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肇庆历史文化知多少(十二)
流传在民间的技艺、民俗、民间艺术等,经过岁月的沉淀广泛流传至今,成为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肇庆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浩如烟海,灿若星辰,每一项非遗的背后,都彰显着劳动人民可贵的智慧,见证了肇庆千年来从蛮荒到繁荣的变化,是肇庆深厚历史文化的精粹。
壹
【非遗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砚制作技艺
端砚,中国文房四宝中的重宝,因出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自宋代起已作为贡品,名列中国众砚之首。端砚以其细腻、滋润,发墨不损毫的独特石质,灿烂多姿的石品花纹,鬼斧神工、巧夺天工的精雕细琢,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虫蚁不蛀等特点,被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视为砚中至宝。2004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肇庆全国唯一的“中国砚都”称号。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图源 多彩肇庆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会玉雕
四会玉雕主要盛行于四会市东城及大沙、迳口、地豆、下茆镇。四会玉雕多以缅甸玉石为材料,有摆件(座件)、挂件(花件)、饰件、玩件等多个种类,以十二生肖、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为主要题材。四会玉雕非常注重造型设计,特别追求生动逼真,所雕琢的金鱼生鱼栩栩如生,达到了置水欲游的佳境。因材施艺,善用“巧色”技法,更是四会玉雕造型上的一大特点。
图源 四会发布
广宁玉雕
广宁玉雕主要分布于广宁县的木格镇、南街镇及县城周边地带。广宁玉雕得天独厚之处,就是以本地的广绿玉为材料。木格镇云台山出产的广绿玉又称广东绿,与昌化石、寿山石、林西石、青田石一起,被有关权威专家并列为我国五大名石。
广绿玉以颜色的丰富多彩闻名中外,灰白、淡绿、墨绿、黄中带红、绿中带金等各显丽质,其中的牛角色呈微透明,形象似“冻”被称为广宁冻,而翠绿、黄色金点、白中带绿、黄中带绿更为罕见。广宁玉雕正是以玉材的珍稀名贵,所雕印章、玉器已成为明、清两代的朝廷贡品。除以传统的刻印著称外,还有龙、凤、狮、马、猴、鹰等造型雕刻。
古法造纸
四会古法造纸主要集中于肇庆四会市邓村镇,于南宋时由中原传入,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四会古法造的纸通称会纸,以当地盛产的竹子为材料。其主要工艺环节,与古籍《博物志》《后汉书集解》中所述1900年以前蔡伦的挫、煮、捣、抄造纸术一脉相承,也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古法造纸法相一致,是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活例证。
图源 方志广东
肇庆裹蒸制作技艺
裹蒸以传统包裹方式及独特风味,闻名于粤、港澳和海外,外界曾有“不吃裹蒸等于没来肇庆”一说。而裹蒸制作工艺,也被列入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来,西江两岸居民已有春节包裹蒸的习俗,是百姓春节探亲拜年必备的礼品,寓意丰衣足食和来年好运。
