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树碑立传丨从故纸堆里寻文庙银杏古树

2023-11-12 08: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苏州文庙,现为苏州碑刻博物馆,号称“东南学宫之首”“江南学府之冠” ,开创了“东庙西学”的文庙府学格局。

随着北宋兴学运动兴起,地方州县纷纷修庙立学。据《〔绍定〕吴郡志》载,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守乡郡二年,奏请立学,得南园之巽隅以定其址。”而南园,则是五代广陵王钱元璙的故园。元祐四年(1089年),“复得南园隙地以广其垣”。自宋代至清代,苏州文庙和府学基址规模不断扩充,布局日臻完善。《〔正德〕姑苏志》记载:“建炎兵毁, 绍兴十一年直学士梁汝嘉建大成殿。”即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毁于兵燹,荡然无遗。绍兴十一年(1141年)苏州知府梁汝嘉修建大成殿。明洪武六年(1373年),郡守蒲圻魏公“尽以其地六百尺入于学宫,始获辟门于前,用正地势”;开篇 “府学在城南,延表一万九千丈,周一百五十亩”,均可见,苏州庙学扩张规模之一二。

人们将庙学沿东西两条并列轴线生长蔓延的过程,拓印在碑刻上【图1,图2,图3】,其逐渐完善的“东庙西学”格局,掩映着背后“祭政合一”的体制与“大一统”的理想。

【图1】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苏州文庙碑刻
(图片来源:苏州历史文化网)

【图2】明洪武六年(1373年)苏州府学碑刻图(图片来源:AO SHIHENG,敖仕恒. 苏州庙学建筑规制略考[C]. //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建筑学)论文集. 2009:329-334.)

 

【图3】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苏州府学碑刻图(图片来源:杨镜如《苏州府学志》)

“高木清流,交荫环酾”,在南园旧址建立的苏州文庙水清木秀,绿影葱葱。其现存建筑群依旧保持着“东庙西学”的格局。东庙有戟门、棂星门、大成殿、崇圣寺;西学存泮池、七星池、明伦堂。

苏州文庙大成殿前庭种植银杏六株,其中四株饱经沧桑,是百年古木。在前文提及的乾隆五十五年的《苏州府学碑刻图》,清代大成殿前亦可见四株银杏的身影。这四株分别为:连理杏、福杏、寿杏和三元杏。年龄最大的是寿杏,植于南宋淳熙年间,距今已842年。因前往祈求健康、平安、长寿的人络绎不绝,人们以其寿命长称之为“寿杏”。连理杏与福杏,植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642年。三元杏,植于清嘉庆年间,距今220年。

《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在《孔庙建筑规制及功能》一文中绘制的文庙建筑群的格局与分布【图4】可见,杏坛往往置于大成殿前。而多地孔庙与文庙建筑又常植银杏以遵循此规制。不免令人猜测,苏州文庙大成殿前庭相映的银杏古树是否承担了文庙规制的“杏坛”一职。

然,答案是否定的。

一则,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载:“杏坛在宋以前,本为庙殿旧址。宋天禧间,四十五代孙道辅监修祖庙,移殿于北。不欲毁其古迹,因庄子有‘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语,乃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日‘杏坛’”。彭林先生在《杏坛考》一文中对此考证,杏坛,在宋初以前只是偶有其名而无其实,直到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始建。而当时,银杏尚被称为“鸭脚”,且宋初及之前,北方地区少有;故而孔道辅监修祖庙时始建的“杏坛”所植,应是杏树,而非银杏树。

【图4】孔庙建筑格局与分布
(图片来源: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官网)

二则,《〔正德〕姑苏志》载:“大修,徙文正、先贤二祠,于泮池南。撤文昌祠,易隆礼、中立二斋,名成德、达材。建杏坛,学门内覆之亭,重建道山亭,又立状元、解元二坊,亲书其匾。”又载:“右学,外为嘉会厅、与学门相直。门之前为泮宫坊,入门东则杏坛,直北为来秀桥。入钟秀门,路左右名宦、乡贤二祠,又北范公、文定祠。又北泮池,上有石桥,又北仪门,门内有大池,跨以长桥石洞凡。”可见,苏州文庙“建杏坛”为天顺四年(1460年),且杏坛不在大成殿前,而位于“西学”建筑群的南端。【图5】

【图5】杏坛残碑图(图片来源:杨镜如《苏州府学志》)

十九世纪以来,摄影初入中国。苏州文庙大成殿以其底蕴丰厚,造型恢宏的建筑形制吸引来众多中外摄影师驻足。他们定格下的画面不仅记录了大成殿的深沉,也记录下了前庭的银杏古树。

