的笔势运用于绘画之中,使毛笔的特性发挥的更加充分,开辟了中国画新途径,突破了中国画线描的规范,创造了书法用笔线条的新形式,通过“以书入画”提升了中国画的品质内涵,为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努力与刻苦不单单使自己的绘画得以流传深远,也为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发展。

▪ 张僧繇的“到此一游”,成了现代打卡点

张僧繇独具风格的绘画艺术是在继承传统艺术和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接受外来的艺术形式是有历史条件的,魏晋南北朝是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同时又是民族和文化大融合的时期。萧衍大力发展宗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伴随宗教思想而来的,是带着外来文化气息的绘画艺术。于是,这一时期的宫廷、洞窟等地的壁画数量远远超过了汉代,而张僧繇作为当时的有名宗教画家,在艺术形式上受到其影响是十分自然的。张僧繇一生足迹甚广,除了在建康、武陵、吴兴等地任职外,蜀地、江陵等23处地方都曾留下他的壁画遗迹。

清 姚文瀚 历代帝王真像(之一)

张僧繇善画多种体裁,人物、山水、禽兽等。他吸收天竺晕染画风,他笔下的凹凸画,立体感很强且独具个人风格,非常好辨认。因此张僧繇游历期间在各个地点绘制的大量壁画都极具特色,且可以被辨识的。他最为突出的便是将结合印度透视法创作的“凹凸花”画法运用到唐朝时期南京建康的“一乘寺”中,他在门外的绘画遗存具有鲜明的立体感,使观者“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随后,“一乘寺”还因此改名为了“凹凸寺”

张僧繇这种所到之处,有感而发,挥毫落笔留下墨迹的习惯,与现在的“到此一游”有些许的一致,经过张僧繇落笔的“一乘寺”也在改名后,成为许多人打卡休息,欣赏张僧繇“凹凸花”手迹的地方。

据唐朝许嵩所着的《建康实录》记载,有个“一乘寺”是梁代邵陵王王纶建造的,门外画有“凹凸花”,据说是张僧繇的手迹。张僧繇所用的技法就是天竺的晕染法,以朱砂及青绿色来渲染,远望凹凸有致,极为生动,有立体感,近看却是平的。这幅画也因此成为此地的代表性符号,人们觉得很不可思议,干脆把一乘寺叫成“凹凸寺”。闲来无事,打卡乘凉。

莫高窟第254窟东壁北侧

天顶和人字坡绘有凹凸花纹样
图源:数字敦煌

张僧繇敢于和善于借鉴外来形式的长处,并融合自己坚实的艺术修养基础是他能成功发挥艺术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正是他这种开放的、包容万象的艺术创新精神,推动了唐朝审美观念的转变,也使自己成为艺术领域的典范,这种流动的、创新的思想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画龙点睛”成语的出处,源于作画才子张僧繇

张僧繇继承了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论”,将“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的理论完整地运用到了他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即便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人心营构之象”的龙,他仍旧能够形象生动的描绘出来,甚至出现了他画中的龙能被赋予生命的传说,当时人都说张僧繇画龙不能点睛,否则就会“破壁而飞”

明 陶佾 墨龙图(局部) 大英博物馆藏

“画龙点睛”这一成语出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被派去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他一挥而就便创作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四条龙,但不足之处却在于四条龙都没有眼睛,后再众人的一再提议下张僧繇只得为龙点上眼睛,这一画,只见点睛的两条龙活过来后腾云驾雾的飞走了,只留下两条还未点睛的龙在墙壁上。这个故事被口口相传,后被用来形容关键部位处理的好,便会更加出彩。“符钉画龙”也同样如此,是关于张僧繇擅长画龙的典故。虽然这两个故事都带有一些神话色彩,但仍旧在背后能体现出张僧繇画技之高超且生动传神的绘画特点,也表达了世人对于张僧繇出神入化的技法以及他绘画生动性的认可,说明了他的绘画在传神和逼真性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

明 吴伟 画龙图 大英博物馆藏
图绘张僧繇画龙点睛,飞壁而去的故事。

不仅仅是画龙,张僧繇画鹰也十分逼真,有传闻道曾有许多小型鸟类栖息在房梁之上,它们排泄的粪便玷污了造像。于是张僧繇便在东面的墙壁上画一只气宇轩昂的苍鹰,又在西面墙壁上画一只活灵活现的隼鹞,它们都侧头向檐外睨视。自此以后,鸠鸽等鸟雀便再也不敢栖息在房顶之上了。

唐人张旌鷟《朝野佥载》:润州兴国寺苦鸠鸽栖梁上污尊容,僧繇乃东壁上画一鹰,西壁上画一鹞,皆侧首向檐外看,自是鸠鸽等不复敢来。

宋 晁说之 鹰逐野禽图 弗利尔美术馆藏

这些广为流传的故事虽然不完全真实,但最终落脚之处无疑都是在形容张僧繇的绘画呈现出的效果十分真实,使人十分惊叹,观者远看有立体感,近看则又是平面的,呈现出极为立体的效果。正是因为他的绘画题材涉猎之广泛并且通过自身的努力而都十分精湛,做到了无论是人物画、宗教画又或是花鸟画都堪称“一绝”。所以他与顾恺之、陆探微一起成为中国绘画史中出现的第一批大师级画家,被称为“六朝三杰”,他们三人各有特色,各具特长,对绘画有独特的创造,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后来绘画的风格走向。