肇庆裹蒸以糯米、绿豆、半肥猪肉为原料,用柊叶包裹为枕尖状后大火煲煮而成。肇庆裹蒸的传统工艺包括浸洗柊叶、淘洗糯米、去绿豆衣、腌制肉馅、包扎、烧煮等步骤。
图源 第四届世广会
金渡花席编织技艺
金渡花席是高要金渡镇著名的传统床上用品,生产始于明代。主要材料是蒲草,又叫茳芏,它细长、光洁、柔韧,有“赛龙须”之美誉。
清代中期从国外传入染料,编织手艺人将处理过的蒲草染成红、绿、蓝、紫色,编席时色草与白草相间,形成各种色泽鲜艳的图案,编织出图案花席,故称金渡花席。其优点是草细柔韧、结实平滑、美观大方、冬暖夏凉、经久耐用、抗拉力强。在历史上,曾是高要金渡一带农民的重要手工业。
图源 广东省非遗促进会
疍家糕制作技艺
在肇庆,从前有很多生活在水上的疍家人,水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特殊的文化习俗。每逢新春佳节,肇庆西江水上人家都习惯蒸上一盘疍家糕,增添喜庆气氛。疍家糕工艺相当繁杂,包括选米、洗米、浸泡、磨浆、调浆、蒸炊、冷却等一系列的步骤,任何一个工序都非常重要。其中选米需要选用隔一年的早米,米胶度没有那么浓;且需采用本地的带弱碱性的山泉水,蒸炊出来的疍家糕就会更加爽滑。疍家糕分咸、甜两种味道,其口感甘爽香滑、厚薄均匀、层次分明、色香味俱佳。
西江日报记者 吴勇强 摄
德庆竹篙粉粉制作技艺
德庆竹篙粉制作技艺,是一种以德庆县本地产的老苞米为主要原料,采用泉水磨制后,将粉皮放在竹篙上晾挂的一种食品制作技艺,是德庆县代表性的特色美食,因它富有乡村食品特色,被誉为“岭南第一粉”,深受市民游客青睐。
图源 多彩肇庆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桥洋篮编织工艺
新桥洋篮编织工艺由高要新桥镇竹器工匠邓福首创于清咸丰年间。由于是远销海外,专供出洋,故称“洋篮”。该技艺大体可分为起底、织身、插花、烧花、喷漆、绞口等工序。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插、穿、削、锁、钉、扎、套等,所编图案花色变化多样。新桥洋篮既可供摆设观赏,又可盛糖果、水果等,兼具艺术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图源 高要融媒
广宁剪纸
广宁县的民间剪纸与生活、习俗信仰交融一起已传承数百年,是鲜有人关注的乡村习俗,广宁民间剪纸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婚庆剪纸,二是神秘而古老的道教剪纸,遍布各个乡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广宁各地的人们逐渐以市场出售的各种婚嫁、丧葬商品来取代手工剪纸。
图源 广宁县文化馆
摏白糍
白糍是广宁人春节至春耕期间别具风味的传统糕点,主料是糯米,有保管时间长、温暖脾胃的特点,食用方式多样,可煎可煮,咸甜随意。白糍制作过程分为浸泡、蒸、舂、制、晾、保存6个步骤。
图源 广宁县文化馆
传拓技艺
肇庆地域传承的传拓技艺注重使用端砚名坑磨墨,研墨不滞,发墨快,墨汁细滑,颜色经久不变。拓技类别全面,包括平面拓、全形拓、乌金拓、蝉翼拓、颖拓等。精于传拓端砚、碑石和摩崖石刻,能最大限度地采集原作文字、图案、设计、纹路等表面信息,且能更直观地展现原物的细微之处。
图源 肇庆市文化馆
四会传统砖瓦烧造技艺
四会传统砖瓦烧造技艺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六合砖,白土瓦”之名已享有盛誉。四会传统砖瓦烧造技艺分粘土选料、净化、陈化、堆踏、炼坭等20余道工序。其制品包括瓦、青砖、阶砖、滴水瓦当、砖饰、瓦饰等,具有造型美观、坚固耐用、重量轻、强度高、韧度好、抗风化、耐磨、耐酸碱腐蚀等优点,是中国传统的民居、亭院、仿古建筑等建筑必不可少的高档建材。
图源 第四届世广会
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
