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地下不连通,上海市政协委员建议重构中心城区地下空间
上海的中心商务区、历史风貌保护区、老旧小区等地段,往往存在人口密度大、建筑陈旧、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又难以挖掘新空间满足发展需求。上海市政协常委王卫东建议,优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助力城市更新建设。
11月9日,上海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举行,政协委员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情况”议题开展监督性议政。
王卫东表示,《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明确提出,对地上地下空间进行综合统筹和一体化提升改造,提高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这表明上海已进入以存量开发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而上海中心城区的中心商务区、历史风貌保护区、老旧住宅、学校医院等典型区域地下空间的缺位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短板。
他提出,首先要建立健全中心城区重要片区型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利用模式,实现功能空间集约利用、多点互联互通、公益经济平衡。中心商务区地下空间呈现“群岛式”布局、地下不连通,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协调不足、使用功能单一,越来越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与生活的发展需求。
对此,王卫东给出具体建议:一是统筹片区功能平衡,强化城市与自然融合共生。鼓励采用片区多地块地下空间统一开发模式,引导地下空间实现分层分类布局与功能复合,同时以轨交新建和邻近轨交地块更新为契机,提高轨交站点上盖和站点区域地下空间的集约利用水平。
二是推动多点互联互通,重构中心城区地下空间新格局。在开发形态上横向贯通成网、纵向分层利用,形成以交通枢纽为核心的立体开发的地下城市,在空间维度上互通共享、向深拓展,区域统筹、融合开发。
三是建立公益性导向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顶层总控机制。政府主导、主题引领,市场运作、上下统控,精益化打造城市更新地下空间。
其次,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进历史风貌区更新和环境提升。王卫东说,上海有44处历史风貌保护区,3075幢优秀历史建筑,总计约58平方公里,其历史文化和商业价值高,但存在人口分布密度大、建筑陈旧、基础设施不足、地下空间欠缺等问题,难以满足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交通发展和区域功能提升的需求。
他建议:一是建立利用地下空间实现历史建筑空间格局和谐再生的保护开发理念。通过地下空间拓展,推动地下轨道交通、地下市政设施、地下商业的多功能融合,加强其与地上历史风貌文脉的连接,实现功能空间营造、公共空间打造,建立空间、功能、文脉相互融合的空间格局再生体系。以张园项目为例,地上建筑5万平方米,新拓展地下建筑面积8万,区域空间和功能得到大幅提升。
二是尽快发布地下空间专项规划,加强对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功能的规划设计指引,给予容积率转移、地价优惠、财政奖补或税收减免等激励。
王卫东还提到,利用碎片边角地开发竖井式深层地下立体机械停车库,缓解城市核心区“停车难”问题。老旧小区、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存在停车难、停车乱,占用道路绿化等公共空间,堵塞消防通道等问题。
因此,他建议:一是推进深层地下空间与停车设施规划,充分利用绿地、广场、操场、公园等城市零星边角,“贴近需求、分散设置、方便使用”。二是将其列入重大民生工程,统筹审批管理部门并简化流程,协调审批、划拨、交通、运营等管理权属。三是鼓励采用机械化程度高、环境友好型的竖井地下智能停车库技术。同时,推动深层竖井智能存取车装备与信息产业发展,实现停车资源的科学统筹与精细化管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