▪ 张僧繇画人物“对之如面”,绘画犹如摄像

张僧繇绘画广泛,宗教画、山水草木、人物花鸟等题材无所不能,在此基础上还结合自己创新的笔法,因此他创造出了新奇独特的绘画形象,其“面短而艳”的宗教画像特征尤其突出他高超的绘画技法。这种造像风格还逐渐取代了玄学兴起,追求超然物外和放浪形骸的生活状态的北魏中期时候流行的以顾恺之、陆探微为代表的“秀骨清像”的风格,一改身材修长,脸型瘦削,突出刚劲风骨和超凡脱俗气质的宗教造像形态,创造出慈爱温暖、安静儒雅,健康饱满的人物造型,这些体态丰腴、容貌多姿的形态给人以一种亲近感,使威严和神秘大大缩减,这样的趋势给唐代人物画的发展以极大影响。

南朝 释慧影造释迦牟尼佛漆金石像 上海博物馆藏

张僧繇画人物用工最深,形成自己的风格,具有着较高的写实能力,他画的肖像能呈现出“对之如面”的效果。他用的所谓“凹凸画法”其实就是现在大家在绘画中会用到的明暗法、透视法,这种技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绘画中是极为罕见的。这种方法对于空间的塑造有很大的帮助,使画面达到一种立体的同时又十分简洁的画法。张僧繇的人物画以“面短而艳”为特点,还逐渐取代了以顾恺之、陆探微为代表的“秀骨清像”的风格,给唐代人物画的发展以极大影响。这样自带流量,有着极高天赋的艺术家,吸引一批又一批的粉丝,为之倾倒。

梁 张僧繇(传)雪山红树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怀瑾说“张得其肉”,这正是因为张僧繇塑造的人物形象以视觉上具有肉感为基本特征,脸部的丰腴使他笔下的人物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同时他还能从被画对象的特定身份、时代民族等方面来突出人物各自不同的形象特色和风貌。梁武帝曾因张僧繇的绘画技巧十分娴熟,人物十分逼真,叫他画各个诸侯王的画像,以平复他因为路途遥远而无法见到自己孩子的思念之情。通过张僧繇的人物肖像画就能满足梁武帝的思念亲人之情,这完全可以被称为“摄像师”。这个故事也是对张僧繇绘画技术高超的一种高度肯定。

▪ 笃志好学成就艺术楷模

张僧繇的绘画艺术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他的人物画在当时俨然已经称为了一种时代风貌,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他将外来文化的绘画特点与中国画相融合,创造出的独特样式和特点也为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他坚实的艺术基础和大胆创新使他的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并受到广泛追捧,其艺术生命力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成为绘画领域中的典范代表。由于张僧繇的绘画数量之多且影响范围之广,使得后来的许多人物画家如吴道子、杨惠之都直接继承了他的风格,可以说,张僧繇风格的出现,也很直接的影响到唐代人物画丰满健康、雍容华贵自信的人物造型与风格的形成。古人用“天降圣人”来形容张僧繇成就之高,但在此基础上我们更不可否认的是他从未倦怠,一直在努力创作的刻苦与坚持不懈,和他敢于突破桎梏,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技法相融合的创造性结合。在他的成功中天分只是最简单的一部分,张僧繇的努力勤奋和取外来文化之精华的眼界值得现在每一位当代画家的学习,他的成功绝不是意外。

参考文献

1. 李晖."画龙点睛"——浅析中国古代画家张僧繇的绘画艺术成就.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 张东方.谢赫《古画品录》成书年代探析——从张僧繇与萧绎来看. CNKI,2014

3. 吴诗初.张僧繇——梁武帝时期名画家.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4. 钟文刚.“以书入画”及其对中国画发展的贡献——以张僧繇、赵孟、吴昌硕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44(07).

5. 李晖.“画龙点睛”——浅析中国古代画家张僧繇的绘画艺术成就[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4)

6. 唐峰.萧梁时期著名画家张僧繇成就考证[J].兰台世界,2014(15)

7. 林伟."秀骨清像"中的玄学"风度"——从佛教造像看魏晋玄学对佛教思想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 2007(1)

8. 赵莹.论魏晋时期人物画线条语言与书法用笔之关系[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06).

9. 裴倩妙.对张僧繇的绘画美学思考[J].艺术科技,2016,29(08).

10. 毛翔宇.早期中国绘画史概念的合法性——以“张僧繇”为中心的检讨[J].荣宝斋,2016(10).

声明:本馆原创文章转载,须经馆方授权。公益原创文章插图,图片版权归属于收藏地或创作人。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笃志好学,艺术楷模——张僧繇的绘画之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