烧制用的窑有砖窑、龙窑和气窑,在肇庆市高要区宋隆河一带,至今还留存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砖瓦古窑。古建砖瓦制作技艺流程繁多,有选土、炼泥、制坯、晾晒、装窑、烘干、烧制、下水、出窑等多道工艺流程,每道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经过几百年历史的沉淀和变迁,制作的产品也已经从单一的砖瓦、陶瓷转化为古建青瓦、青砖、复古外墙砖片、复古地板砖、古建窗花、青龙、砖雕等砖瓦产品,产品种类繁多,款式多样,主要用于古建筑修建、复古建造、园林建造等。
图源 文明高要
肇庆自鸣钟制作技艺
明万历十年(一五八二年)12月27日,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到肇庆,把钟表等西洋科技产品传入了中国。而后利玛窦等人在仙花寺(肇庆崇禧塔旁,中国第一座天主教堂)二楼,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机械钟表,开启了西方钟表技术向中国传播的先河。
肇庆自鸣钟所采用的工艺以铸铜为主,根据设计要求需多种工艺配合,如铜表面加工、染色、彩绘、镌刻、雕刻等,制作肇庆自鸣钟需经过40多道工序。
图源 鼎湖区文化馆
鼎湖根雕雕刻技艺
鼎湖根雕雕刻技艺主要有选材、冲洗、设计、雕刻、精修、打磨、配座、命名八个步骤,不断传承发展之中,形成了“自然性”“独特性”“残缺性”三个主要特征。
鼎湖根雕雕刻技艺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完美的结合,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图源 鼎湖发布
鼎湖木器制作技艺
鼎湖木器制作技艺是鼎湖当地木匠选用红木、乌木、鸡翅木等质地坚硬、纹理缜密的硬木为材料,经过绘图设计、选料、开料和组装等工序进行传统农具和家具生产的传统技艺。该技艺保留了传统木器制作技艺以及古代机关术,透过这两项技艺可以窥见当地传统工艺的面貌以及对于水力、风力、重力等自然动力的理解。
图源 鼎湖发布
梁剑波凉茶配制技艺
梁剑波凉茶王、梁剑波百湿茶®乃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梁剑波教授在三代业医、祖传凉茶基础上,秉承岭南中医特色,结合岭南中草药和数十年临床经验加以改进和充实调整而成的凉茶。采用纯天然本草为主要原料,经科学方法提炼而成,产品功效显著。
图源 鼎湖发布
德庆贡黄茶制作技艺
德庆贡黄茶历史悠久,在嘉靖《广东通志初稿》以及《德庆州志》均有相关记载。德庆贡黄茶,有黄芽茶,细黄茶,大叶黄茶,传统以野生大叶种茶树品种的芽叶制作加工而成。种植主要分布在高良镇金山村、江南村,以及凤村镇棠下村一带,种植环境得天独厚,没有环境污染的影响,质量较为上乘。德庆贡黄茶的工艺制作流程较为复杂,从采摘、萎凋、杀青、揉捻、闷黄、干燥、筛分、复烘、贮藏环环相扣。其风味独特,其一是茶色金黄,清香润喉;其二是口感醇厚甘爽,花果香味浓郁;其三是香气馥郁持久,滋味醇厚甘爽耐泡。
图源 多彩肇庆
封开白马茶制作技艺
封开杏花白马茶原产地位于封开县杏花镇白马山白马茶场,大部分茶树有五十年以上的树龄。白马茶具有清热消炎、健脾开胃、幽捍凉喉、生津解渴、回甘持久、提神醒脑等多种功效。手工制作杏花白马茶的工艺是经过采茶、摊青、晒青、抖青、杀青、摊凉、揉捻、初烘、挑选、复烘共十个工序而成,制茶还是使用着古老传统的工具。
图源 封开发布
文㞧鲤养殖与烹饪技艺
文㞧鲤产于明代,名噪于清代光绪年。有别于一般鲤鱼,其最大的特点是圆头圆脑、缩头耸肩,头小嘴勾,身肥体圆,身上有三条金线自腮部一直延伸到尾部。因文㞧鲤主要以在塱塘生长的肇实、茆草、野生马蹄、稻草等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使得文㞧鲤具有肉质清甜嫩滑、骨骼柔软,鳞薄脆滑,吃了不燥热、不上火等特色。文㞧鲤最佳的烹饪方法是清蒸,能够保留原汁原味的文㞧鲤,而文㞧鲤制作时的最大特色便是它的鱼鳞。清洗时,不用去鳞;清蒸时,把鱼对半剖开,鱼皮向下,鱼内肉向上,不用放姜和酱油,只需放盐、少量陈皮(果皮)碎,蒸煮5分钟,出炉后加上花生油,撒上葱花即可上桌。蒸煮后的文㞧鲤肉质雪白,鱼鳞吃起来柔嫩、鲜滑,鲤鱼肉则肥嫩、鲜甜,令人食欲大增。