卡尔·博克(Carl Bock ),挪威人,探险家,曾任命为瑞典和挪威驻上海总领事。目前关于他的信息非常少。1889年,41岁的卡尔·博克游览上海、苏州及其周边地区,现存21张当年的老照片,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照片以书页形式展现,每张照片镶嵌在中间,下方手写几行标注,一般第一行写的是《Carl Bock photo 1889》,下方是地点及基本描述。在16张苏州1889年的老照片中,我们找到了文庙大成殿与前庭的寿杏【图5】。大抵正值冬日,银杏无叶,夕阳把寿杏的影子拉得很长。照片右侧伸出的可能是福杏和连理杏的树枝。

【图6】Soochow, the Confucius temple, a magnificent, venerable structure; (苏州 孔庙),1889(图片来源:天下老照片网)

1908年,苏州火车站竣工,苏州迎来了蓬勃的建设与发展时期,更多探索者的足迹来到了这里,其中较为人熟知的有荷兰植物学家弗兰克·尼古拉斯·迈耶。翻阅苏州1908年的档案,文庙与前庭的银杏也定格在了其中【图7】,然而拍摄者暂不可考。

【图7】苏州 文庙大成殿,1908(图片来源:苏州档案)

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33岁的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第二次来到中国,开启了长达四年的中国建筑考察之路。他穿越中国十二省份,旅行数万公里,和他的中国摄影师,拍下了数千张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民居等照片,向西方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精美,也为后世留下珍贵难得的史料。

在四年考察的最后一年里(1909年),他来到了苏州文庙。照片中的文庙【图8】气势恢弘,照片左侧为寿杏,右侧为福杏,皆是初冒新芽。

【图8】苏州 文庙大成殿1909(图片来源:搜狐网)

1934年,营造学社为修复中国古建筑,开始在江南地区奔波。1936年8月,刘敦桢先生来到文庙四大宋碑陈列厅,考察了《平江图》《天文图》等碑刻文物。1936年9月7日,他再回文庙考察;九月中旬,学社对文庙大成殿进行测绘记录。三顾“文庙”的考察被刘敦桢先生整理在了苏州古建筑最早的系统性的勘察报告《苏州古建筑调查记》中【图9】。苏州档案中亦记录了同年文庙大成殿的光景,然拍摄者暂不可考【图10】

【图9】苏州 文庙大成殿1936(图片来源:刘敦桢《苏州古建筑调查记》)

【图10】苏州 文庙大成殿1936(图片来源:苏州档案)

1931年日本侵华战争拉开序幕,1937年11月苏州沦陷,19日下午4时日军从娄门进城。1938年3月,日寇除了在当时的北平举行盛况空前的祭拜孔庙活动,而在苏州,日本人也举行了参拜仪式并留下影像。【图11、图12】

【图11】苏州 文庙大成殿1938年(图片来源:搜狐网)

【图12】苏州 文庙大成殿西侧廊庑1938年(图片来源:搜狐网)

上个世纪50年代,苏州面临着城墙拆除与否和进一步城市规划的难题。1958年5月,中央建筑工程首席顾问萨里舍夫、什基别尔曼等来苏帮助制定规划。同年,萨里舍夫来到文庙,在寿杏树前留影纪念【图13】。从照片中可以发现,寿杏已遭受雷劈,只余下一半的树干了。

【图13】萨里舍夫在苏州文庙大成殿前留影1958年(图片来源: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尊祀其教,尊祀其道,文庙自古以来便是古代士人的精神家园,也是地方文脉的孕育家园,而自苏州文庙创立伊始便生长的银杏更是此地唯一见证了百年文化氤氲的生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当仰头站在大成殿前庭,脚下是南园故居的土,满眼是枝丫交织间透过的饱经沧桑的时光。

参考文献:

[1] (宋)范成大纂修.(绍定)吴郡志[M].1228

[2] 王鏊.正德姑苏志[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5:148.

[3] 孔庙建筑规制及功能 来源:孔庙保护协会 http://www.kmbhxh.cn/kmxt/2017-03-07/158.html

[4] 彭林. 杏坛考[J]. 中国史研究,1995(3):117-124.

[5] (清)孔继汾撰.阙里文献考[M].1761

[6] 贾梦雪. 苏州府学园林环境研究[D].苏州大学,2021.DOI:10.27351/d.cnki.gszhu.2020.002179.

[7] AO SHIHENG,敖仕恒. 苏州庙学建筑规制略考[C]. //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建筑学)论文集. 2009:329-334.

[8] 杨镜如编著. 苏州府学志[M].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9] 刘敦桢.苏州古建筑调查记[J].营造学社汇刊,1936,6(3)

[10] 苏州文庙的起源.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

http://dfzb.suzhou.gov.cn/dfzb/szdq/201901/57c24d8ceee54595850596099a7a5c26.shtml

撰稿:王旭屹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树碑立传丨从故纸堆里寻文庙银杏古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