图源 鼎湖发布
封开腐竹制作技艺
封开腐竹以颜色浅麦黄、有光泽、蜂窝均匀、折之易断、外形整齐的质佳。封开腐竹原材料选用优质的贺江水及本地优质的黄豆,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味道清香甘甜,不易煮烂。《封开县志》记载封开腐竹制作从解放前开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特别是大玉口镇,在鼎盛时期曾有八成村民家有生产腐竹的灶台,生产的腐竹口感好,味浓、新鲜,素有“腐竹村”之称。
图源 多彩肇庆
封开杏花鸡烹饪技艺
封开杏花鸡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当地流传着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上京“带货”杏花鸡的故事。同时根据民间流传,杏花鸡已有1000多年的养殖历史,有养殖就有烹饪。烹饪技艺是将鸡宰好洗干净后,置于摄氏90度微沸的开水中三浸三提,再过冷河,再把鸡置于开水中浸熟,所以皮呈金黄色,油光闪亮,吃起来有清、鲜、甜、爽、骨香之感。
图源 封开发布
贰
【非遗民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悦城龙母诞
悦城龙母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源自德庆先民对远古西江水神龙母的原始崇拜,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悦城龙母诞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每年的龙母生辰诞(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和得道诞(农历八月初一至初八)。龙母诞期间,前来参神“贺诞”的乡民人数众多,尤其是五月初八“正日”,更是盛况空前。
图源 德庆县博物馆
高要春社
高要春社沿承了中国传统社祭的春祭。高要现存5000多个“社坛”,分布于高要17个镇(街道)下辖各个自然村。高要春社是西江中下游最多民众参与、节期最长的民间庆典之一。在节前,各村父老召集村民合钱,用于社祭开支;在节期,各镇村先集中拜祭本土社稷之神,随后组织社日庆祝活动,龙狮、粤剧、八音、抢炮、庙会出巡、茶果美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春社完祭后,进入分胙和宴飨高潮,各村社分发酬敬过社稷的祭肉,重现汉代“陈平宰社”的遗风。
图源 高要发布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贞仙诞
贞仙乃是中国妇女“贞风亮节、勤劳俭朴、孝敬翁姑”的典范,亦是岭南三大女神之一。贞仙诞这一民间习俗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据清光绪《四会县志》记载,唐贞元十七年秋重九,广正山下松甫铺有女子文氏得道成仙,誉为“贞仙”,广正山易名为“贞山”。贞仙为民造福,庇佑乡民,立下显赫功绩,受圣恩,清同治二年,文氏被敕封为“惠泽”尊号。从唐宋以来,四会民间和官府均有举办九月初九“贞仙诞”活动,除本地乡民参加外,珠江三角洲、三水、南海、顺德、清远、高要一带以及海外华人、港澳同胞信众均参加,人数多达数万。
图源 四会发布
德庆学宫祭孔活动
德庆学宫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其祭祀“万世师表”的儒家先贤孔子的活动,肇轫于宋,历代相沿成习并被纳入中原王朝官方祭典的范畴,至清代时臻至极盛,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德庆学宫祭孔活动的祭祀仪典集“歌、舞、乐”三位于一体,其歌有宣平之章、秩平之章、叙平之章、懿平之章、景平之章等;舞以“六佾”之舞,是以6组6人成队列的舞队,其舞蹈套路等均沿袭传统;祭祀奏乐有着严格的程式,如以钟和磬为起音收韵,铺钟于每句之首、特磬用于每句之终;编钟用于每字之首,编磬用于每字之尾。三重祭礼之后,当地群众均按照传统习俗拜祭孔圣人,祭典活动祭孔活动结束。
图源 德庆县文化馆
金利龙舟习俗
龙舟文化是高要区金利镇独特的文化名片。历经200多年的沉淀,金利龙舟文化早已浸透在他们的血液中,并凝结成一股金利精神,助金利人民在新时代的洪流中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金利龙舟习俗与广府等各地的习俗有所区别,地方特色更为鲜明。有三年一届的龙舟大赛和一年一度的民间自由赛。三年一届的大赛日就在农历五月初一当天举行,当天也是金利镇最热闹的一天,全镇龙舟都集中在一起,超过10万观众齐集西围涌两岸,场面十分壮观。一年一度的民间自由赛周期长,自农历四月初八起,全镇109条自然村纷纷先后择日择吉时举行传统的起龙舟等仪式,此后每天傍晚超过150条龙舟齐集西围涌,各个龙会相互邀请斗龙舟,不争名次,不论输赢,体现的是“团结奋进、力争上游”的金利龙舟精神。
图源 南方+
烧番塔
“烧番塔”又名烧花塔、烧瓦塔、烧瓦子灯,“番塔”火苗高升就代表吉祥,祈求吉祥和来年丰收,有的地方还会举行比赛,看哪座“番塔”烧得更通红、火苗窜得更高,气氛更加热闹。中秋之夜,全村老少围在一起,在塔里燃烧木柴树枝。火苗由底向塔顶冲腾,从四周孔口向外窜,照亮一片夜空。村民边烧边唱“番塔”歌,场面极为壮观。
陈彦成 摄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台“开耕节”
高要市河台镇“开耕节”又称“春耕节”,其前身为一种祈福仪式。明、清时期,每年的春节过后的农历二月初二,河台一带的村民在开耕时节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举行的一种名为“调禾留”的祈福仪式。
陈彦成 摄
鼎湖“包公诞”
“包公诞”始于1467年,距今已550多年历史,属于为数不多的民众自发性大型民俗活动,参与民众少则数千,多则近万。砚洲百姓为了纪念包公,从明代开始在岛上先后修建了包公祠、包公楼,每年的二月十四日,砚洲百姓都会隆重祭奠包公,并将这一天定为包公诞,包公诞当日来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市民都会从四面八方来到带有神话色彩的砚洲岛拜祭包公,数百年来包公诞香火不断,有着四百六十多年历史的包公诞历史悠久,活动内容丰富而朴实,为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至今仍然存续的传统,敬仰、生活方式,习惯及仪式的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图源 鼎湖发布
加冠命字
中原古制男子20岁举行成年之礼,把头发盘起来,戴上冠,并且要由长辈在原有姓名之外加命一个“字”(亦即“大号”),“加冠”和“命字”是古代冠礼的核心内容,整个仪式也被简称为“加冠命字”。这种礼制在中原及其他地区业已式微,但在西江流域的高要至今还有“加冠命字”的遗风。
高要民间继承了古代“临婚始冠”的风俗,男子在临结婚前必定要举行“加冠命字”的礼仪。“加冠”,当地沿承古称叫做“上头”;“命字”,俗称“升字”“贴大号名”,还要依从中原古礼,在冠礼时敬告祖先的传统,从族谱的“字派”中取出一个字,来命名新的“字号”,这个“名字”要写在字架上,张挂到祠堂、坊巷、居所的墙壁,保持了古代冠礼“书字悬壁”的遗风。
图源 高要广播电视台
广宁炮会
广宁炮会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文化活动,流传在广宁县潭布、排沙等镇的多个地方。排沙镇大罗村委南蛇村的邓爷庙炮会,是广宁炮会习俗的代表。炮会又称烧花炮、抢花炮,整个活动过程由装炮、送炮、烧炮、抢炮、集体投标花炮等环节组成。
图源 广宁县文化馆
端州“包公诞”
端州“包公诞”诞期为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民俗内容包括神像巡游、包公送福、盖印沾福、文运昌盛等,其中神像巡游和包公送福为区别于其他包公民俗活动之最大特色。
彭泰章 摄
庆灯
“庆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金渡、白土、回龙、新桥、白诸等镇,仪式尤为隆重的要数金渡镇腰岗村,该村挂灯日为农历正月初六、初八和十一。
开灯,指当年新出生的男丁都要到祠堂进行挂花灯,实为告知祖宗,家里添丁了。开灯当日,新丁要穿上外婆置买的新衣服,连同外婆担来的酒担所有的东西到社坛和祠堂进行拜祭,再到社坛处放上长挂的鞭炮,中午时分,家家添丁的人家更是在村中的酒堂大摆宴席,好酒佳肴宴请亲朋好友。
图源 高要发布
高要酒堂例规
高要酒堂例规分为通例和特例。酒堂通例,主要是关于本酒堂公物管理和维护,借用酒堂的手续程序,使用设施标准,设施损坏责任等规定。酒堂特例,是对村中办白事者免收管理费,以表安抚;对敬老扶贫、助学济困需要借用酒堂办事者一律免收管理费,以示激励;对村外或外姓人借用酒堂办事或摆喜宴者,管理费与本族人同等的,以示平等。
封开秋社
封开秋社是以莲都华兰村淘潭节为代表性之一,淘潭三年一届,每届由十个村民轮流执政,称为“潭首”,主要负责处理淘潭的一切事务,从三年前修潭基,放鱼苗和喂养,直到三年后择黄道吉日淘潭都由“潭首”们负责。秋社淘潭各家各户每份要交10斤茶麸。
伍丁诞
伍丁诞,是中国端砚之乡——端州采石制砚工匠每年四月初八举行的最为虔诚的一项民俗活动。自端砚问世后,伍丁精神深受当地采石制砚工匠敬奉,每逢诞期,来自五湖四海的采石制砚工匠祭拜伍丁祖师,祈求保佑石业兴旺,这一习俗已传承千年。
图源 肇庆侨联
叁
【非遗民间艺术】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会民歌
四会民歌包括四会本土原住民民歌、大(啼)哭歌、情歌、礼俗歌、儿歌、罗源民歌、客家山歌、客家情歌、运童调、绥江船歌(号子)等,使用语言为粤语、广府方言、客家话,形成了四会地区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形象地体现了广府文化的精神风貌,是一个十分丰富的民间音乐宝库。
图源 文明四会
封开山歌
封开的民(山)歌,是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封开的山歌有泗科山歌、罗董山歌、封川山歌、文德山歌、都平山歌、平凤客家山歌、南丰山歌、长安山歌等30多种类;曲调方面主要有二友调、四平调、木鱼调、采茶调、喃仫调、吟诗调、看花调、缸鱼调、大迎调、醮乐调、花枝调等;山歌类主要有:出嫁(新娘)歌、新客(新郎)歌、鸡行(满月)歌、鸾凤歌、白鹤歌、大话(顺口溜)歌、界头歌等等。这些民(山)歌,大多是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或红喜事(如婚嫁、新居进宅、小孩满月)时,为了表达喜庆欢乐而进行的。
图源 封开文联
龙鱼舞
龙鱼舞是一种广东省怀集县的地方民间舞蹈,其表演一直是怀集县凤岗镇龙凤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主要分布于该县的凤岗镇龙凤村及怀城、连麦等镇乡。
龙鱼舞取“龙”寓意龙马精神,取“鱼”寓意生活宽裕,多在春节演出,受当地民间喜爱,且世代相传,历演不衰,显示了其人文内涵所特具的精神价值。
龙鱼舞构思巧妙,风格独特,奇趣盎然,闪动着民间的智慧和力量。一条两米长造型的水龙王,带着一群虾兵鱼将,分别有两只鲤鱼、两只青鱼、两只金鱼、两只虾一只蚌。后有日月排灯、彩旗飘扬,以遒劲的动作,诙谐的表演,在富有粤韵的锣鼓声中舞蹈。
图源 广东省非遗促进会
雄鸡舞
德庆雄鸡舞主要分布在德庆县武垄镇播荫村及周边地区。相传起源于明初播荫村的祖宗因原居住地人畜不旺,遂迁至现址,并从发现一只雄鸡得到启迪,便用竹篾、彩布扎成雄鸡模样,擂起鼓乐在村边环舞一圈,自此村中逐渐兴旺起来,雄鸡也被祖祖辈辈奉为吉祥之物,形成了每逢春节或喜庆日子都舞雄鸡的习俗。
德庆雄鸡舞为道具舞蹈。以竹篾、彩布等为主要材料,制作成长约1米,高约0。6米,宽约0。7米的大雄鸡道具,鸡头、鸡翼皆能活动。舞者上半身进入鸡肚操作,下半身彩饰鸡腿。表演时用八音锣鼓伴奏,舞者模拟鸡的形态习性,身手敏捷地把雄鸡啼鸣、觅食、亮翅、理身、护雏、欢跃等神态动作,表演得生动逼真,富有情趣,展现出一种勃勃雄姿,成为民间祈福迎祥的精神寄托,深受群众欢迎。
五马巡城舞
五马巡城舞是流传于肇庆封开县大洲镇的一种规模较大的阵式传统民间舞蹈,以马形道具套在人身上扮成五名古代战将,作为主要角色进行表演。整个舞蹈由“开城”“点卯”“巡城”三个阵式组成。舞蹈动作以跑为主,同时用激昂的锣鼓伴奏。表演人数最少35人,多时可达50人,阵容壮观、气势豪迈,体现了一股戍边守土、保家卫国的激情壮怀,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和观赏价值。
图源 封开发布
麒麟白马舞
“麒麟白马舞”是广东封开县独具特色的优秀民间舞蹈,源自唐代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故事,其起源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麒麟白马舞”多集中在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表演。表演人员约20人。其中一男一女分别扮演状元和状元夫人,前方各设一位童子引路,两人提花灯,还有两个撑横额、横额上写有“麟吐玉书”四字,配以四名锣鼓手,道具有白马、麒麟各一只。表演时,状元骑白马,状元夫人骑麒麟,按固定队形和表演程序进行表演。通常是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轮番表演,每表演一方就要穿一次“彩门”,麒麟白马不断穿梭表演,互相来回穿插,如此反复直到结束。
“麒麟白马舞”富有封开地方特色,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表达了封开人民对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无比爱戴和赞美,还深刻反映了封开人民对忠贞爱情和美好前途的追求和热爱。“麒麟白马舞”是当地人民传播各种地理、历史、生产知识,进行艺术陶冶和道德教育良好载体,在当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意义。
图源 封开发布
春牛舞
春牛舞是怀集县壮族瑶族乡以及周边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清光绪年间从广西贺县(今贺州市)传入,主要流传于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及周边村落。自传入至今,除文革期间外,都是当地老百姓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新年传统活动。每年大年初一至元宵期间,村民们都会走村过寨,或在农家小院,或在村边广场进行演出,祝福人们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
春牛舞以打击乐为伴奏乐的民间舞蹈,乡土气息十分浓郁。主要乐器有小京鼓、小京钹和小京锣等。锣鼓按用处可分为闹棚锣鼓、演员出场锣鼓、念白锣鼓、表演锣鼓、结束入场锣鼓等五段鼓点伴奏音乐。
孔志毅 摄
贵儿戏
贵儿戏自清末起源于现肇庆市怀集县桥头镇,是在当地民间歌舞和说唱音乐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小剧种。贵儿戏的传统剧目最早有《武吉买柴》《阿烂卖猪》,后又有《山伯英台》、《五虎平西》及《横纹柴》《乞儿与状元》等,还有移植或创作的现代戏《白毛女》、《红梅迎春》《山村血泪》等,但演出时均无场次之分。贵儿戏有生、旦、丑(当地称“杂脚”)三个行当,但生中又分文、武生,旦中分正旦、老旦,丑中则分男丑、女丑。早期男角一式素色长衫,古式礼帽,女角一式清代长袍,后来才按剧目表现的朝代配置服饰,大体与粤剧戏装相似。
图源 多彩肇庆
采茶戏
封开采茶戏是在民间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地方小戏,用封开当地方言演唱,其形成过程中广泛吸收、借鉴粤剧与当地民歌等元素。封开采茶戏主要分布在封开境内各地,以贺江、西江流域地区为核心。
化妆非常简朴,基本上是用蛋白粉和大红纸沾水化妆,女演员一般化弯月眉、凤眼、朱唇;男演员除了丑行脚色要勾画八字眉、八字胡须、三角眼和白鼻子,其他行当都是薄施脂粉,略微勾画眉眼,唇部涂点红色,两颧擦少许胭脂,便登场演出。表演以唱述故事情节为主。其表演艺术具有“生活化”的特色,表演步法、动作和对白、唱腔都直接采用日常生活中的方式,较少戏剧化夸张。
图源 封开发布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内容的表演艺术。粤剧是肇庆市覆盖最广、受众最多的地方戏曲剧种。粤剧爱好者遍布肇庆市下属各县(市、区),在各地城乡都有民间爱好者自发组成的曲艺社。
图源 第四届世广会
广宁武术
广宁人习武之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武术拳种众多,民间习武之风十分盛行,曾有“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习武之人”的说法。据记载,清代时期,广宁考取武举人的就有12人;历经二十个世纪,广宁武术依然在传承,且涌现出一批武功出众的武师,如冯英彪、功夫明星邱建国。
图源 广宁县文化馆
德庆女歌
德庆女歌是一种流传久远的妇女口头演唱,俗称“新娘歌”“喃呢”等,是民间说唱文学形式之一。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意趣深刻,是古代妇女生活风俗的体现和反映,传承了我国数千年传统婚俗“六礼”,继承了以诗经国风为主的数千年民间口口相传、无文字记载的口头歌谣创传统。
图源 第四届世广会
德庆蝴蝶舞
蝴蝶舞,原名舞蝴蝶,是德庆县马圩镇历代相传下来的一种民间道具舞。在庆祝丰收时节,村民成群结队舞动“彩色蝴蝶”,表达庆丰收、祝升平的美好愿望。
图源 多彩肇庆
冷坑花棍舞
源于怀集县西北部的冷坑镇爱三村,由于其喜庆活泼,深受群众喜爱,而乐于传承。在冷坑镇村寨喜庆的日子,男女老少每每拿起两头扎有花球或小铃铛的花棍,在鼓点伴奏下,以四方位为准,走起“忠”字步、秧歌舞步,并同时摇棍或用棍碰击肩、背、肘、两手、两膝、两足以及两棍相击,以震动铃铛作响,造成复杂的节奏变化,并配合以各种舞动,跳起冷坑花棍舞。
图源 怀集县文化馆
渡头梁氏武术
渡头梁氏武术由肇庆端州渡头村梁氏先祖梁子斌于1875年始创,是肇庆市最早的武术醒狮馆口之一。渡头梁氏武术包含武术和狮艺,其中武术以传统南派武术为基础,总结出远攻用北少林腿法,中距离用蔡李佛、洪拳,近身用咏春、龙形逼打和太极拳摔跌、螳螂拳擒拿,创造出打拿跌踢、化封逼打、内外合一的立体攻防技击术。狮艺则在继承传统南狮的套路上,融入本地醒师技巧而自成一格。
图源 端州发布
本期介绍到此结束,
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肇庆的信息,
敬请关注“肇庆西江网”!
原标题:《肇庆历史文化知多少(十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